中风病论文研究及进度安排可以这么写。1、明确论文内容,进行相关论文资料的阅读与翻译。2、撰写开题报告。3、设计实验。4、开展实验。5、准备中期检查。6、根据中期检查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实验。7、完成论文初稿。8、论文修改完善,答辩PPT完稿。8、打印论文,准备答辩。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 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矾石汤。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方》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 侯氏黑散 原文: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原方: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注:gumingjia1386:风药治脑梗等血管性疾病,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祝味菊他们就说其中道理很简单,发汗使得体表的水分(血液)减少,瘀在脑中的血液能重新分布到机体表面,减轻脑部的充血。这个道理其实可以类比于体质差的人晕倒于澡堂,因为在澡堂洗澡皮肤发红,充血严重,使得脑部的供血减少,人就会晕倒。 赵杰:风引汤没有用过,侯氏黑散经常用,脑血管病的各阶段效果都很好,对高血压的控制也不错,黑散最主要的成分,个人感觉就是矾石,这个矾石不知道是原书明矾还是什么 我都是习用明矾,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矾对澄清水质有很好的作用,解放时期,条件艰苦,部队饮用江河水都是用明矾澄清杂质的,效果很好,很多脑血管病,比如脑梗塞也是血液中杂质使之梗塞,明矾进入身体后,对血液的清理作用是不容小视的,很多中老年人预防性的静脉用通血管的药物,疗效有无,尚难肯定,而且静脉用药相对也不安全,如能制作成药,不时服用几粒,其疗效是肯定的,而且也是方便安全的,而黑散之所以黑,与矾加工后与诸药混合氧化都有关系的,没有矾石,侯氏黑散也就名不符其实了,宜冷食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矾石的原因,别药物都没有需冷食的要求。 经方论坛“acl114pp”医案一:最近一个二尖瓣膜置换术一年后、因感冒一身沉重乏力,头重不欲举,如有冒子盖着而且头痛比较厉害,眼花,胸闷如压,早晨腰痛如折,下肢如铅铸,舌淡胎白,脉细。辩证是寒湿、我以前一般用人参败毒散和羌活胜湿汤治疗。因为患者和我比较熟而且比较信任我!我决定用侯氏黑散,因为我以前用过此方治疗过头痛效果明显,白菊花20克、白术15克细辛3克、茯苓10克、牡蛎15克桔梗6克、防风10克、党参2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五剂、服完三剂后就牙龈出血就打电话给过我、其他症状都减轻啦就是牙龈出血,我叫她把华法林减少量后就没出血啦!其他症状都没有啦、金匮上有两个方子侯氏黑散治疗寒湿中风影响经络不利和风引汤是火热中风影响经络不利。 医案二:病人产后就一身乏力酸软绵绵,半年以后就出现右眼皮下垂争不开、来我这里看看,我没有开药,要她去医院确诊、结果确诊重症肌无力、面色发白无神,手足无力,脉细无力舌淡、开十全大补汤加柴胡升麻七剂后眼皮可以正常睁开、但一身酸酸软软乏力,特别是上半身无力明显,开补中益气汤十四剂后照样乏力、盗汗关节酸痛、视物模糊、多梦,开归脾汤加仙灵脾黄精七剂后、乏力失眠关节酸痛明显好转、但有复视比以前严重多了,开侯氏黑散加黄芪后明显好多了,继续吃原方巩固。 经方论坛“liuxvxian”医案:男51,正月16日突发脑溢血,本院CT查右侧脑出血约40毫升,马上十宣,百会放血。其中右手中指,点刺后挤压,血喷出一尺多远。挂上甘露醇,马上转到上级医院,再做CT没有继续出血,专家称赞下级医院处理得很好,出血位置离脑室非常近,如果继续出血一旦进入脑室必死无疑。保守治疗10天出院。找到本人要求针灸治疗。查:肌力0级。除常规针灸外,配合经方。肢体痛,浮肿,左关弦滑右关弱,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发烧但欲寐脉微细,麻黄附子细辛汤。心中恶寒,肢体烦重,侯氏黑散。到昨天为止整整一个月,已能不用任何辅助物独自行走2千余米,而且下肢“不带划圈的”,上肢“不带拐篓的”。慢走除了稍笨重外,几乎接近常人。这样好的疗效,首先放血疗法起了关键作用,然后是经方与针灸。放血疗法,对脑溢血急救,干中医的人人都会,可真正能用上的机会不多,因为脑溢血病人大部分轮不到中医治疗。此病人因是熟人,所以得以一用。 ...... 风引汤,又名 紫石煮散《千金》,紫石汤《外台》 原文:1.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2.除热瘫痫。《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原方: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 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注:《外台秘要》卷15风痫门引崔氏云:“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 注:惊痫,即癫痫。瘛疭,即手脚痉挛,口斜眼歪。其病在脑。凡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见惊狂、烦躁、谵语、目不识人等证,多用矿物药或泻下药。石膏治身热汗出。 医案:经文论坛“中西医生”:张姓妇人、69岁、甘肃庆阳西峰市人。2010年起病,右侧上下肢无力,诊为高血压、脑梗塞,当地住院一个月,具体不详。2011年3、4月份再次住院一个多月,病情较前加重。今年3月中旬,因病情更重,又住当地医院二个月,因为“医院没办法了,才出院的”(其女儿所述)。总之,住院一次比一次长、病情一次比一次重。6月份住到甘肃庆阳长庆桥女儿家中。6月18日晚间QQ视频进行网上诊疗。当时病症:右侧肩膀抬举困难,抬肩痛甚,夜间右肩疼严重影响睡眠,不能自己翻身,医院认为存在右肩关节粘连;吃饭抓不住筷子,送不到嘴里,需要人用勺子喂饭,口齿也不太清楚;同时右腿发软,走路很慢,一步一步往前挪,颤巍巍,要人扶;多汗,稍怕热,夜尿多,不敢喝水,喝水则夜尿更多,大便可,夜间痰多打呼噜,情绪不稳,老独自要哭,胡思乱想;总之,甚为痛苦。所服药物为:血塞通、华佗再造丸、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血压大致正常。视频:体丰、面色尚润、舌象无明显特殊。当时即处以风引汤原方:制大黄12、干姜12、桂枝9、甘草6、生龙骨12、生牡蛎12、生石膏18、寒水石18、滑石18(包)、紫石英18、赤石脂18、白石脂18。嘱先服五剂。患者女儿随后在甘肃泾川抓齐药物。服用五剂,即产生明显效果,因一时抓不齐药物,中断一周左右,病情有所波动,后又配齐药物,再服十剂,总共服药十五剂,病情“好转多了”。表现为:右肩痛明显缓解,睡眠好了,翻身自己能用上力了,能自己用筷子吃饭利索了,右腿有力了,走路明显快了,能抓着扶手自己慢慢上下楼梯,出汗明显减少,夜间不再吐痰了(之前要准备痰盂),夜尿也少了,服药后大便偏稀,情绪稳定了,不再独自哭泣,甚至帮孩子洗碗洗衣服,血压也稳定在正常范围,总之,按患者所言“效果很好”。目前患者主诉还是右侧上下肢不遂问题没有彻底恢复,右肩抬举还有些痛,张口时右侧面颊有些痛,大便偏稀。刚才其女儿电话询问,下步如何用药,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嘱再服用十五剂,以观后效。 按语:患者反复住院三次,诊断脑梗塞当属无疑(患者公费医疗全部报销,影像学检查不成问题)。风引汤出自金匮中风篇,功效是“除热瘫痫”。用药指征是有热象的“瘫”,本例患者“怕热”,同时时值夏季,是用该方的眼目。结果用药15剂,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而且每付药不过4元多,比住院二个月的花费不知要经济多少,且在“医院没办法了才出院的”情况下应用,效果不必多言。西医认为脑梗塞的病理系血栓、也就是中医所谓的“瘀血”,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应用中药,就似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了,而中医的活血化瘀药力度应该不敌西医的抗凝溶栓药物……。伤寒金匮所记载的是数千年自然医学的结晶,西医是百余年的历史,从时间上来看,中医要厚重的多,中医还是应该保持自身本色,而不宜围绕着西医的理论和指标转。当然西医自有长处,不宜排斥,两种医学联手帮到患者才是主旨。至于有寒象的中风可考虑侯氏黑散,寒热偏向不著的可考虑古今录验续命汤,医者的肤浅揣测,请同道斧正。 补充说明:患者服药取效后,应该中病即止,不宜再服,毕竟是金石攻伐之品,应当改为针对中风的中成药善后。 ......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矾石二两 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 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矾石汤。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方》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 侯氏黑散 原文: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原方: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注:gumingjia1386:风药治脑梗等血管性疾病,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祝味菊他们就说其中道理很简单,发汗使得体表的水分(血液)减少,瘀在脑中的血液能重新分布到机体表面,减轻脑部的充血。这个道理其实可以类比于体质差的人晕倒于澡堂,因为在澡堂洗澡皮肤发红,充血严重,使得脑部的供血减少,人就会晕倒。 赵杰:风引汤没有用过,侯氏黑散经常用,脑血管病的各阶段效果都很好,对高血压的控制也不错,黑散最主要的成分,个人感觉就是矾石,这个矾石不知道是原书明矾还是什么 我都是习用明矾,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矾对澄清水质有很好的作用,解放时期,条件艰苦,部队饮用江河水都是用明矾澄清杂质的,效果很好,很多脑血管病,比如脑梗塞也是血液中杂质使之梗塞,明矾进入身体后,对血液的清理作用是不容小视的,很多中老年人预防性的静脉用通血管的药物,疗效有无,尚难肯定,而且静脉用药相对也不安全,如能制作成药,不时服用几粒,其疗效是肯定的,而且也是方便安全的,而黑散之所以黑,与矾加工后与诸药混合氧化都有关系的,没有矾石,侯氏黑散也就名不符其实了,宜冷食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矾石的原因,别药物都没有需冷食的要求。 经方论坛“acl114pp”医案一:最近一个二尖瓣膜置换术一年后、因感冒一身沉重乏力,头重不欲举,如有冒子盖着而且头痛比较厉害,眼花,胸闷如压,早晨腰痛如折,下肢如铅铸,舌淡胎白,脉细。辩证是寒湿、我以前一般用人参败毒散和羌活胜湿汤治疗。因为患者和我比较熟而且比较信任我!我决定用侯氏黑散,因为我以前用过此方治疗过头痛效果明显,白菊花20克、白术15克细辛3克、茯苓10克、牡蛎15克桔梗6克、防风10克、党参2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五剂、服完三剂后就牙龈出血就打电话给过我、其他症状都减轻啦就是牙龈出血,我叫她把华法林减少量后就没出血啦!其他症状都没有啦、金匮上有两个方子侯氏黑散治疗寒湿中风影响经络不利和风引汤是火热中风影响经络不利。 医案二:病人产后就一身乏力酸软绵绵,半年以后就出现右眼皮下垂争不开、来我这里看看,我没有开药,要她去医院确诊、结果确诊重症肌无力、面色发白无神,手足无力,脉细无力舌淡、开十全大补汤加柴胡升麻七剂后眼皮可以正常睁开、但一身酸酸软软乏力,特别是上半身无力明显,开补中益气汤十四剂后照样乏力、盗汗关节酸痛、视物模糊、多梦,开归脾汤加仙灵脾黄精七剂后、乏力失眠关节酸痛明显好转、但有复视比以前严重多了,开侯氏黑散加黄芪后明显好多了,继续吃原方巩固。 经方论坛“liuxvxian”医案:男51,正月16日突发脑溢血,本院CT查右侧脑出血约40毫升,马上十宣,百会放血。其中右手中指,点刺后挤压,血喷出一尺多远。挂上甘露醇,马上转到上级医院,再做CT没有继续出血,专家称赞下级医院处理得很好,出血位置离脑室非常近,如果继续出血一旦进入脑室必死无疑。保守治疗10天出院。找到本人要求针灸治疗。查:肌力0级。除常规针灸外,配合经方。肢体痛,浮肿,左关弦滑右关弱,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发烧但欲寐脉微细,麻黄附子细辛汤。心中恶寒,肢体烦重,侯氏黑散。到昨天为止整整一个月,已能不用任何辅助物独自行走2千余米,而且下肢“不带划圈的”,上肢“不带拐篓的”。慢走除了稍笨重外,几乎接近常人。这样好的疗效,首先放血疗法起了关键作用,然后是经方与针灸。放血疗法,对脑溢血急救,干中医的人人都会,可真正能用上的机会不多,因为脑溢血病人大部分轮不到中医治疗。此病人因是熟人,所以得以一用。 ...... 风引汤,又名 紫石煮散《千金》,紫石汤《外台》 原文:1.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2.除热瘫痫。《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原方: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 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注:《外台秘要》卷15风痫门引崔氏云:“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 注:惊痫,即癫痫。瘛疭,即手脚痉挛,口斜眼歪。其病在脑。凡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见惊狂、烦躁、谵语、目不识人等证,多用矿物药或泻下药。石膏治身热汗出。 医案:经文论坛“中西医生”:张姓妇人、69岁、甘肃庆阳西峰市人。2010年起病,右侧上下肢无力,诊为高血压、脑梗塞,当地住院一个月,具体不详。2011年3、4月份再次住院一个多月,病情较前加重。今年3月中旬,因病情更重,又住当地医院二个月,因为“医院没办法了,才出院的”(其女儿所述)。总之,住院一次比一次长、病情一次比一次重。6月份住到甘肃庆阳长庆桥女儿家中。6月18日晚间QQ视频进行网上诊疗。当时病症:右侧肩膀抬举困难,抬肩痛甚,夜间右肩疼严重影响睡眠,不能自己翻身,医院认为存在右肩关节粘连;吃饭抓不住筷子,送不到嘴里,需要人用勺子喂饭,口齿也不太清楚;同时右腿发软,走路很慢,一步一步往前挪,颤巍巍,要人扶;多汗,稍怕热,夜尿多,不敢喝水,喝水则夜尿更多,大便可,夜间痰多打呼噜,情绪不稳,老独自要哭,胡思乱想;总之,甚为痛苦。所服药物为:血塞通、华佗再造丸、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血压大致正常。视频:体丰、面色尚润、舌象无明显特殊。当时即处以风引汤原方:制大黄12、干姜12、桂枝9、甘草6、生龙骨12、生牡蛎12、生石膏18、寒水石18、滑石18(包)、紫石英18、赤石脂18、白石脂18。嘱先服五剂。患者女儿随后在甘肃泾川抓齐药物。服用五剂,即产生明显效果,因一时抓不齐药物,中断一周左右,病情有所波动,后又配齐药物,再服十剂,总共服药十五剂,病情“好转多了”。表现为:右肩痛明显缓解,睡眠好了,翻身自己能用上力了,能自己用筷子吃饭利索了,右腿有力了,走路明显快了,能抓着扶手自己慢慢上下楼梯,出汗明显减少,夜间不再吐痰了(之前要准备痰盂),夜尿也少了,服药后大便偏稀,情绪稳定了,不再独自哭泣,甚至帮孩子洗碗洗衣服,血压也稳定在正常范围,总之,按患者所言“效果很好”。目前患者主诉还是右侧上下肢不遂问题没有彻底恢复,右肩抬举还有些痛,张口时右侧面颊有些痛,大便偏稀。刚才其女儿电话询问,下步如何用药,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嘱再服用十五剂,以观后效。 按语:患者反复住院三次,诊断脑梗塞当属无疑(患者公费医疗全部报销,影像学检查不成问题)。风引汤出自金匮中风篇,功效是“除热瘫痫”。用药指征是有热象的“瘫”,本例患者“怕热”,同时时值夏季,是用该方的眼目。结果用药15剂,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而且每付药不过4元多,比住院二个月的花费不知要经济多少,且在“医院没办法了才出院的”情况下应用,效果不必多言。西医认为脑梗塞的病理系血栓、也就是中医所谓的“瘀血”,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应用中药,就似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了,而中医的活血化瘀药力度应该不敌西医的抗凝溶栓药物……。伤寒金匮所记载的是数千年自然医学的结晶,西医是百余年的历史,从时间上来看,中医要厚重的多,中医还是应该保持自身本色,而不宜围绕着西医的理论和指标转。当然西医自有长处,不宜排斥,两种医学联手帮到患者才是主旨。至于有寒象的中风可考虑侯氏黑散,寒热偏向不著的可考虑古今录验续命汤,医者的肤浅揣测,请同道斧正。 补充说明:患者服药取效后,应该中病即止,不宜再服,毕竟是金石攻伐之品,应当改为针对中风的中成药善后。 ......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 矾石汤 治脚气冲心。《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矾石二两 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
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又名白虎风、痛风 。《圣济总录》卷十:“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肢节不可屈伸。”简称“历节”,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特点。多由肝肾不足而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积久化热,气血郁滞所致。因其主要病变为关节剧痛,发展很快,又 称为“白虎历节”。如因寒湿偏胜,则以关节剧痛不可屈伸为主证。类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饰炎,痛风等疾患。 患此者 历节疼痛不可忍 屈伸不得 由饮酒腠理汗山当风所致 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 宜用 独活 羌活 松节 等分 ( 独活 羌活 松节 苍术 各十二克 黄柏 二十四克) 此方原为华佗所用由贺定胜提供 括号内方为张宏机所用 用酒煮 空心服
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又名白虎风、痛风 。《圣济总录》卷十:“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肢节不可屈伸。”简称“历节”,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特点。多由肝肾不足而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积久化热,气血郁滞所致。因其主要病变为关节剧痛,发展很快,又 称为“白虎历节”。如因寒湿偏胜,则以关节剧痛不可屈伸为主证。类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饰炎,痛风等疾患。中药治疗痛风病是以通过扶正祛邪、活血散结、清热化湿,从脾肾人手,使体内嘌呤代谢得以激发而增强,使之全面恢复至正常代谢水平,达到控制急性炎症,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防止尿酸盐沉积关节和肾实质中。
历节病即指疼痛遍历关节,凡由于肝肾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气,阻滞人体经络脏腑,气血运行,失于畅通,以致肢体、关节、肌肤、筋骨等处(主要以四肢小关节为主疼痛,或伴肿胀、酸胀、麻木等一类疾患,统称历节病,其类似于 现代 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历节病的病因有两个方面,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于正气不足特别是营卫气虚。《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异治》指出:“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赢瘦,独足肿大……便为历节也。”外因方面,则主要是风、寒、湿三气合至,或风湿之邪与热邪相搏结而成,外邪侵入机体之后,痹阻经络,营卫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形成关节肿胀,屈伸不利,筋脉拘急,肌肉消瘦之邪实正虚重症,即历节病。历节病具有骨节变形,关节功能不利,肌肉消瘦;形体衰微,甚则卧床不起等特点,其形成原因可由感受风湿热之邪气而形成之痹证,或风寒湿痹日久不愈,失治误治演变而来。其病理特点,不仅有外邪痹阻气血经络,而且还有痰浊血瘀阻滞筋骨,脏腑气衰,或形成骨蒸潮热,湿火留筋(偏热)功形成肾虚骨寒(偏寒)之证,总属邪实正虚、肝肾亏虚或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候。
黄疸是许多大病的“迹象”:儿童与青少年时出现黄疸,可能与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有关;中年人黄疸多见于肝炎和胆道结石;老年人出现黄疸很有可能是由癌症引起。 由于中国是一个肝炎大国,血吸虫病、胆道疾病的发生率也很高,因此,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是治疸专家,他所创制的茵陈蒿汤等方剂,至今仍为治疗黄疸的基本方剂。后世医家们也根据张仲景的经验,不断摸索,总结出不少针对黄疸的治疗原则。 治黄去湿热中医认为,湿热之邪是引起黄疸的重要原因。湿热侵犯的重点部位不同,症状也千差万别。湿热侵犯上焦和中焦(比如脾、胃),多表现为头晕头痛、心烦、频频呕吐、胃脘胀闷。湿热侵犯中焦和下焦(比如肝、肾、膀胱),多有小便赤热、尿液混浊、尿道灼痛、小腹胀,大便干结或者溏薄。湿热弥漫三焦,则上述症状交错出现,提示病情重,严重时可出现高热、谵语、抽搐等。 因此,去湿利小便成了黄疸的重要治疗原则。如《金匮要略》所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所以治疗黄疸时,可采用清热利湿、温阳化湿等治法,通利小便,使湿邪排出体外。 治黄分阴阳黄疸根据其色泽不同,分为阳黄和阴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的为阳黄;色泽晦暗不鲜明的为阴黄。 就阳黄来说,其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属于热证、实证,证明机体正气不衰、湿热较盛,多发生于疾病急性期和早期,还伴有发热、烦渴、恶心呕吐等,小便少而黄,还有的患者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而阴黄则病程较长,属于虚证、寒证,机体阳气衰败,多发生在疾病的慢性期。表现为食欲下降、腹部胀满、大便稀、怕冷、舌苔白腻。治疗方法是温中健脾化浊。 阳黄和阴黄可互相转化。阳黄不及时治疗,可以转化为阴黄。阴黄过多使用温燥药的话,也会转变为阳黄。 治黄必治血湿热之邪一般容易深入血脉,引起出血,包括吐血、便血、紫癜、月经不正常等症状,还伴有夜间发热,心烦失眠,脉细数等。因此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可有以下优点: 1、可以加速黄疸的消退。 2、有利于肿大的肝脾回缩; 3、活血即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有利于肝细胞再生。 治血法有:凉血活血法,常用药物如生地、丹皮、赤芍药。养血 活血法,常用药物如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温通血脉法,主要用于阴黄,常用药物为附子、桂枝。 治黄需解毒很多黄疸病是“疫毒”所致,应当根据病情需要,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加用解毒药物,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去湿除热,黄疸消退得更快、肝功能恢复得更好。 常用的方法有化湿解毒法,药物有藿香、黄芩、黄连。凉血解毒法,常用药物如银花、蒲公英、土茯苓。通下解毒法,大便燥结可用此法,常用药物有大黄、败酱草、黄柏。黄疸后期,正气耗伤,还可以采用酸敛解毒法,使黄疸易于消散,药物有五味子、乌梅。 此外,黄疸长期难以消退者还需要采用化痰法,常用药物有杏仁、桔红、莱菔子等。
(一)肝气郁结 主证:急躁易怒,或精神抑郁,头晕,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嗳气,食欲不振,口苦或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妇女月经不调,舌苔白润或浅黄、脉弦,日久可兼见痞块,舌边有瘀点。可见于某些肝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 分析:肝主疏泄,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故急躁易怒或精神抑郁,气郁化火而上逆,故头目眩晕、口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肝脉布胁,肝经气血郁滞,故两胁胀痛、满闷不舒;肝气不得疏泄,横逆犯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出现嗳气、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或便秘;肝气郁结,气血不畅,影响冲、任二脉,故见月经不调或经痛,苔白润,是肝郁湿阻之故;若肝郁日久,气血瘀结,则见舌色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胁下痞块。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 柴胡 川芎 川楝子(疏肝解郁);香附 延胡索 白芍 郁金 枳壳(柔肝理气止痛);白术 砂仁(健脾) (二)肝火上炎 主证:头痛剧烈、眩晕,心烦易怒,夜寐不安,面红目赤,口干、口苦,耳鸣、耳聋,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涩痛,舌红、苔黄糙、脉弦数或弦滑,甚则咳血、吐血、衄血等。可见于某些高血压病、白血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充血性青光眼、更年期症候群、肝胆系统炎症。 分析:肝火上炎、火盛于上,故见头痛剧而眩、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气火循经上壅于耳,耳窍失灵,故见耳鸣耳聋;心神被扰,故心烦而夜寐不安;肝火亢盛,灼伤津液,故见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糙,脉弦数等;肝火盛迫血妄行,故见咳血、吐血、衄血等证。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 栀子 黄芩 夏枯草 菊花 木通 车前(清肝泻火);钩藤生地 牛膝 石决明(平肝潜阳) (三)肝阳上亢 主证:头胀痛、眩晕,耳鸣耳聋,眼红或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口苦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颤,腰酸腿软,舌红少津、脉弦数或弦细数。可见于某些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美尼埃氏病等。 分析:肝阴不足或肾水亏虚,阴不制阳,致肝阳上亢,故见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数等;肝阳升动,迫血充盈于上,故头胀痛、眩晕、眼红、耳鸣、耳聋;肾阴不足,心脑失养,故见心烦、失眠、健忘;阴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故见肢麻震颤;肝肾阴血不能上注于目,故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治法:清肝泻火,滋阴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地龙(平肝潜阳);车前子 牛膝 女贞子 桑寄生 杜仲(益肝肾,引火下行);夏枯草 栀子 丹皮(清肝火)。 (四)肝风内动 主证:眩晕剧烈,头部牵引作痛,项强,肢麻、震颤或手足抽搐,甚则突然昏倒、口眼歪斜、舌强、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舌红、脉弦数或弦细数。可见于某些高血压危象、脑血管意外、癫痫、脑炎、脑膜炎及某些外感热病高热等。 分析:肝肾阴亏,肝阳失于濡养,致使肝阳升逆无制而化火生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见抽搐、震颤、眩晕;火盛伤阴,筋脉失养,故见头部牵引作痛,项强肢麻;风火流窜,灼伤脉络,使血瘀闭阻,运行不畅,则见口眼歪斜、舌强、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若心窍被瘀闭,则见突然昏倒。 治法:平肝息风,育阴潜阳 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钩藤 代赭石 天麻 僵蚕 地龙(平肝息风);玄参 丹皮龙骨 牡蛎 牛膝 龟板 麦冬(育阴潜阳)。 (五)肝阴(血)虚 主证:眩晕,头痛绵绵,耳鸣眼花或夜盲,筋脉不利、爪甲不荣,口燥咽干,心烦、少寐多梦,舌干红、苔薄黄或苔少、脉弦细或细数。可见于某些高血压病、慢性肝炎、维生素甲缺乏症、神经官能症、颈椎病等。 分析:肝阴不足、阴虚不能制阳,虚阳上亢、上扰清窍,故头痛绵绵、眩晕、眼花;引动心火、扰动心神,则心烦不宁、少寐多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肝血不足,不能养筋滋目,故肢麻、筋脉不利、爪甲不荣、夜盲;阴虚火旺,故见口燥咽干、舌干红、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补血养肝,滋阴育肾 方药:一贯煎加减 麦冬,生地 沙参 枸杞 沙苑蒺藜(滋阴育肾);当归 女贞子早莲草 酸枣仁(补血养肝)。 (六)肝胆湿热 主证:胁痛,食少腹胀,恶心欲呕,口干、口苦,尿黄赤而少,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可见于某些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分析;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熏蒸、郁结于肝胆,致使肝胆疏泄失常、胆液外溢,侵及肌肤,故见黄疸;肝郁气滞,故见胁痛、脉弦数;肝气横逆脾胃,故见恶心欲呕,食少腹胀;湿热内盛,故见口苦、口干、尿黄赤而少、舌红、苔黄腻。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黄芩 川楝 栀子 柴胡 大黄(清肝胆);茵陈 龙胆草 泽泻 金钱草(利湿热)。
本段在历史上始终是个谜团,很多经方家在解释,这段整个讲的是气分病。“ 寸口脉 ”即阳脉,“ 迟而涩 ”表示心脏力量比较衰弱了。“ 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 ”,代表进入少阴证,阴寒比较盛,血也不够。 《内经》讲,不知阴阳不能当医生,阴阳怎么看?腹为阴,胸为阳,肚脐是阴阳交会点,以肚脐为始点写个“8”字,写的方向便是阳气和阴气运行的方向,即腹部阴气运转的方向是顺时针的,顺着大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方向(亦是大便行走的方向);胸部阳气运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从阴到阳,便是阴阳的“ 大气一转 ”。正常人阴阳气按照这了“8”字转的时候,阳中就会有阴,阴中就会有阳️,阴阳非常协调,故头面是阳,但摸到是冷的,下面是阴,但摸到是热的,所以正常人上面冷下面热。若上热下寒就不正常了,这时就该动手调理了,千万不要等到肿很大了还不自知,还觉得没什么,那是因为年轻气盛,等到哪天阳衰了就知道了。阴阳气在转时分两症:气分和血分,这里讲的是气分。当胃、胸腔都是寒的时候,上下皆寒,饮水、食物入胃,胃无法消化,肠胃就是气分,气分的力量不够,喝进去的水无法气化,小肠亦如此。当水无法化为气进入五脏时,冷水就梗在胃的周围,胸腔肋骨到腹腔形成一个大圆盘(以肚脐为中心),寒造成水无法气化,肚子变得很大,“ 名曰气分 ”,是因为阳不足才造成的,阳不足造成阴积。“ 手足逆冷 ”,手脚的温度跟胃有关,手脚热代表肠胃热,手脚冷肠胃冷,尤其是脚,因为胃经循行至脚。上焦定义为气,下焦定义为血,“ 营卫不利 ”时,“ 腹满胁鸣 ”,肋骨处有水声,中膈堵到,“8”字无法转动起来,变成阴在下面转,阳在上面转,各自转各自的。“ 阳前通则恶寒 ”,上焦寒故感觉身冷,“ 阴前通则痹不仁 ”,脾主少腹,下焦也是寒的,脾又主肌肉,故腹寒时肌肉会麻痹。阴阳一定要“ 相得 ”,才能“8”字循环,寒气才能散掉。“ 实则矢气 ”,实症放屁多,因为小肠阴气很盛无法化升为阳,食物堵在里面,堵久后产生沼气。“ 虚则遗溺 ”,因为寒,小便无法气化出来,而是漏出来的。“气分”讲的是气走的方向,原因是阳不足造成的阴实,故处方开升阳的药。气分,寒湿梗在心下,肠胃里的津液营养无法送到五脏,统统梗在这里,故“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桂枝汤拿掉白芍,因为白芍是阴药,气分病是阴太盛,桂枝硬把心火导入小肠。内脏寒太盛时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这是少阴证,专门去下焦的寒实,吃下后一剂知,肚子里的水就去掉了,“8”字就转起来了,阴阳大气一转,阴阳会协调,皮肤肌肉都有阴阳,故感觉“ 虫行皮中 ”,身体内到处有阴阳。当水无法气化时有一种特殊的情形:身体其他都没问题,就是胃的下方有水,也会造成“ 坚大如盘 ”,原因是脾湿太盛造成阴阳气不通。白术去脾湿,枳实去胃里的浊水。大柴胡汤、四逆散、小承气、大承气、调胃承气汤里都有枳实,当胃冷消化不好时会产生很多浊水,这个浊水是食物坏死后留下的,枳实能够专门清除这个浊水。同样“ 心下坚大如盘 ”,枳术汤证胃很不舒服,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证则没有胃不舒服。 现在重新来看下面这段,这段讲的是血分,应该接在这里。 如前所述,阴阳气的旋转以肚脐为中心,脐下是阴,脐上是阳。前面讲的气分,简单讲就是肠胃,那内脏呢?是血分。气分是寒实,血分是阴实,如何治疗阴实?阴实为什么会造成严重的腹水?这一条辨就是要告诉这些,前面只是简单讲一下,有个初步印象,因为还未涉及到汤方,这里详解。 1、心水者: 一个人不管什么病,只要情绪很烦躁,都是心脏的问题 ,因为心藏神,神不守,人就焦虑、烦躁。如何知道心脏有积水?心脏造成阴阳气(“8”字)不通时,水会停在心脏下方,心脏下方是脾脏,水慢慢渗透进脾脏,脾管全身肌肉,故“ 身重 ”。中膈有水时,吸入的气只能到两肋,无法下去到肾,气会回逆,故“ 少气 ”,心与小肠相表里,中膈有水时,心火无法下到小肠,小肠火不够,下焦的水无法气化,水是最重的,积累在阴囊,故“ 其人阴肿 ”,阴囊肿大。我们从外症“ 不得卧,烦而躁 ”便知心脏有水。 处方思路 : 茯苓(利三焦心包的水),桂枝(强心阳,把心火导入小肠),防己(通利三焦,对症阴肿),杏仁(补足肺里津液,因为心火下不去反逆,会把肺里津液烧光,肺里变得干燥),白术(去湿,对症身重),黄耆(补气,对症少气)。 2、肝水者:腹大的人如何知道他是肝脏积水?有几个症状: 躺在床上不能自己翻身;胁下痛,常常有口水出来,小便滴滴答答排不尽。 当遇到血分病,肝家有阴实,可能是肝硬化,也可能是肝癌,营养被实堵到无法进入肝脏,当肝实越来越严重时会顶到脾脏(木克土)。小肠消化食物后,要将营养交给脾(脾主少腹),但脾受肝的影响,变成阴实,不受纳小肠交来的营养,这些水只好回头累积在腹腔里,这就是 腹水的原因 。肝脾刚好在胁下,故“ 胁下腹痛 ”。肝只影响到脾,还影响不了肾,肾的津液还会上来到嘴里,还有点口水,小便也还有点。 处方思路 : 救脾。若脾脏能受纳营养,便立于不败之地。什么是脾?甘(甜)味入脾,用甘淡渗利的方式来强脾,治肝先实脾,小健中汤能实脾,但实的是虚寒的,而非阴实的。用甘淡渗利的药去通利脾脏就可以把水排出来。分消汤、补气建中汤便是此思路,但记得不用甘草,甘草蓄水。已经是阴(脏)实了,若再去做切片、栓塞会更实,加重问题。 3、肺水者: 如何知道肺有水? 也是不得卧, 如何与心水区分? 肺家有阴实(长东西),大肠的水上升到肺里时被堵到,无法上去,便慢慢累积在肺的下方,肺主皮毛,肺主气,水无法气化,会“ 身肿 ”。正常人大肠的水气化后上升到肺(金生水),肺水滋润皮肤,新水代替旧水(肺主皮毛),肺里的水再进入肾(金生水),再经输尿管入膀胱,膀胱再做第二次气化,气化后小便才有喷射的力量,而好的水则进入肝脏(水生木),再入胆成胆汁,胆汁再进入小肠(木生火)大肠循环,帮助消化(火生土)。现在大肠的水不断上去停在肺下方下不来,故“ 小便难 ”。肺跟大肺相表里,大肠的水不断上去的压力会回来,小肠的火无法把大肠里的水完全气化掉,故“ 鸭溏 ”。 处方思路 :十枣汤 4、脾水者:如何跟肝水、肾水区分?脾主少腹,中医的脾包括胰,脾主四肢肌肉,故“ 腹大,四肢苦重 ”,气被脾实堵到也无法下降,也会“ 少气 ”,呼吸短,脾主湿,少腹湿盛,“ 小便难 ”。 处方思路 : 白术(去湿),茯苓(利尿),白芍(对症少腹问题) 5、肾水者:也是肚子大, 肚脐突出肿大 ,肾在腰部,故“ 腰痛 ”,肾本来是水,肾有问题时小便就排不出去,无便意。肾经到脚,脚会“ 逆冷 ”。头面的水来自肾脏,从两个地方进入:A、命门火把肾水气化上冲脑部,经过脖子冷却后入脑,脖子是冷却系统,风池风府风门都在此,天冷的时候人会缩脖子,一缩脖子冷却系统变短,热气会多上去一点,夏天伸长脖子就会凉快些,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应。B、肾经顺冲脉入舌头喉咙下方。当肾脏功能不行时,水停在下面无法上去,上面的水下来,新水无法上去,水源没有,上面的水会不够,故“ 面反瘦 ”,脸会瘦。 处方思路 : 用石硫磺,非毒药,而是热毒,色黄入三焦,补肾,道家修炼用的“金液丹”所提炼的就是硫磺,是道家的长生不老药。硫磺与命门火很有关系,当遇到病人水肿时,处方里均可加石硫磺3钱(棉裹),硫磺可以利水。 经方对于阴实证,除了开去实的药外,如茜草、炙鳖甲(在泥土里无孔不入,治肝病)、瓦楞子(去痰积)、牡蛎,还要同时开去阴的药,否则病不会好。去阴的药就是阳药,从《伤寒论》最初的桂枝到生附子到硫磺,均升阳去阴。 去阴的药加上去实的药便是治疗阴实的处方思路 。 处方举例:肝家阴实 生附子石硫磺桂枝去阴,炙鳖甲茜草去实,茜草又名鹿衔草,能深入内脏,活血化瘀,通经,用于女人月经不通或子宫里有瘀血。川芎活血化瘀。配合泻南补北,泻南用黄连黄芩,栀子茵陈去黄,栀子去虚热(短暂、间歇性的热),茵阵去实热(燥热、不停的热)。 用这个处方前,病人已经有腹水时,先用甘淡渗利的药把小便导出来。 如何知道处方有效? 当肝有阴实堵到时,不要去管肿瘤硬块生在哪个部位,脐上阳气运行时被阴实堵到就入不了阴,阳便回头产生热。初症,即在西医查出的前两年,病人每晚1-3点醒来,3点以后才睡,是因为热醒过来,里面已经有一点堵到了,1-3点丑时是肝经气血流注的时间,3点以后走肺经,肺里没有东西又睡过去了。初症就动手,处方也不需要那么强。 柴胡,少阳药,入肝胆,黄芩消炎去热,玉今为苦寒药,能去血中热,亦用于女人逆经(流鼻血,可用单味药)。川芎丹皮活血化瘀,白芍入阴,活血化瘀。茵陈去黄,泽泻让黄从小便走。治肝必治大肠,肝病的人要通大便,绝对不可便秘,加枳实,这就是大柴胡汤加枳实白芍的原因,让大便通出来,大黄去实。初症时阴实尚未结得很实,也没有腹水,当然可以用炙甘草、大枣、生姜增强胃气。 病在初症时,攻养同用,处方里攻坚的药和滋养的药开在一起,一定要固好胃气,这是治症的原则,同时攻。吃下后一觉到天亮,无燥热,代表阴实去掉了。病在初症统统有治,但这一阶段西医还查不到。此方肝炎B肝C肝均可用,再在此方上做加减:比如上热下寒口苦咽干,脚冰凉,再加石膏、知母、炮附子等等。恶心,确定是水引起的呕加半夏, 如何确定? 摸关脉为弦脉即是,弦脉都是有水,再看舌头,津液多不干燥。吴茱萸也能止呕,用于胃寒(口不渴,喜热饮)的呕,常于生姜并用,吴茱萸去寒,生姜去水,并用去胃家寒水。 吃饭时先喝汤还是先吃饭? 因人而异。胃家寒症者先喝热汤暖胃再吃饭,正常人先吃饭再喝汤帮助消化。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54|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处方(气水/皮水/黄汗) 《金匮要略》笔记5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处方(风水/皮水/里水) 《金匮要略》笔记52|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四大症状/五脏积水的外症/治水原则/妇科病的来源及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皮水/里水/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0|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的基本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 寸口 ”就是阳,尺就是阴,阴阳是中医的基本概念。“ 沉 ”代表里,“ 滑 ”代表有水气,这是从脉诊上看水病,这也是一种风水,还可以从病家的脸肿而得知,即望诊:眼睛下的眼带和眼睛上的眼帘厚厚的、肥肥的,都代表有积水。因为眼眶周围是脾脏的区域,脾是土,正常情况下土克水,土不能克水时即身上有水肿,故如卧蚕。“ 其颈脉动,时时咳 ”,颈动脉动得很厉害,又常常咳,“ 按其手足上,略而不起者,风水 ”,如果有水肿时,当手按到肿处后,按下去的地方没有弹起来,就是有风水了。如果按下去弹起来,就是气肿,气肿给病家发汗药就不对了,遇到水症我们才会开发汗的药。张仲景的观念是肚脐以上有积水,采的是汗解法,肚脐以下的积水,采的是利尿法。原因在心脏,当心脏衰弱的时候,第一个表症是足跗肿,所以心脏的阳如果不足,会从脚肿上来。肾脏功能不足的时候肿会从头上肿下来,表面上看是面肿,实际上是肾脏出现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发汗法,来减轻肾脏的负担,不想用利尿剂影响到肾。上焦心阳不足时产生的足跗脚,可以用利尿法,因为肾脏功能很好,开利尿剂不会影响到心脏,原因就在这里。本来眼袋的皱纹很多,当水肿的时候:“你看我眼带的皱纹都没了,不用去拉皮了。”这种刚开始有水肿的症状就叫做风水。水因为在皮肤表面上压迫到皮表细小的血管,心脏的血要经过脖子的动脉到头上,结果通过眼皮的时候,因为有水压到,所以眼皮会跳得很厉害。常常会咳,是因为有风水在最表的地方一段时间没有被排掉,于是水就逐渐渗到肺里面去,就会产生咳嗽的现象,这是刚开始得到风水病的初症。平常我们治疗风水和刚刚我们讲的风痒不一样,遇到风疹痒的时候用麻黄加术汤。遇到有风水的时候,一般用越婢汤,越婢汤就是麻黄、石膏、生姜、炙甘草和大枣五味药组成。 越婢汤的治症是:有汗、咳嗽、发烧 。有流汗只有两证:桂枝汤证和越婢汤证,桂枝汤没有咳嗽,有咳嗽用麻黄,麻黄能发汗也能止汗。 若本非湿家,太阳伤寒后麻黄汤就解决了。现本为湿家,受到风寒,全身会浮肿。“ 脉浮而紧 ”代表表寒,“ 法当骨节疼痛 ”,看似麻黄汤证,现“ 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 ”,这个“ 重 ”就是湿,“ 其人不渴,汗出即愈 ”,湿盛者不会口渴,这个病得汗则解,这叫做风水,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是麻黄汤证,其实病人本来里面就有湿,本有里湿的状况又得到表寒时就会有这种现象。若开麻黄汤的话要加白术去湿。 如果发汗太过,结果病人变成恶寒,这里的恶寒不是表的恶寒。太阳病的恶寒是病人会感觉身体很怕冷,病人躺在那边一直抖,摸他的身体却是滚烫又无汗出,这就是麻黄汤证。如果病人喊“好冷好冷”,你摸他身体冰冰的,这是里塞,就是里面虚掉的寒,“ 恶寒者,此为极虚 ”,是因为“ 发汗得之 ”,发汗太过导致的。如果病人是“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皮水比风水更进一层,风水没治好,水跑到三焦淋巴系统里,不在皮肤表面了,故“ 不恶寒 ”,病人就会有口渴的现象。三焦遍布全身,故“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 ”,全身不舒服,不见得是麻痹。 “ 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 ”,三焦在脏腑的外围,水停于此,呼吸不顺畅,吃不下东西。 黄昏是阳入阴之时,清晨是阳出阴之时 ,阳入阴时被三焦里的湿梗到,阳无法入阴,故“ 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 ”。此段编列比较凌乱,这里的黄汗是指三焦里的水停留越来越多时,三焦本身黄色的营养会跑出来,流汗是黄色的,腋下易见,也是皮水的一种。 “ 肺胀 ”,就是肺的呼吸系统出现可题, 只要肺有问题,表症出现时一定会有咳嗽,寒时不渴,热时渴,会忘记喝水的人里寒很甚 。肺胀时“ 其状如肿,发汗则愈 ”,身上有水,利用发汗将之发掉,只要是属于上焦的、肚脐以上的,发汗就会好。 有几种情形不可发汗:“ 渴而下利,小便数者 ”,“ 渴 ”代表肺里津液伤到,“ 下利 ”代表肠胃津液不够,“ 小便数 ”代表津液在丧失。 遇到不可发汗的水肿如何处理? 蒲灰散是一种,还有一种是先补足津液(比如吃水梨、西瓜等)再去发汗。如果不该发汗时用了麻黄汤,病人会出现痉挛、小便浓稠,这时用人参、生姜、红枣等增润津液,让津液慢慢回头,也可以吃些水果。 里水,病更进一层,“ 脉沉 ”代表病在里,水积在里面,故“ 小便不利 ”,全身水肿。若“ 小便自利 ”,代表水有出处,人还是全身面目黄肿,我们就知道这个人里虚掉了,所以说“ 此亡津液 ”也,因为里面津液不足,要用越婢汤加白术。越婢汤在使用时病人一定有汗、喘气、发烧,本有湿,故加术。 如何知其本有湿? 平时常常没事肌肉关节酸痛,那就是汗水没有透发,运动排汗就没事。 有汗、口渴、小便不利、肌肉酸痛 就已经是越婢加术汤证了。 当发现身体里有寒湿时,赶快开温阳利水的药把寒湿排掉,否则会日久成肿瘤, 所有妇科病源头都是寒湿 。 “ 趺阳脉 ”就是指冲阳脉,中医讲气的地方。“ 当伏,今反紧 ”,正常的脉应该是伏脉,伏脉就是慢慢的跳,缓缓状,正常的脉是缓脉。如果趺阳脉变紧,表示“ 本自有寒 ”,就是胃里面已经有寒,这就容易造成疝气、症瘕等,子官里面长硬块就是瘕,中医讲的症瘕就是指硬块。“ 腹中痛 ”,一般就是里寒已经很盛了,此时要开温阳利水的药,如桂枝、炮附子、白术、茯苓等等。结果医生攻下,而所有攻下的药都是属于比较寒凉的药,病人腹中已经很寒了,又被攻下,就会出现“ 胸满短气 ”,变成下面更寒、上面阳又下不来的局面,结果吸气时气只能到胸部就吐出去,让病人觉得胸腔胀满,呼吸短促。简言之就是 应该用温里,结果误用攻下了,就会水肿 。 “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 ”,一个人准备要发生水肿之时,在正常胃脉的地方出现数脉,“ 本自有热 ”,本来就有胃太热的问题,所以オ会“ 消谷,小便数 ”,就是吃不饱,一般如果胃在过热的状况之下,应该小便出来很多才对,“ 今反不利 ”,结果现在反而没有小便,“ 此欲作水 ”,由此就可以预知此人马上要开始水肿了。 类似这样的条辨,不用担心看不懂,临床上没有人这样看病的。实质上是在讲: 一个人若阳气不够,亦即素虚之人,运动完流汗时得到表风,汗水没有排透,日积月累成积水,这都是虚症才得到的。故平时要多运动,倪师提倡易筋经,跑步走路都是直线运动,是劳动,易筋经等练功才是真正的运动。素虚之人平时喝喝桂枝汤,协调阴阳,固表能力会增强。常多梦、梦遗、盗汗、惊悸之人,桂枝汤再加龙骨、牡蛎。 这个条辨是讲水病刚开始的现象,水病初期是阳脉“ 弦而紧 ”,寸口脉就是讲心脏的脉,也就是心脉,广义上指上焦。弦代表水,紧代表寒,就是上焦受寒,这里不应该是“ 肠间 ”,而是“ 走于阳间 ”,水自然而然走到皮肤肌肉之间,这个就是水病之初脉象。水走肠间是己椒苈黄丸证。 我们随时该保持肺阳很足,不然如果肺阳没有办法把皮肤上的水做汗而透发出来的时候,就会停积成风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这是指水病已经形成了,得到水病以后,肾脏功能会慢慢弱下去造成“少明脉紧而沉”,沉代表里,紧代表寒,肾脏寒下来,排水系统出现问题,于是小便小不出来了,就成为水肿病,这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是非常好用的利尿剂,它同时能够壮肾阳,又可以去除肺寒。病会走里,都是因为表水没有被治好,才会慢慢入里的。 所有水病,都是沉脉 ,都是摸到骨边才摸得到脉。因为水很盛的时候,会把血脉压在底下,造成血脉很低,这是正常发病的脉证。“ 脉出者死 ”,水病病人脉不沉反浮,就是脉症不符,癌症病人到末期都是脉都很大,阳不入阴,这是真阳要脱出的危证,因为水病太久没去掉,整个肌肤和肌肉都会坏死掉,这是很危险的症侯,中医的观念认为:脉症不符就是危险。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50|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的基本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 脉沉小 ”,沉代表病在里,小代表阳气虚,属少阴证。《伤寒论》里讲少阴证是“脉微细但欲寐",血脉系统被寒水包住,脉变得很小。 麻黄汤在经方里又称为“返魂汤”,病人阳不够时用青龙硬把阳叫回来。这里病人水病,里阳不够时用麻黄附子汤壮里阳,利小便。脉浮代表病在表,用杏子汤发汗。杏子汤方缺失了,按照方义,倪师判断为麻黄杏仁甘草汤,而非麻杏甘石汤,麻杏甘石汤用于肺里燥热,有咳有喘时用,有表实汗透发不出来,咳黄痰,无胃口。麻杏甘石汤加上桂枝生姜红枣就是大青龙汤,而这里是水肿,怎么会有喘咳。 可见,这一条辨里一个是麻黄附子甘草汤,一个是麻黄杏仁甘草汤。用杏仁不用附子目的就是要壮肺,肺的胸阳不够时,会被寒束住,而肺主皮毛,因此水会被阻在皮肤毛孔下。这个时候用麻黄将肺打开来发肺里的汗,然后用杏仁把肺里失去的津液补足,麻黄和杏仁等量用,所以这个杏子汤也是个利水的方子,即当病人“ 水之为病 ”,脉为浮时,宜杏子汤。 少阴证的主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在这里不是用来发汗而是利尿的,之所以能利尿是因为阳,一个人阳虚时会积水。 “ 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 ”,这个条辨讲的是“无水”,没有真正的积水病,病人是“虚胀“不是直正的水胀。所谓虚胀就是有胀闷感但是没有水病,这种是属于气病,气病会肿胀。气胀跟水胀不一样,水肿病人的皮肤和脸色一定会很光润很亮,眼袋一定会膨起来,脉都会比较沉,有时候按到肿的地方就会凹陷下去一小洞,都是因为有积水在里面,水在里面累积最明显的表症是小便变得很少,然后喝水又很难过,喝不下去,病人也不会口渴,这是一般标准的水肿病症状。 水很重时才会用到蒲灰散,一般用防己黄耆汤、防己茯苓汤、麻黄附子汤、麻黄杏子汤等都可以把水排掉,用到蒲灰散已是病人汤药无法下肚了。 流汗时跳入水中,冷水束到表,汗无法透发,汗离开汗腺后不会再回去,便停在皮肤下,日积月累渗入肌肉,“ 身体肿 ”,影响到三焦系统,三焦系统里的营养无法去滋润四肢,便渗透出来,所以流出来的黄色的汗,那是三焦的本色。 治黄汗有两方,一个收敛,一个发散。 表虚时用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是收敛方。 苦酒即醋,醋和芍药均收敛,桂枝发散,桂芍等量用时,血液循环会加速,加速时加点醋收敛它,使之不伤正气,只希望把堵塞的表汗去掉,重用黄耆清除未透发的汗,故能固表,配合桂芍,旧水被排掉,新水被运送到四肢,同时用酸醋把黄汗收回三焦。 七碗水加一碗醋,煮成三碗。“ 若心烦不止者 ”,是因为醋喝太多了,药停了就好了。古代人得黄汗病的属于劳力之人,多见于船夫,然现代社会也有黄汗病,出了大汗跳入泳池就是在制造黄汗,一热一冷,日积月累,流出的汗是黄的,身体其他部位都不黄。此方一剂知,效果很好。 黄汗,实症用桂枝加黄耆汤,是发散方。 “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 ”,得到这类黄汗病的时候,其表症一样是流汗多而且是黄色的,两个膝盖胫骨都很冷。“ 假令发热 ”,假使膝盖这边是发热的话,就是属于历节病,历节代表里面是寒湿的,跟黄汗没有关系,黄汗病膝盖是冰冷的。西医讲的尿酸过多就是痛风,这时候历节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烫,这种热到好像被热水烫到的感觉,受不了的热与电掣般的痛。如果是病人有热证就是属于历节,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如果是胫冷才是我们这里的治症。 “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 ”,吃饭后就流汗,黄昏的时候也会盗汗,“ 此荣气也 ”,这表示病在血分。午后开始阴气始盛阳气始衰,黄昏时阳是要入阴的,与清晨相反,清晨的时候阴气很盛,阳气慢慢出来,所以人会醒过来。“ 暮盗汗 ”代表阳无法入阴。 “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甲错就是皮肤很干燥,有白色皮屑脱落。所有恶疮均属湿热症,湿热太盛。“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 ”,一流汗就很轻松,后面的条辨讲的都是湿热的症状。这种黄汗是因为表实无法得汗,造成三焦的水无法排出去,若能出汗,黄汗就不会发。 用桂枝汤发汗,用黄耆退黄,此黄非肝胆的阴黄,而是三焦的黄。常言到,黄耆补气当归补血,补什么气?气就是水,让水气化靠黄耆。 黄汗的两个处方都是汗水有问题,都靠黄耆,一个是发,一个是收,而黄耆是相同的。黄耆的作用是固表,同时不让病再回头。桂枝汤里加黄耆,桂枝、芍药各三两,黄耆只用二两,主力是桂枝汤。历节也会有黄的现象,膝盖里的风湿如果开刀拿出来看都是黄水,这是湿已经渗到关节里面,不在三焦油网中。平常看到小孩子皮肤非常不好、非常粗糙,都可以开桂枝汤加黄耆。但是如果黄汗很严重,病人表又虚掉的时候,就必须要用桂枝芍药苦酒汤。两个处方最简单的区分就是,一个是实症用的,一个是虚症用的。“ 腰以上汗出,下无汗 ”或“但头汗出”,都代表身体内有湿,当有湿时赶快要把湿排掉,排湿的方法很多,白术茯苓排湿,怕胃口大人会胖,用苦温化湿,苦药温药配合用,如乌梅丸。“但头汗出”可用防己黄耆汤之类。 “ 身疼重 ”代表表实,吃的食物变成营养后经脾的吸收送入三焦再供应到全身,表实后三焦的营养到表后透发不了,新的营养又一直在制造,结果堵在三焦油网里。实际上,腰以上汗是被逼出来的,而非真正的表虚,正常人出汗是全身的。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5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处方(风水/皮水/里水) 《金匮要略》笔记52|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四大症状/五脏积水的外症/治水原则/妇科病的来源及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皮水/里水/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0|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的基本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血不利则为水”,语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原为经闭水肿而言,但笔者综观临床认为此语实概血病致水之普遍机理,非独于女科也。爰就个人临证所及,略抒己见。
一. 流缓为不利之渐
景岳谓:“血富于冲,所至皆是。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藏受于肝,总统于心,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故血之正常流行与五脏功能无不攸关。
血液流缓乃不利之渐微,其临床病理常见有三:
一曰心阳不振:心为血行之主要动力器官,心阳不振则心搏无力,血液流缓,水湿易于滞留,首现于目胞、面部,如心功能不全症。
二曰肝疏不及:肝藏血,血藏是静止储备之意,动静之变是活动调节之能,可见肝具有贮藏血液之功,更贵有调节血液之用。“肝主疏泄”,并非局限于气机调畅而言,还涉及到血液运行,物质代谢、精神活动、激素分泌,月经动态等一系列生理机能。故肝气郁结或肝血不荣,可进而引起血流迟缓,月经推迟,由肝气或虚风挟水淫于四末,而见经前浮肿。
三日命火虚衰:五脏之阳气非命火不能发,命火虚衰则心阳不振,血流迟缓,水湿滞留而见粘液性水肿等症。
二. 滞泣为不利之始
血液流动过分迟缓即为滞泣艰行之态,故为“血不利”之初始。其临床病理有二。
一为局限性滞泣,多因某些因素压迫血管影响血液运行,或由体禀不耐,复感外邪,引起局部血行滞泣。前者如妊娠中后期之下肢水肿等;后者如血管神经性水肿、某些过敏性鼻炎等。
另一则为全身性血运滞泣,其病理多系脾肾阳虚,盖血主乎心,而益气统帅赖乎脾,作强“施泄于肾”。故脾肾阳虚则血乏冲力,寒从内生则血运滞泣,症见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炎等疾病过程。
三. 郁积为不利之甚
血流滞泣进而即郁积不行,其病理有三。
一曰任脉不通,多由肝肾阴阳失调引起任脉不通,经闭为水,而见浮肿等;
二曰肝肺不和,肝能畅疏经络气血,肺善通调水道运行,肝肺不和则气滞血郁,水道逆阻,演生悬饮之类;
三曰肺虚不能助心引血,血运不利而郁积为水,症见肺心病等。
四. 瘀结为不利之终
血行不利,最终则结成瘀块。其成水之病理,系由瘀块进一步堵塞气血运行,水液久滞积聚而成,故非瘀块所化。病如肝硬化腹水、硬皮病水肿以及某些瘀血性腹泻、肿瘤性漏下如水、带下清稀等症。
临床案例
一. 黄XX,女,37岁,工人。
近5年以来,月经每多愆期,经前浮肿乳胀,经行则消,曾经多方治疗,于1973年2月来诊。
当时患者经愆一周,面肢可凹性浮肿,胸闷乳胀、纳减苔薄,舌质晦滞不鲜,舌下静脉粗绽,脉沉而细。
辨为肝郁失疏、任脉不通,血郁为水。
药用:柴胡、川芎、郁金、桂枝各6克,当归、赤芍、制香附、王不留行、鹿角霜各10克,甘草3克
3剂月经来潮,色紫有絮块、量多、肿消胀此。方予逍遥丸早晚各6克,嘱服至经前一周即来就诊,上方基本不变,为此调治4月而告痊愈,随访一年正常。
二. 周XX,女,28岁,工人。
1970年因阑尾化脓穿孔手术切除后遗肠粘连症,常感腹胀阵痛,泻下水样粪便,经多方治疗无效,于1972年2月来诊。
观其形瘦面黄,目眶暗黑,苔薄舌底见有绿豆大小之青紫瘤子数枚,腹部阵痛,大便泻下稀水日3―5次,脉沉细。
辨为肠腑血瘀。
药用:柴胡、归须、川芎、桃仁、广木香、制军、制附片各6克,赤芍、玄胡、失笑散、炮姜各10克,制乳没、甘草各3克
制为水丸早中晚各6克,药后1周腹痛次数减少,大便稀,日一次。连服三月,腹痛消失,大便正常乃嘱停药。
同年11月痛泻复作,但程度较轻,仍予原丸服用2月,后遂未发。
三. 苏 ,男,19岁,农民。
1979年3月因发热咳嗽1周来诊。
患者自觉身热口苦,咳引右胁疼痛、胸闷易怒,不能右侧而卧,恶心、纳减,苔薄黄腻,舌底静脉怒张,脉弦而数。
体温39 ,血白细胞计数11400/毫米3,中性80%,淋巴20%,血沉108毫米/小时,X线胸透示“右侧胸膜中等量积液”,并穿刺抽液作李凡他氏试验为阳性。
辨为素蕴痰湿,邪客少阳,肝肺失和,饮悬胁下。
药用:柴胡、黄芩、葶苈子、赤芍各12克,合欢皮90克,郁金、桃仁各10克,红藤15克,甘草3克
日2剂,2日后体温降至 ,胸闷恶心告失,又经5日,体温降至正常,胸透示“右胸膜肥厚粘连”,血白细胞计数正常,血沉降为64毫米/小时,仍照原方改为日1剂,经1周而告痊愈。
四. 卢 ,男,38岁,干部。
1978年右臂伸侧肌肤常不明原因刺痛,继后痛区出现约3 10厘米之片状水肿,经皮肤科检查诊为早期局灶性硬皮病。
同年10月来诊,视其皮损紧张而光亮,痛温觉迟钝,苔薄舌左边有紫斑一块,脉沉细。
辨为络脉瘀阻,水湿滞留。
药用:桑枝、丹参各15克,姜黄、五茄皮各12克,郁金10克,桂枝、归尾、桃仁、红花各6克,甘草3克
每日1剂,另用当归、川芎、白芷各60克,炒热醋烹外熨局部,以促进血液流动,经半月而告痊愈。
小 结
综上以观,“血不利则为水”非独女科之病理,对内、外、妇、儿各种皆然。
其诊断学特点,据笔者体会,此类病人面唇多晦滞不泽,目眶常显暗黑,舌体每见青、紫、蓝色斑点、亦或正常,但舌下青筋必皆粗绽或见细小青紫结节,脉象多沉细、沉涩、沉结;
其“水”象多为肿胀浮胖,以及分泌、排泄物如涕泪、痰饮、尿粪,带下等清稀且多,或见之于外,或隐之于内(物理检查可得),“血不利”皆可致之。
其与原发性水肿之鉴别点除上述症征外,尚有小便自利,尿量尿次均较正常略增。
此外,患者尚有不同程度的“血渴”以及腹满之感。此渴为渴欲漱水而不咽,乃渴而不饮之情,胸腹虽满而按之濡。
至于“血不利则为水”之治疗,鉴于病机在血,故当本“血有涩者宜利之”之原则,又因“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故治血必治气。
笔者体会必须善于及早地发见“血不利”之微渐,而后于辨证方中酌加调气药,如橘络、丝瓜络、金桔叶、制香附、郁金、川芎、玄胡、桂枝等择宜而用之。
此为至要之着,能化“不利”于无形之中,有防患于未然,施治于未病之功,迨“血不利”既成,则取和血、活血以及化瘀诸法可也,一孔之见,尚祈教正。
本文摘自《壶天散记》,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