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14

匪号叶小二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杜小样丶

已采纳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发,而且她的他的那个实验都是开创性的,帮我们认识了儿童的发展的潜能,以及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这是对我们以后儿童教育以及儿童思想发育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些基础资料,所以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帮助我们,奠定了我们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从而给我们更多的这些后来人非常大的帮助,总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影响巨大,他给我们研究心理学指明了方向,他做的是基础性的工作,而我们后期在它的基础上才发展出了后面的这些内容更加丰富的发展心理学

165 评论

巧克力麦乳精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为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但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其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这一认识的根本原因是儿童已经能够同时考虑到问题的多个维度。这个阶段的儿童还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例如,只有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才能获得纯粹以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而大多数小学生并未达到这一发展水平,即使一些学生在某领域达到这一发展水平,在其他领域也不一定能达到,因而小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研究企图揭示在无特殊训练条件下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并未考虑专门教学的影响。从一般发展的观点看,这种研究是必要的。但不能把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或不受教育影响的。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育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227 评论

Annaso安娜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的起源: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同时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二)认知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三)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仅仅是依靠感觉和动作去适应外界环境的。通过摸爬滚打的感觉和动作形式逐渐获得了低级的行为图式。该阶段的孩子具有的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叫做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就是指儿童认为这个东西没有真正的消失。2、前运算阶段(2~7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认知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前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首先具有的一个特点叫做万物有灵论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此阶段孩子的特点都是与上一个阶段相反的。这个阶段的标志性特征是孩子具有了守恒性,在思维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思维具有了可逆性。4.形式运算阶段(11、12~1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并且思维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134 评论

神仙姐姐S

对于学生、老师和父母来说,教育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要接受教育,老师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品德,而父母则要监督孩子的学习,做引领者。

如何教育、怎样更好地接受教育,正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其中,主体指的是老师和学生 。

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们越来越倾向于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而老师的任务则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但在我国情况则是完全相反。

通常情况下,老师是班级的“绝对权威”,学生不敢忤逆老师,家长也必须讨好老师。

在信息互动过程中, 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是单方向的 ,很多学生碍于老师的威严,不敢向老师提问,在老师面前表现得畏手畏脚,师生关系非常不健康。

很多学生在学校都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他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创造性被打压,学习压力和成绩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明显不利于教育的开展。

事实上,很多所谓的名校名班,并非是老师有多么出众的教学才能,而是依靠高压和军事化管理,强迫学生学习。失去了课外活动时间的学生,不得不投身于学习,然而这一切并非为了教育,而是为了学校的“风气”和“升学率”。

从个体教育心理层面看, 畸形的教育永远无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教育会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逼学生学习终究只会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中。

教育心理学一般有两个方面的研究对象, 一个是研究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规律,另一个是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对后者不太重视,但如今它已经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主体通过动作达到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不断地探索外部环境,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才能逐渐达到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平常在家的时候,父母们不应该只要求孩子学文化知识,还要让孩子多接触、多感受,激发孩子的探索欲,促进他们的动作发展,特别是那些年幼的孩子,父母更是应该如此。

随着动作的熟练度越来越高,孩子的认知能力也会不断发展与提高。

后来,皮亚杰提出了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种机制。

图式指的是儿童用来适应环境的认知结构 ,可以理解为一个“金字塔系统”或者树状图,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同化和顺应则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两种途径, 同化指的是将新知识纳入已有图式之中,从而使得现有的“知识库”更加丰富。

顺应指的是改变图式以适应新刺激 ,这一般适用于学习新的、完全不同的知识。

例如,孩子初学物理知识,就需要改变原来刻板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以适应新内容的学习。

总之,同化和顺应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基本途径,家长们既要重视丰富孩子的现有知识,也要注意促进孩子建立新的思维方法以适应完全不同的刺激,从而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平衡指的则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均衡状态 ,当你感到现有知识太少,不足以支持你的学习和工作时,就意味着你的同化不足。

当你面临新环境,感到现有的知识类型或者思维方式无法帮你解决问题,你就会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产生质变。

同化与顺应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没有谁能够永远保持平衡,所以平衡是相对的,儿童的认知正是在这样一个“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家长们应该想办法让儿童出现不平衡的状态 ,例如,在合适的时机向儿童提出一些他们不知道或者颠覆他们认知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去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就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但距离他提出这一观点已经过去多年,他的理论或许有些晦涩难懂。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 皮亚杰所说的“认知”其实就是智力,与其说他研究个体的认知发展,不如说他致力于找出儿童智力发展的本质。

除此之外,皮亚杰还提出了认知(智力)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个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年龄层约为0-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形成了客体永久性(当某一物体从他们眼前消失时,他们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不会认为它消失了,然而刚出生的婴儿会这样认为)。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们只会对父母的逗弄作出被动反应,即使用感知运动手段反应外界刺激,和自然界一些低等生物一样。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产生探索的欲望, 产生主动感,由不随意的被动反应转变为随意的主动反应。

细化研究数据表明, 6-7月大的婴儿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他们害怕陌生人,拒绝与母亲分开。

不过父母们也不必因此感到烦恼,这是婴儿的发展规律,是形成亲密关系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第二个阶段为前运算阶段,开始于2岁左右,儿童逐渐学会用符号去指代某样物品。例如,上了幼儿园和学前班之后,儿童学会使用小棒去代替数字,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列竖式等基本数学技巧。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所以,这一阶段的孩子无法理解抽象概念,家长和老师应该考虑到这一点,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或实物来进行教学和指导。

除此之外,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还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以及自我中心和泛灵论。

以泛灵论为例,儿童自己是有生命、有意识地,他就会认为身边的一切都像自己一样,例如认为花草树木都有痛觉。对于这一点,随着儿童认识的增加,自然能够知道人类与世间万物的区别。

第三个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约为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基本上都在读小学,在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

不过,由于其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的阶段,因此无法将这种能力运用于抽象问题的解决。

对此,可以将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老师可以通过应用题来促进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而父母则可以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使用抽象逻辑思维去解决问题,寓教于乐,总之,纯粹的书本教学只会阻碍孩子思维的成熟。

此外,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达到守恒, 皮亚杰认为,守恒是儿童思维达到成熟的标志。

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儿童面前摆放两个容量相同的玻璃杯,一个是普通的杯子,另一个杯子较长、较细,先往普通杯子里注满水,然后将其倒进另一个玻璃杯,接着问儿童:两个杯子里的水哪个更多?亦或是一样多?

大部分儿童都回答细长杯子里的水更多,只有8岁左右的儿童回答一样多。自此, 皮亚杰认为8岁是儿童获得“守恒”概念的转折点,也标志着他们思维发展的成熟。

第四个阶段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阶段,称为形式运算阶段,约为11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儿童可以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形式去解决抽象的问题。

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好进入中学,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与老师的教学密不可分。然而,有一点值得注意,那便是 青少年的思维依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形象性,这要求老师和家长不可操之过急,教育应该循序渐进,避免断层式的教育。

此外,孩子的认知发展具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些孩子小学成绩很好,但上了中学,成绩便一落千丈。家长不可一味地将其归因于孩子不努力,其适应能力和智力发展的速度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面临着生理机能的快速发育以及心理的急剧变化,父母和老师都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特别是要转变以往的教育方式,从控制、奖励、惩罚转变为劝导、引导、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尚在发展的学科,“教育”不仅指知识的学习,还包括道德、创造性等的学习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更加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一味灌输知识只会得不偿失。

学习了教育心理学之后,我们应该了解到,教育一定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如果孩子年龄小,就要用小孩子的方式去对待、教育他,不可拔苗助长。

等到孩子开始懂事,就应该学会转变教育方式,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当孩子开始变得叛逆时,最忌讳的就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此时的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学会成为孩子的朋友,以身作则,放平心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82 评论

陈达文文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男,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中文名让·皮亚杰外文名Jean Piaget国籍瑞士出生地瑞士纳沙特尔出生日期1896年8月9日快速导航理论体系 个人作品 人物贡献 人物评价人物生平家庭背景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皮亚杰的父亲亚瑟·皮亚杰是一位纳沙特尔大学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由于皮亚杰的父亲所学的是人文领域,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丽贝卡·杰克逊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且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科努特。皮亚杰是家中的长子,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皮亚杰有机会去接触与思考有关哲学和科学的知识,进而发展出一套属于皮亚杰他自己独到的思想与见解。由于父亲的教导,使得皮亚杰重视以科学的系统性来求知。[1]让·皮亚杰不凡少年让·皮亚杰1907年,10岁的皮亚杰在公园发现一只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并寄给纳沙特尔自然科学史杂志《冷杉树》刊登出来。文中皮亚杰细致的观察与详细的分析,让他得到了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的馆长,与之一同搜集标本,并聘请他共同参与研究软体动物的机会。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体动物有关的论文,并对正统门德尔的进化论提出质疑;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起了很大的反响。[1]求学生涯在中学时期,皮亚杰经常随他的教父外出度假,皮亚杰在这位教父的启发下产生了对认识论的兴趣。1915年,19岁的皮亚杰获生物学学士学位。随后,他继续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同时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在纳沙特尔大学读书期间,对哲学、生理心理学和逻辑学富有兴趣。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进而对对儿童思维的发生与发展的研究产生兴趣而开始转向心理学。1918年,他获生物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同年皮亚杰去苏黎世在烈勃斯和雷舒纳的心理实验室工作,井在布鲁勒精神病诊疗所学习精神分析学说。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学习病理心理学,并学习科学的逻辑学和哲学。1921年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继而在巴黎给智力测验学者塞西蒙助手,在一所小学的比纳实验室研究儿童心理,受西蒙委托应用勃德的推理测验测量巴黎儿童,并进行标准化。[1]著书立说1921年皮亚杰受日内瓦大学克拉巴莱德的邀请,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研究主任,从此开始创立自己“发生认识论’’体系。在此期间,皮亚杰和妻子瓦朗蒂纳·夏特内结婚。1925-1929年,皮亚杰在纳沙特尔大学任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教授。1925年和1927年他的两个女儿杰奎琳和露西安娜先后出生,1931年皮亚杰的儿子罗伦出生。皮亚杰在妻子协助下,以大量时间观察儿童动作并进行各种实验。他对自己三个孩子的研究, 提供了他创立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基础。1929年到1954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任科学思想史教授,兼卢梭学院助理院长,同时他还担任日内瓦国际教育署局长,到1967年卸任。

222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大班幼儿认知发展的论文

    摘要: 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日益受受到 社会 大众的广泛关注。 安吉 游戏 是当下幼儿园的热门话题,是一种站在幼儿的角

    减肥大胃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职业认知生涯发展论文题目

    给你一篇范文,你修改一下,加些自己的情况进去,就可以用了,呵呵。前言小时候我们都有很多的梦想,但随着成长,我们都走上了自己特定的人生轨道。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再像从

    飞翔飞飞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发展心理

    周大侠go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幼儿认知发展研究论文

    幼儿教育与游戏理论实践研究论文 一、游戏理论概况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

    dp73242962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儿童心理学论文儿童认知发展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活动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希望大

    百年帝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