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喵是kuma酱
楼上的匿名说“‘藏传佛教’又称‘黄教’、‘喇嘛教’”。连藏传佛教有四大派即红、黄、白、以及花这种最基础知识你亦不知,你是以何种资格评论藏传佛教?!无论西藏原国家权力如何的易手,藏传佛教无时无刻都在为人类贡献,一如汉传佛教。在汉传佛教传入中土以来,近两千年里,难道从来就没有改朝换代过吗?历史证明了没有这回事,由此足可证明无论藏传佛教或汉传佛教都未改变任何一个王朝生灭的命运,由此亦可足以证明你不用逻辑推理,故意来诋毁藏传佛教,误导他人,以及用心极端的恶毒。
等开到荼蘼
主条目:佛教宗派汉传十大宗派的说法,始于清末杨仁山居士整理日僧凝然(1240~1321)《八宗纲要钞》(成实宗、俱舍宗、律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真言宗)的说法,补入禅宗、净土二宗,形成十大宗派(成实宗、俱舍宗、律宗、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高观如(?~1979)认为应有十一家(律宗、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法相宗、华严宗、真言宗、涅盘宗、地论宗、摄论宗),后因吸收融摄,只剩下八宗。无论是八宗、九宗、、十宗、十三宗,中日学者各有不同看法,但这些宗派皆为后世学者所归纳而成,并不一定能反映出历史的真相。今采取十三宗的说法。大乘·三论宗——始于鸠摩罗什译出龙树《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的《百论》,奠基于南北朝僧肇、兴皇朗、僧朗法师、茅山明,大成于吉藏大师。吉藏大师后,此派被天台宗、禅宗所融摄,没有进一步的发展。·涅盘宗——始于晋竺法护译《方等泥洹经》二卷,法显与佛陀跋陀译出六卷本《大般泥洹经》,至昙无谶于北凉译出《大般涅盘经》时开始盛行,分南北二派,北方以随昙无谶译经的道朗、慧嵩为主,南方则是传自竺道生一系。隋代极盛,唐之后并入三论宗。·地论宗——始于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译出世亲所著《十地经论》,属唯识学派。后并入华严宗。·摄论宗——始于南北朝梁、陈之际,在南方的真谛译出无着《摄大乘论》,与世亲之《摄大乘释论》,与地论宗同属唯识学派。在摄论宗出现之后,逐渐吸收了北方的地论宗,南方的地论师也慢慢式微。但至唐玄奘大师自印度归国后,逐渐被法相宗所取代。·天台宗(法华宗)——南北朝智者大师奠基。·净土宗——开宗立派于唐代的善导大师。·律宗——始于南北朝法显、慧光大师,殿基于唐终南道宣律师。·禅宗——咸认南北朝达摩祖师东渡中国起始,大盛于唐六祖惠能大师。·法相唯识宗(慈恩宗)——唐玄奘法师起始。·华严宗(贤首宗)——唐杜顺法师起始,但真正立派于贤首法藏法师。·密宗(真言宗)——唐玄宗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与不空三藏先后传入汉地,号称开元三大士。小乘·俱舍宗·成实宗至晚唐之后,十大宗派名存实亡,三论、唯识、成实、俱舍等各宗几乎都已无人研究,传承断绝。密宗在宋代之曾短暂复兴,期间雕刻了著名的大足石窟,但不久逐渐消亡。天台、华严二宗勉强维持,南山律宗若存若亡。十大宗派,只剩禅、净二家,其中又以禅宗发展最盛。禅宗,自六祖惠能大师以降,晚唐至北宋初之间,先分出五大支派,盛极一时,后只剩临济及曹洞二派。大慧宗杲禅师的看话禅与宏智正觉禅师的默照禅是南宋时最主要的两个流派,其中又以看话禅的影响最大。至明代,禅净双修、三教合一的潮流下,著名的明末四大高僧〈紫柏真可、莲池祩宏、憨山德清、藕益智旭〉,虽然将禅宗的修行方法引入净土宗,以禅宗的心态修行净土,但是仍然是以净土为依归,与禅宗特重智慧开悟的风格已截然不同。净土宗在佛门及民间成为信仰主流。至清一代,汉地的僧侣,除参禅、念佛之外,几乎无事可做,佛教僧侣中无有杰出人物,居士之中仅有乾隆时的彭绍升较为特出,他所偏重的也是净土一宗。太虚大师曾经感慨:“迨乎前清,其(佛教)衰也始真衰矣。迨乎近今,其衰也,始衰而濒于亡矣。从全球运开,泰西文明过渡东亚,中国之政教学术莫不瞠焉其后,而佛教实后而尤后者。”晚清至民国肇建之际,鉴于佛教之衰微,先有杨仁山居士创建金陵刻经处,精印佛典,大量流通。许多在中国失传的佛教典籍,又陆续由日韩传回中国,原先失传的许多宗派,开始又复活了起来。金陵刻经处同时又有教育的功能,近代中国的两大教育重镇——欧阳竟无的支那内学院,与太虚大师的武昌佛学院,都是起源于金陵印经处。汉传佛教宗派简述佛教大约从汉朝开始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汉地的。初期主要是引进并翻译佛经。随着佛教在汉地的不断传播和发展,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诸多帝王大多崇信佛教,翻译了大量佛经,佛教徒和佛教学者的数量也空前增长;另一方面,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的影响,做出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改变。因此汉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思想和理论,汉地佛教宗派形成的条件已经具备了。隋唐时期是汉传佛教的鼎盛时期,各大宗派都已成立,发展颇具规模。但是由于佛教发展过程中本身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及三武一宗灭佛造成的四次法难,大量佛经典籍被毁,诸多宗派被严重削弱,无法重现昔日辉煌。但是只有禅宗和净土宗因为不立文字,学术性不强,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在法难之后更加繁荣,直到今天。汉传佛教主要有八个大乘宗派和两个小乘宗派(成实宗和俱舍宗)。其中大乘的八个宗派流传校广,影响较大。以下分别简述,详细内容参见各宗派主条目。 主条目: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汉传佛教唯识宗是印度瑜伽行派在汉地的传承。玄奘从印度回国后,翻译了瑜伽学系的《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摄大乘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分别瑜伽论》等各论,以及《成唯识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此宗。主要理论包括:“三性说”(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重观法,因明学说。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主条目:三论宗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该宗是印度中观派在汉地的传承。该宗的主要理论是缘起性空,即认为世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这叫缘起,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其他如真俗二谛,八不中道等思想主要来自印度中观派。 主条目: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该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提出的理论包括: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等。该宗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理论体系完备,对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9世纪初,此宗传到日本,13世纪由日本天台本宗分出日莲宗。 主条目:华严宗该宗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提出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 主条目:禅宗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又称佛心宗。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该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理论。二入指理入和行入,四行指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主要经典包括《楞伽经》,《金刚经》,《六祖坛经》。随着禅宗的传播和发展,其内部又分成“五家七宗”: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后来又形成黄龙派、杨岐派两派。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禅宗后来先后传入朝鲜和日本。 主条目:净土宗净土宗,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但早期并未成为专门的宗派。佛法东来,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或“远公白莲社”。成立专修念佛的净土法门是佛教净土信仰在中国初始弘传的结果,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随后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土法门的重要倡导与推动者,被后人奉为净土宗第二代祖师。该宗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其它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大师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其中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印光大师也被教界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仰承佛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主要经典起初为三经一论包括《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到净土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手里,增加<;普贤行愿品>;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终堪定为净土五经一论。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易行,所以广泛流行于汉地,汉传佛教其他宗派往往也兼修净土法门。847年日僧圆仁入唐求法,把净土法门传入日本,形成日本的净土真宗。 主条目:律宗该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也称四分律宗,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律宗主要理论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唐代鉴真将律宗传入日本。近代弘一大师重振律宗。 主条目:密宗与其他宗派(显宗)不同,密宗仅限于具有一定资质的学僧修习,由师徒密传,故称密宗。一般认为汉地的密宗是在唐朝开元年间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史称开元三大士)来华后正式确立的。密教有曼荼罗思想,分成胎藏部和金刚界两部。 俱舍宗,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属小乘说一切有部,以俱舍论为主要经典。与成实宗,同属汉传佛教中的小乘传承。成实宗被称为小乘空宗,俱舍宗则被称为小乘有宗。它的前身为毗昙宗。毗昙宗始于南北朝僧伽提婆(Samghadeva)与竺佛念,译出《阿毗昙八犍度论》〈又称《发智论》),《阿毗昙心》及《鞞婆沙阿毗昙论》,开始有僧侣学习说一切有部的论典。研习毗昙最著名的则是梁代的慧集,弟子僧旻、法云;与慧集同时,在北方讲习毗昙的,以慧嵩、志念最著名。后真谛于南方译出俱舍论,慧恺根据真谛的讲学,又编成《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其后,法泰、智恺、智敷、靖嵩、道岳等人开始宏扬俱舍论,成立俱舍宗,毗昙宗也随之并入。慧恺及道岳为旧译俱舍宗重要的代表人物,玄奘法师也曾跟随道岳法师学习俱舍论。至玄奘自印度返国,重译《俱舍论》,并整理说一切有部各论书,传于弟子普光、法宝,为新译派俱舍宗。此时,日本学僧道昭、智通、智达、玄昉等先后来华,从玄奘和智周学习《俱舍论》,归国传授,建立日本俱舍宗,虽然多依附于法相宗之下,但历代研习的风气仍然极盛。反观中国,于唐代之后,因为轻视小乘,俱舍宗传承断绝,也很少有僧侣对俱舍论进行研究。至元世祖时,八思巴造《彰所知论》,这是研究《俱舍》的最后余光。 成实宗,是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奈良时代南都六宗之一(华严宗、法相宗、律宗、三论宗、成实宗、俱舍宗),以研习《成实论》为主的佛教学派。传自鸠摩罗什,被称为小乘空宗,与被称为大乘空宗的三论宗,有很密切的关系。传统上,因为三论宗的影响,成实宗被视为是小乘,但实际上它是属于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之间的综合性学派。成实宗起源于鸠摩罗什大师。鸠摩罗什大师在长安,得僧睿、昙影的帮助,译出《成实论》。其后门人僧导和道亮以宏扬《成实论》为主,遂成成实一宗。僧导,在寿春立寺,着《成实论义疏》,“弟子僧威、僧音等,并善《成实》”,形成后称“寿春系”的成实师。弟子僧嵩在北方传授成实论,传授道渊法师,又授道登、道纪二法师,因居徐州(彭城)白马寺,故成“彭城系”成实师。南北朝光宅寺法云撰《成实论义疏》。庄严寺僧旻,着《成实论义疏》10卷;开善寺智藏撰《成实论义疏》14卷及《成实论大义记》。此三人,合称梁代三大法师,成实宗也因此成为梁代佛教的主流。但至于陈代,兴皇法朗大师着《山门玄义》,以三论宗意旨,辩破成实宗,认为成实宗属于小乘,以中观派的看法,并不属究竟。其弟子嘉祥吉藏大师,承继其风,作《三论玄义》。因为三论宗的影响,成实宗在隋代及唐初慢慢的失去影响力,但仍有许多僧侣在研习它,最著名的就是玄奘大师。玄奘法师在中国时,曾经师从赵州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后至印学求学时,在那烂陀寺中又曾经对此经加以研习。回国之后,在慈恩寺讲学。成实宗遂附属于法相宗之下。后玄奘一系的成实宗,由中土传至日本,而中土之成实宗,却渐归隐没。
福星蛋蛋
你看看吧,可能对你的疑惑 有所帮助中国汉地最早接触佛教,一般认为是从汉明帝时代开始,因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蔡愔等十八人,西去求经,到大月氏国,便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迎归洛阳,安置在白马寺,并译出《四十二章经》,藏于兰台石室,是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后来一直都是从西域引进一些佛教经典.同时也有印度僧人来华.中国汉地也有一些比丘到西天去求法学习.并没有从西藏传入(那个时候西藏还是原始宗教苯教盛行的时候.佛教没有进入)而西藏最早传入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中原正处于唐朝时期.因此是汉传佛教是更早一些.(藏传佛教中断了一次,因此分了前弘时期和后弘时期)另外,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北传佛教)是不同的.两者虽然都是大乘佛教,但是藏传佛教主要是中观学派和密宗.并且和西藏本土文化结合后形成的.这个宗派和汉传佛教的传统差异非常大.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于大乘佛教,因此在基本教义上有许多共同点。而作为同一流派藏传佛教各派也有许多共同点。有些与汉传佛教也大体雷同。如信徒以利益众生为目的,承认三皈依,四法印。按律部规定受持戒律,抑恶扬善,净化社会,依戒、定、慧三学、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除三界烦恼障蔽,修正错误,完善人格,自觉觉他二利兼顾等。但不同的是藏传佛教是显密合一完备的佛教流派,四部密法俱全,各派都有以龙树中观见为主,在事理见解等方面与汉传佛教有很大差别,还由于所处自然环境、信众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以及历史文化积淀的相异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共祭方式、信众的心理素质等许多文化内涵方面与汉传佛教多有差异,如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曾长期存在的政教合一制度。旧时雄厚的寺院经济基础,经院的设置和管理方式制度供养对象的名称、类别、形态等等,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此外,还有藏传佛教不禁荤的饮食习俗,也与汉传佛教不同一、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於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盘等等。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宗中随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二、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方面有千差万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下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六祖《坛经》解说事理契合中观,但后期禅家轻视经教,虽言重理,但不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也很难说清是什麽样的“理”。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家认为:理深解微,未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原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於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於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麽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藏传佛教拜佛1. 拜佛的方式双手并不贴合:两手合掌胸前表示向内心自我反省,静观自己的内心本性一切与诸佛相同,为什么仍然流浪于生死大海之中;拜佛时想象双手捧着一个所求皆能如愿的如意宝珠。如意宝珠代表拜佛的人的自心,当自心一切以大众的福利为福利,不存一点私心时,就是菩萨的行为,一切所求一定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帮助。2. 拜佛时双手先放在头顶上:表示今生要学习诸佛的慈悲行为愿力,临命终时要直接投生西方净土,直接拜 阿弥陀佛为老师,快速而直接的修行到到与 阿弥陀佛相同的境界后,赶快回来帮助大众,不要再在生死轮回中随业力流转不停,痛苦不堪。3. 拜佛时第二步是将双手在额头,嘴唇及心口上各碰触一下:表示洗净自己所做的,所说的,所想的不当言行。并且将自己所做的,所说的,所想的良好言行的功德,献给自己的上师与诸佛菩萨,感谢他们生生世世不停止的教导大众如何作人做事,一步一步的带领我们的心向更高的境界升华,从凡人一直到我们成佛。4. 拜佛时第三步是弯腰后用双手在地上滑行直到身体贴地:此时拜佛者观想双手十指表示菩萨修行中的十种阶段「十地」;四肢代表「慈悲」、「爱语」、「利行」、「同事」的菩萨渡化众生的心态与智慧方便。额头触地表示自己发愿将以上述四种行为完成菩萨十地的修行,达到诸佛所证得的绝对十一地「完全光明地」的境界。5. 起身时观想四肢:表示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愿一切众生远离怨亲爱憎常住大平等舍。汉传佛教拜佛:1、两手(十指并拢)合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约八寸;2、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跨于蒲团上;3、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4、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5、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6、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故曰头面接足体)7、以两手屈指翻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8、头离蒲团由伏而起;9、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10、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和掌之状;11、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开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递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两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其躬),在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置左手之上,两大拇指相连,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置右手之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要略一低而已,手便散开而退。藏传佛教寺庙可分藏式、藏汉混合式和汉式三种。在西藏及其毗邻省分,几乎全是藏式:内蒙以藏式为主的藏汉混合式最多,也有少数汉式;北京、承德和五台山的喇嘛庙,则大都是汉式或以汉式为主的藏汉混合式。藏式喇嘛庙又可分建在平地的和建在山麓的两种,以后者居多。平地寺庙常取接近于规整对称的方式,作为构图中心的主体大殿形象最为突出;山麓地带的取自由式布局、没有总体轴线也没有事先规划,仍都遵循着一些布局的规则,如寺庙多北负山坡,南向平地,在后部高处安置体量高大色彩鲜丽的经堂和佛殿,其外安排活佛府邸,在外三面围以大片低矮小院,居住一般僧人。一座大寺,多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完备。拉萨大昭寺是建于平地的代表,从公元7世纪开始建造,经历代增扩,才成为寺院,保存到了今天。寺大门向西,面临八角衔。八角街围绕大昭寺一圈,每天都有信众沿着它右旋(顺时钟方向)回行,表示对佛的尊敬。经过带有门廊的门殿,隔着一座干佛廊院,是大昭寺主殿觉康大殿。觉康大殿平面正方,周围四层,隔成一间间小佛堂,中轴线上一座佛堂供奉着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迎牟尼大像,有一间佛堂还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塑像,中央是一个高通三层的大空间,平顶。第四层四面正中各有一座鎏金铜屋顶,形象仿自汉族建筑。四角各有一座平顶角楼。寺正门外有一座小围院,内有传为文成公主手植的公主柳、唐蕃会盟碑和劝人种痘碑。大昭寺的寺门、干佛廊院和觉康大殿,加上寺门外仿佛起着影壁作用的小围院一起,构成了一条中轴对称的空间系列围院与退进呈凹字形的寺门形成一个寺前小广场,是系列的起点。千佛廊院露天,廊子宽阔,觉康大殿内部则封闭而压抑,二者适成对比。觉康大殿的金顶非常富有特色,是沿着大段整个方形外墙墙头列短檐一周,把全殿统束起来。短檐在四座金顶殿处外伸、上即金顶殿,使得每个金顶仿佛都是重檐。再加角楼的陪衬,形象特别丰富而华丽。夏鲁寺在日喀则东南,初建于1087年(宋代)。“夏鲁”意为新生的嫩叶,可能包含有佛教再兴的涵义。原寺在地震中毁坏,13世纪末(元代)重建。主殿夏鲁拉康底层中部是一座方形平面的大经堂,中部下顶凸出,光线从高低平顶间的天窗射入。这种布局以后称为“都纲法式”,明清以后使用极多。在经堂左、右、后三面紧围多间佛堂,外侧再加一圈回廊,僧众可在廊内右旋诵经。二层由周边四座纯粹汉族式样的殿堂围成四合院。据藏族古代文献记载,建造夏鲁拉康时曾请来了许多汉族能工巧匠,所以形成了一种早期藏汉混合的风格。15世纪初(明初),来自青海的高僧宗喀巴在西藏实行宗教改革,创立格鲁派,又称黄教。以后势力渐强,不但在宗教上,即在政治上也逐渐占据了优势,曾建造了著名的黄教六大寺,也是藏传佛教的最大寺庙,如拉萨甘丹寺(1409)、哲蚌寺(1416)、色拉寺 (1419),日喀则札什伦布寺(1447),青海湟中塔尔寺(1560)利甘肃夏河拉卜楞寺(1709)等。它们都建在山麓地带,可以拉卜楞寺为代表。拉卜楞寺位于一个东西长呈椭圆状的盆地上,南缘有河。主要建筑沿北山山麓布列,全寺中部靠近山脚建造高大的建筑如经堂、佛殿和活佛府邸,一般僧人居住的小院占地面积最大,从东、南、西三面簇拥着它们。最外有一条长达500余间的转经廊,像一条彩带,将全寺从三面束围起来。全寺衔巷棋布,好像一座小城镇。拉卜楞寺以最大的闻思学院为中心。闻思学院沿纵轴线从前到后依次为大门、前庭、带有门廓的经堂和紧依经堂耸立的后殿。经堂内部呈方形网格布置柱子,密梁平顶。与夏鲁寺一样,中央部分的平顶高起。整面后墙都有佛龛,左右墙靠后部有经橱,其他墙面皆满绘壁画,地面、柱子、平顶下都覆盖织物,到处垂挂唐卡(一种绘有佛像的绢质卷轴画)和经幡。殿内光线幽暗,空间低压而深广,气氛沉重、微弱的酥油灯光在金色的法器上闪烁,更增添了一派神秘的色彩。由经堂后墙登上台阶可进入后殿。后殿隔成多室,分供佛像、瘗藏历代活佛遗体的灵塔和形象狰狞的护法神像,深度不大而很高,前墙突出在经堂平顶以上,开高窗,光线只及于佛像头胸,气氛更为神秘。
佛教“无明”观念探析 通过分析《大乘起信论》中的两个比喻,即“水风之喻”和“香熏之喻”,文章探析了无明与众生心的关系,指出了无明的具体内涵;通过分析无明与真如之
以上是专业藏族文化网,请浏览一定能满足 。བཀྲ་ཤིས་བདེ་ལེགས། 扎西德勒
要用APA格式,APA格式使用哈佛大学文章引用格式,通常来说,一个引用包含了作者名和发表日期,以括号夹注(有时会再加上页数),放在引用文字或句子之后。APA格式
如今中国最专业的论文你期刊文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库。只要你用学校校内网络,都能免费下载,一般学校都会购买这三个网站的文献的。
楼上的匿名说“‘藏传佛教’又称‘黄教’、‘喇嘛教’”。连藏传佛教有四大派即红、黄、白、以及花这种最基础知识你亦不知,你是以何种资格评论藏传佛教?!无论西藏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