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2

一览佳肴
首页 > 学术论文 > 圣塔菲研究所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辉帅LED照明

已采纳

最近正在读《规模》,一本用数理思维重新认识生物,生命,梳理复杂现象背后规律的大部头的著作。作者杰弗里维斯特是享誉全球的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圣塔菲研究所前所长。 随着阅读的深入,书中许多观点刷新了我的认知,希望撰写这一系列文章来让更多的人获得认知升级,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巩固和提高读书效果。 我们通过一些测量工具,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比如一条线段的长度,正方形长度,三角形等等,往往会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值。于是,我们把这种经验推而广之,在测量复杂图形的时候也认为测量结果会聚焦于某个数值附近,但是,作者发现,在查询英国海岸线长度的时候,不同的权威文献给出了不同的测量值,而这种些文献不大会范这种低级错误,这个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折线,褶皱这种形状,很形象的例子就是我们火车站排队,虽然从入口排队的地方直线距离很短,但是通过这种曲折的布局,我们有过的路程比这个直线距离长好多倍的距离。这只是一种一阶的折叠,如果折线里面有嵌套折叠,继续不断嵌套下去,会发生什么?这个现象就是分形现象,一种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英国的海岸线就是一个典型的分形现象。用不同精度的测量工具测量出不同结果,精度越高,测量长度越长。为什么呢?因为精度越高,更小的分形,也就是更高阶的分形就会被测量到,如果精度不不断提升,测量数据越来越大,天呐,居然海岸线的长度没有聚焦于一个精确的数值,而是越来越发散。 作者突然获得一个发现,以前我们的经验都是错误的,而这个错误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时期就开始一直到了近代才被发现。这是一个伟大的洞见,从而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分形几何。发现这个现象的人叫理查森,他发现这个现象后论文发表在一本相对晦涩的杂志上,为了掩饰他研究战争的目的,起了一个晦涩的题目:《关于接近的问题:致命争吵统计数据附录》,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 真正让这个理论走向大众的人叫伯努瓦 曼德尔布罗,他意识到了这个发现具有更加深刻和普遍的意义。分形学被应用到了测量任何可测量的物体,甚至包括时间和频率,这些例子包括我们的大脑,弄皱的纸球,闪电,河流网络及心电图和股市等时间序列,甚至催生出了金融物理学这门金融学的子学科。 至今,分形学热度不减,许多后来人基于这个理论制造出了山脉和风景逼真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迷幻图案。甚至应用于音乐和绘画的鉴别真伪。因为不同的音乐家,像贝多芬,巴赫,莫扎特他们的作品分形数是不同的。分形理论更大的战场在生物学领域,基于分形理论,科学家正在将生命进行量化研究。 遇到事情想当然是人类的天性,真正有重大发现的人往往克服了这种天性,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也许《思考,快与慢》中有更好的答案。 复杂科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科学,需要深入去学习。下一篇,会有什么惊喜呢?

318 评论

犀牛望月0

人认识世界的基本程式就三步,先认识,再分类,最后推演,所有的认知模式皆如此是人类思维的共通方式。这观点不是我发明的,但我同意,故下面所有内容都是基于此观念写下来的。 范畴分类影响认知推演 乔治·莱考夫的 《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 这本书最好还是看副标题“范畴显示的心智”——语言范畴划分下显示出来的心智模式分析。语言是人类认知自然和构建社会发明的工具,人这个物种因为各自的语种不同延伸出的不同语言系统构成了各自的概念系统,有自己认知格式塔。 相应地人类对自身语言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是人对人类认知模式的回向自省。这是此书(《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的主要目的,虽说此书译序中声称,莱考夫的基本立场还是现代欧美人心智模式,但亦然也有人认为现代欧美人的心智模式也是建立在古希腊哲学体系下发展出来的。 范畴化即我们认识事物时所用的分类法,人们将不同个体的事物按照人所认定的属性和普遍联系将其规划为不同类别,在中国古代有“洪范九畴”的说法,不过此书更多的可以当做是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范畴篇》中的进一步延伸和整理,毕竟现代认知体系还是在他的范畴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变体。 翻译成人话可以说成,范畴是人类在自身强大的开脑洞能力之下,在脑子里做出来的一个个篮子(容器),然后将世间万物用词汇(花、鸟、鱼、虫)按照所认定的特点放到各种篮子(容器)里。假设说,人类在正式范畴化认知世界之前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混沌无序的,范畴化即是将混沌的世界做了切割分类。即代表,范畴化是人类所有认知模式下共通的第二步,只是因为不同语言系统对世上万物的分类方法不同,进而影响了共通步骤之下的第三步,推演。 对世界的不同推演过程构成了人类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 对某一事物不同的范畴划分即在统一推演模式下依然会产生不同的推演结果,错误的范畴规划会导致错误的推演论证。 举个简单的例子,三聚氰胺目前被划分为会让人肾结石的毒物,但是如果有人脑残把三聚氰胺划分到能让牛奶蛋白质更丰富的营养物,当年的三聚氰胺案就会可能被认定为是那群小孩子自己体质不好或者那里的水质不好等等奇葩理由,而错误的认定病因并不在于三聚氰胺。 乔治·莱考夫 ,语言学大师,认识语言学之父,与语言学泰斗乔姆斯基齐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圣塔菲研究所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著述颇丰,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各国语言学界广为传述;《别想那只大象》则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派的基本指南。《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被称为认知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唯一简体中文译本2017年3月首度面世。 范式与基本经验的扩张 然后就要说到推演,在此借用个前人提出的观念,库恩的范式。在读者看《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时也可以在书中看到以此点为基础的认知观念,在此之前是否有人更早地提出过类似观点此文不做讨论,只是笔者在个人阅读经验上较早接触并认可此观念,故在此作为引用。 范式是一种理论体系,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库恩声称“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 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这些共同信念的集合有可能会因为基础经验的扩张而被改变,但先验接受了某些范式的学科团体会选择性的忽视新出现的基础经验。 举个具体的例子,曾经的地心说,它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心说在现在人看来很可笑。可是人的确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如果仅仅以此为基础经验自然会推演出地心说的世界观。人因为对世界有不断增长的基本经验而产生新的认识。 所以,在古代对于有人因为基础经验的增长而发现地心说是错误时,旧有观念集团的选择是,弄死他。 然而因为基本经验的扩张让人发现,人类对于世界的感知经验也并非是客观的,这些都是受制于人类感官系统的限制。 举例子,人的认知世界之所以会有颜色,是因为人的眼睛能够对电磁波有所感知,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760nm之间,但还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380~780nm之间的电磁波。 人的认知世界之所以会有声音,是因为人的耳朵能对震动有共鸣感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健康的年轻人:20——20000赫兹。 随着年龄增长,听到的频率范围越来越窄。 28岁时,22——17000赫兹。 40岁时,25——14000赫兹。 60岁时,35——11000赫兹。 至于嗅觉,味觉,触觉,痛觉,更是如此。现今语言学的很多观念,很像将库恩范式理论变体,人虽有相同的感官系统和概括能力,但不同的语言系统会发展出不同的认知模型。《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对于库恩的说法更有直接的引用。 举个实际的例子,医学是人对自己身体认知后的行为干涉,西医和中医同样对着一具人体,同样了解到人有五脏六腑却能延展出两套差异奇大的医学理论。至于认知语言学在医学上的用处稍后另说。还有中国古代对于颜色的分类和现代人对于颜色的划分。(从个人角度讲,笔者还是认为中国古人的颜色审美更雅致。) 世界是唯物的,认知是唯心的 如果将世界划分成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里外两层。虽说目前来看人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是可以依靠基础经验的扩张而对人旧有的范式进行更正,但人类语言并非仅仅用于描述自然世界,更用来构建人类社会。人的医学、数学、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经济、历法、艺术、美学、神话、文化民俗、逻辑还有包络语言在内的信息理论,这些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的学科则可以说完全是依靠语言来构建的。 没错,数学不是自然科学,数学研究的对象不是自然但并不妨碍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目前也不被单纯的划分到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对象的确是人(兽医的是兽类),但医学除了对客观的人体进行认知之外,也有带着观念的行为干涉。 简单地说,你有病是认知,你该吃药了,是医学对你的干涉,至于吃了药,你的病是不是有救,另说。 以上这些对于学科的划分也是用语言去组成,但别误会,它是认知观念形成后的一种范畴划分,它并不负责发明新药,也不负责去解决数学问题。这并不是要否认世界的唯物客观性,只是要指出人在认知上的唯心出境也是一种客观现实。 人对这世界的认知目的大多都是三个方向,知世界,辨伦理,定心神,实际上三者是合一的不可分割,其实这就是回到哲学上那些老问题,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是谁?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虽然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会有意识地去思考或者提出明确的三观,但人会在自身成长过程中认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生活影响较多的多为后两者,网上有句俗话“ 三观不合的情侣最终是走不到一起的。 ” 隐喻在认知语言学 隐喻是一种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它的作用在于将无形的形而上概念赋予有形的关系从而构建概念格式塔。认知语言学对于隐喻的研究并不在于某一个人或者一小群人对于一些概念的主观定义,而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观念的回向观察,否则哪里称得上是对人类心智的研究。 在《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第二册《实力研究》的第一章中乔治·莱考夫通过对英语的语体分析而延伸出英语世界对愤怒的认知。愤怒是一种人的情绪,情绪本身无形,但因情绪而表现出的行为是可以描述的,用温度的升降来隐喻情绪的起伏,书中乔治·莱考夫倒也引述了一些实际的根据,即人在不同愤怒等级下体温与血压的表现。除了情绪这类个人体验的概念之外,国家、社会、阶级、社会关系等等这些人类用来构建自身社会关系的关键概念被人无形中用隐喻构建出格式塔关系。 比如,“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对错不论,里面的三个名词除了坟墓可以说看得见摸得着之外,剩下两个都是人类共通构建出来的概念(倒也是可怜了坟墓,要背这么大一个锅)。 再来,《一代宗师》中有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之说。这被认为是境界之分。 “境界”,被认为是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不同层次,“自己”,“天地”,“众生”三词用于隐喻一个人境界的大小高低,按这句台词之说,众生反而大过天地。 婚姻,爱情,境界,虽说是人想象出来的,但未经众人约定的想象反倒成为了相对存在的现实。这也是语言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当一个想象之物被足够多的人相信存在,那它在人类社会中即可认定为是存在的,如果想让它消失,要么同样用语言对其解构让其从意识形态上消解,或者等相信它的人都逝去,让新的认知范式占主导地位。 (孔子《论语·八佾》第十二章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如这个字用得倒真巧。) 对于语言中的隐喻,乔治·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有更详尽的论述,有兴趣的大可去翻翻。 谁有必要去翻语言学的书? 说到翻书,这本书适合于谁?学哲学、认知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语言方向应用的专业学生自然不必说。 除此之外,学医的倒也不妨翻翻认知语言学的书籍,认知语言学可以作为现代医学对中国传统中医的再解读工具。在此说句老生常谈的话,可以有几个词的解释最好能修正一下,如今所说的西医,虽确是从西方传播过来,也是在西方被现代化认知方式改造之后,人体解剖生理学被解禁,对人体基础经验不断发展扩张后逐渐形成的现代化医疗系统。 在此之前,西方世界也是有放血疗法这种诡异医术,美国第一位总统华盛顿并没有死于咽喉炎的病症,而是放血之后失血3升多死掉的。直到进入20世纪后,现代医学研究和教育开始成型,现代医学在各个领域都快速发展,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出现使得放血疗法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才让放血疗法被抛弃,而现在又有的蚂蟥放血和微创疗法,和之前的大放血,不可归到一个范畴之内。至于中医,笔者虽不是学医之人,不过在年少时期也有数次被一个胡子和我手掌一样长的中医治愈过几次内科病症。 与其说中国现在要争论中医与西医之争,倒不如说是要将中国的医疗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中医的阴阳五行、五色、五气之说将其理解为一种将人体五脏六腑视作本体的隐喻系统也是一种新的认知方式。这并非笔者一厢情愿的揣测,在目前的中医教育中已有此类论文。 历史研究者,语言的范畴划分和隐喻系统本就不是某个语种的单独特性,中国古汉语本就有诸多隐喻和转喻的成语词汇,隐喻本体多样,从服饰,到吃食,再到建筑立面。 人类学研究人员,如果说认知语言学是对人类认知方式的回向自省,人类学就是深入田野之后对人类生活方式变化的“他者”认知。 广告传媒学学生,学广告或者传媒,继续深度学习总会学到传播学再到信息论和符号学。 除了用得上认知语言学的专业学生之外,对于普通读者也不算没有用处。笔者初中时候对哲学有些误解,这些多要怪罪于那些不老实的书店,总把一些成功学和心灵鸡汤之类的书籍往哲学书架上放。后来发现虽然哲学中确有心灵哲学这细分,但是和心灵鸡汤不能划为一类。此书虽然枯燥没什么阅读性,但是或许你看过之后会对市面上的诸多心灵鸡汤书籍和伪心理学书籍不再留意。比如狼性文化、乌龟哲学这些类对动物一厢情愿的隐喻,无论在现实中是否还会引用,都不会再对它们过于依赖。另论,前一段时间很火的《巨婴国》又在大谈国民性,将全国人民的都比喻成“龙”和“巨婴”,个人看来书里很多内容可待商榷。 文章题目为编者所加, 文中插图与内文无关。 文 |裸猿 编辑 | 世图君

117 评论

PK从来没赢过

作者 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24岁时就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并去了哈佛大学任教。32岁时发表了第一篇认知语言学论文,成为认知语言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挑战语言学泰斗乔姆斯基,引发了语言学界的一场“战争”。美国前民主党主席霍华德·迪恩竞选总统时的“语言教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圣塔菲研究所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著述颇丰,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各国语言学界广为传述;《道德政治》是霍华德·迪恩参加2004年总统大选时使用的竞选指导手册;本书则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派的基本指南。

226 评论

相关问答

  • 研究万圣节习俗论文

    万圣节!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

    Lindahellokitty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基于金字塔原理的研究

    现在,既然我们已经知道金字塔原理是什么,以及它的结构,那应该怎样构建并运用金字塔思维呢? 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法。 所谓的“自上而下法”就是

    猫咪灰灰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研究圣经的论文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是英语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水平离不开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训练。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 毕业 论文优

    食尚峰汇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对邻二氮菲的研究论文

    自己翻译吧 实验七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铁 [日期:2008-05-12] [字体:大 中 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测定微量铁的通

    容妆淡淡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一个人的朝圣研究论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此时我刚刚读完《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忧伤,雷秋?乔伊斯到底在诉说什么?主人公哈罗德于一个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

    reviveann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