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0

duduzhu1986
首页 > 医学论文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文本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生萌妹

已采纳

《伤寒论》目前有多个版本,以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最为普遍,但它里面内容改动较多。古代最好的版本当属《宋版伤寒论》了,但该版本几乎已经看不到了,明朝的赵开美刊刻的《仲景全书》是完全仿摹《宋版伤寒论》刊印的,但现在存世的也仅仅有5部。目前,最权威的《伤寒论》版本就应当属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在80年代末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一书了。在《伤寒论》流传史上,曾经有过王本(王叔和本)、唐本(孙思邈本)、敦煌本、宋版(林亿主编)、成本(成无己版)、赵版(赵开美版)的出现,现在,就要数刘版《伤寒论》了,是目前为止最好最权威的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版本,据说是和上述王叔和传本并列传下来的另一版本,其内容中的某些词句与王本一系略有不同,也是可以参考的版本。

328 评论

岁月静好-静静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 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当归二两 牡丹皮三两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枳实二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2) 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 连翘二两 阿胶一两半 半夏半升(洗)赤小豆三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半夏半升(洗)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茯苓三两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3) 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主之。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 百合七枚(洗去沫)贝母三两茯苓三两桔梗二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方 葶苈三两(熬)括萎实大者一枚(捣)桔梗三两牡丹皮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4) 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矢气者,此为实,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 白术二两枳实二两桃仁二十七枚(去皮尖)干姜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 大黄三两厚朴三两枳实三两半夏一升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5)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 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茯苓二两枳实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

88 评论

qiuqiuFreda

吴茱萸汤与吴茱萸吴茱萸汤证特点: Ø        「吃了饭才吐」 Ø        作用于中焦、下焦 Ø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     干呕,吐涎沫,头痛   二四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三 0 九、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七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Ø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Ø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     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阴性的子宫发炎)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吴茱萸:强力破阴实) 我们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吴茱萸vs.附子 附子这个东西,如果单纯去煮汤的话,它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可是吴茱萸的味道就是又呛又辣的,有的人也说它有一股「臊」味,喜欢的人说是咖啡味,不喜欢的人说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然后它又辛辣辛辣的,它的这个辛辣味,我们说本身就是容平气的调性;而它的树,据说树皮不是褐色的,而是绿色的;吴茱萸又长在它的树梢头。绿色的一棵树、长在树梢头的果实,臊味又重……大概这样可以确定它是钻到肝经去的了。入肝经的容平之气,就可以打掉肝经里头的一些不好的东西。 当然,它的作用点不是只在肝,以肝脏为中心轴的整个消化系统它都还可以治得到;用在少阴病,也治得到肾功能衰竭。吴茱萸这个药的「特质」是什么?我们中国人,九九重阳要登高对不对?登高的时候要把吴茱萸插在地上或佩在身上。这个东西实在是好,古时候的神仙故事说,有个神仙叫费长房,有一天跟他徒儿说:「你们家快要大祸临头,你们在九月九号那天要赶快从家里逃走、到山上去,然后,身上绑吴茱萸、登高喝菊花酒。」这个徒儿照做了,当天回到家里一看,唉唷!果然家里的什么猪、狗、牛都死光了……就是瘟疫来了,他们在山上用吴茱萸把它挡下来了。     这个故事其实是有「相当正确」的「象征符号」意义的,怎么讲啊?吴茱萸这个药,最厉害的就是「破阴浊之邪」,或者要说「袪湿浊之痰」也可以。而且它的走势,是从上往下压的。 阴气、阴浊的湿痰这种东西,本来照道理说是会往下掉的。可是,有时候这些东西也很厉害,它会沿着身体往上爬,它在身上爬着爬着,当这些阴邪,包住、缠住你的阳气的时候,就会出现吴茱萸汤证。 阴浊之邪这样爬上来的时候,如果我们用吴茱萸这味药,一吃下去,它就立刻把这些东西跟身体分开、然后往下打掉,是很强的一味药;同时又可以顺便通肝经。 但「通肝经」这个效果,我不要特别去强调它,因为吴茱萸不是补药,它是破阴药、专心破阴的破阴药,所以吴茱萸的副作用,例如吃了之后眼睛发干、人燥燥的……这是常有的,我们接下来会讲到。但,即使有这些副作用,它的药性还是真的太好了。 附子会比较走气,吴茱萸因为它味道重,所以作用在阴的部分就特别多。吴茱萸汤的辨证:不是热也会烦     你如果要以用药的路数,来看吴茱萸通肝经这件事的话,你说一个人有头顶痛,这是厥阴头痛对不对?用乌梅丸、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这些都是厥阴药,用了都可能有效,你说「那这时候到底要用什么?」看症。 Ø        如果你是头顶痛又胃酸上逆,这是吴茱萸汤; Ø        头顶痛又「肚子很饿,可是饭到面前又觉得不那么想吃了」,这是乌梅丸; Ø        头顶痛又手指冰冷、脉弱到快要把不出来,这是当归四逆汤。 这些都是入厥阴的药方,使用上我们抓主证就可以了。吴茱萸汤证的主要结构,是「浊阴上逆」这件事情,湿冷湿冷的东西在中焦这里,从肝堆着堆着,堆到脾胃去,这个湿浊之气在这里盘踞着之后,阳明病的这个消化轴会出问题。 可能就是因为这些湿冷的东西堆积在这个地方,你不吃的时候,阴邪它平常不作乱──阳邪很会到处跑,阴邪不太会──所你不吃的时候它不作怪,一吃东西了,身体要消化这些东西,阳气就动了,当阳气要动的时候就不行了,阳气被这些浊阴之气绑住、压住,动不了,所以就只好把食物吐掉了。 吴茱萸汤的这种特征,通肝经这个就不用讲了,比方说我们桂林本讲到「肝脏结」的时候说的两胁痛、脉沉而结,肝脏的脉已经沉下、去而且纠成一坨,这个用吴茱萸汤没问题。腋下痛、大便难,这个是我们之后会教到的条文,也不太有问题。 我要说的是,桂林古本卷十一里面有一条讲的是少阴病的吴茱萸汤证,它是什么主证?呕吐、拉肚子、手脚冰冷而烦躁欲死,「一个人烦到不行」,吴茱萸汤证的这个特征,实在是很好用! 一个人热盛会烦,这个我们都知道对不对?可是你不要忘记,一个人的阳气被阴邪所纠缠的时候,更会烦!所以前面有学喝了桂枝汤「反烦不解者」要刺风池、风府对不对?这是阳气无能摆脱阴气的纠缠,这个时候更加会烦。辨证点方面,少阴病的那个吐、利或者手脚冷都还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烦躁欲死。 但,病人可不会直接跟你说「我烦躁欲死」哦,他会说「我痛苦得要命!」、「我觉得我快不行了!」,你也可能是看到病人在床上翻滚挣扎、坐立不安,这些都要认得出来。 如果一个少阴病的病人的主证之中同时有「手脚冰冷」加「烦躁」,你不必管他有没有吐、利、头痛、有没有大汗,吴茱萸汤开下去,几乎都会对。如果不是感冒,而是杂病的话,这个「手脚冰冷」加「烦」的辩证点,也有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有效。我觉得我自己都好会制造吴茱萸汤证,有人在攻击张仲景这一条,说:「吴茱萸这个药,是厥阴药,『少阴病』有什么好烦躁欲死的?这为什么要算到少阴病?」我说,以我制造吴茱萸汤证的方法来讲,它的确可以算到少阴,怎么讲呢?要制造这个少阴病的烦躁欲死要怎么制造?你只要刚感冒的时候,还在桂枝汤、麻黄汤证的时候就吃肾气丸,马上拉到少阴,这个病的阳邪跟阴邪都纠结在一起的时候,你的人就只好在床上挣扎翻滚、烦躁欲死啊!很好制造的。所以基本上拉进少阴或是拉进厥阴都是可以的,肾气丸三阴都入嘛。 如果是体质本来就湿气很重的、痰饮很多的人,得了少阴病,真武汤能去水、四逆汤能去寒,可是这些汤都不去湿痰!残余的湿气、痰饮,在少阴病的时候,往往会发成吴茱萸汤证的。卷十一之100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这个也很重要,呕吐这个东西,比如说小柴胡汤的主证,有呕而发热、呕而心烦……但是为什么要特别讲到「呕而胸满」呢?其实我们可以说呕吐这个动作,是会损耗人的胸中大气、伤胸阳的,这个人的阳气本来就已经被阴浊之邪纠缠不清了,一吐之后,阳气更少,阴浊之邪是不是更能窜上来?所以吐完之后,不但不松反而更紧,虽然我这样讲,有一点曲解原文,原文是「以胸闷为主,兼且呕吐」的意思才对,但这样「看吐了之后更胸闷」,就蛮好抓吴茱萸汤的主证了。 卷十一之101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那个「涎沫」是我们有时候干呕的时候涌上来的那种酸酸、咸咸的大量的口水,那个口水就是吴茱萸汤证啊!如果你平常就是会干呕的时候,嘴里一堆这种口水的人,那这根本可以说在体质上就是吴茱萸汤证的体质。 有些人的这个「吐涎沫」,是在那个人不是很有意识的状态下,可能是睡醒了之后整个枕头上一大滩口水的,这是吴茱萸汤证。再加上头痛的话,主证就更好抓了。这种种的阴浊之气包裹住阳气的问题和症状,种种加在一起,现代人的疾病能打到多少?很多哟。 一般的头痛,可以用袪风、通经络的药去治对不对?但是吴茱萸汤证的头痛,袪风、通经络没有办法。 吴茱萸汤证头痛的这个阴浊上逆,一定要把底下肝脏的阴实挖掉,这个头痛才能收掉,它的特征是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偏头痛长年不愈,你可能要问他「痛起来什么感觉?」他如果说「痛得我好想去撞墙!」想撞墙是「烦躁」,这就可以用吴茱萸汤了;「痛得我坐立不安!」这也可以,只要有那种烦躁的感觉夹杂在里头,就可以。 或者是,问他「会不会头痛的时候想吐?」如果会,就最好,那这就是很完整的吴茱萸汤证了,头痛和泛恶心都会在一天之内出现的,打很就很准。也可以加一点半夏。主证差不多这样抓。但各位要知道,这种头痛,如果去看西医,普拿疼拿来当糖吃也不会好啊!止痛药吃到最后都要止痛药上瘾了,但头痛还是

116 评论

吃兔吃土

宋本伤寒论最好。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304 评论

霸州楚楚吊顶

应该是宋本伤寒论

352 评论

相关问答

  • 伤寒杂病论论文本

    《伤寒论》目前有多个版本,以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最为普遍,但它里面内容改动较多。古代最好的版本当属《宋版伤寒论》了,但该版本几乎已经看不到了,明朝的赵开美

    好猫宝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古人可以写伤寒杂病论文吗

    是张仲景,他是古代非常著名的医学家,有医圣之称。

    HELLO小不不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伤寒杂病论文本下载

    去下载个chm版,把文本copy出来

    老猫啊老猫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伤寒杂病论论文

    1、题目 题目必须与内容相称、贴切,不能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更不能文不对题。好的题目可一目了然,看题目可知内容梗概。 2、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包括四部

    汀汀2008200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伤寒杂病论文

    平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六气主客第三 伤寒例第四 杂病例第五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风病

    飞翔2587432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