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捌月
小 编 导 读
络病是指邪入别络、孙络、浮络、血络等而发生的病变,由于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且细小广泛,功能独特,所以一旦邪客络脉则易使气血运行和津液输布失常,主要发生络脉瘀阻、络脉绌急和络虚不荣三种病理变化。针对这些病理变化,仝小林教授总结了治络5类药。
1.辛味药疏通络中瘀滞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菀陈则除之。”络病的病机是络脉中的气血或津液痹阻不通,故络病总以疏通瘀滞为主要的治疗原则。辛甘发散,易宣透络道。历代医家于临床实践中,针对具体病情,灵活运用辛温通络法、辛润通络法、补益通络法、搜邪通络法等。汉代张仲景充分发挥《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的理论精华,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如用于治疗症瘕证的桂枝茯苓丸中有桂枝、牡丹皮之辛,治疗肝著证的旋覆花汤中有旋覆花、葱之辛,治疗疟母证的鳖甲煎丸中有柴胡、干姜、桂枝、半夏、牡丹皮之辛。《丹溪心法·下血》指出:“下血,其法不可纯用寒凉药,必于寒凉药中加辛味为佐。”《本草经疏》载:“血瘀宜通之,祛宜辛温、辛热、辛平、辛寒、甘温,以入血通行。”后世医家叶天士在此基础上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并强调“久病在络,气血皆窒,当辛香缓通”,“酸苦甘腻不能入络”,临证善用桂枝、当归、川芎、郁金、旋覆花、葱管等辛味之品疏通络脉之瘀阻不通。吴鞠通进一步指出本病最忌壅补,壅补则“使邪无出路,络道比经道最细,诸疮痛痒,皆属于心,既不得外出,其势必返而归之于心”。陈士铎《本草新编》言麝香“借其香窜之气,以引入经络,开其所闭之关也”。张山雷《本草正义》云:“细辛味辛性温……而芳香最烈,其气直升,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又根亥盈百,极细且长,则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经络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可见辛香之品不但本身可以直走通络,还兼备引经作用,可引诸药达于病所。
2.活血祛痰以畅络道
血瘀或痰凝阻滞络道,是络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叶天士针对络病提出了理气化痰、活血通络等法,于《临证指南医案·胁痛》云:“肝络凝瘀胁痛,须防动怒失血,旋覆花汤加归须、桃仁、柏仁。”关幼波在黄疸、胁痛、胸痹、积聚、哮喘、血证、头痛、中风、癫痫等病证中,亦广泛应用化痰、活血等通络法。《关幼波临床经验选》中指出痰瘀阻滞血络,形成痞块(肝脾肿大)进而凝缩坚硬,推之不移而成症积。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痰血互结,痰阻血难行,血凝痰难化,所以治痰必治血,血活则痰化,活血必治痰,痰化血易行。
3.虫类药物搜剔络邪
对于络脉重证及顽固难愈之证,由于宿痰沉饮,混处于络,普通之法难以奏效,又非草本类药物攻逐可获效,而虫类走窜,擅长搜剔络中瘀浊,使病证易愈,药如全蝎、蜈蚣、地龙、穿山甲、水蛭、虻虫、蝉蜕、僵蚕等。《金匮要略》创造性地发展了虫类搜剔、佐以补剂、峻药以丸用之法,祛邪而不伤正。《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于治疗症瘕、疟母等络痹顽证时,便用土鳖虫、蜣螂、水蛭、虻虫等虫类药,以入络搜剔络中结邪。吴鞠通云:“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临证指南医案·头痛》云:“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故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风火乘虚上入所致。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临证指南医案·积聚》述:“三年来,右胸胁形高微突,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气钝血滞,日渐瘀痹,而延症瘕。”治以蜣螂虫、土鳖虫、当归须、桃仁、川郁金、川芎、生香附、煨木香、生牡蛎与夏枯草等药。在叶氏的启示下,温阳活血、搜剔通络方药的临床应用大为拓展,近20多年来更为医界广泛关注。已故名医章次公善用蕲蛇、露蜂房等治疗风痹走注,用土鳖虫、蝼蛄、蜣螂、蟋蟀等治积聚、肿胀,用蜈蚣、全蝎等治头风、头痛等病,取得良效。国医大师朱良春所创之六虫蠲痹汤,临床应用炙全蝎、炙蜈蚣、炙蜣螂、炙蕲蛇、炙土鳖虫、甘草、鹿衔草、寻骨风、钻地风治风湿顽症,疗效显著。
4.藤类入络畅通络瘀
《本草便读》云:“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盖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因此,根据取类比象原则,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络脉阻者,可加以藤类药物以理气活血、散结通络,常用的有鸡血藤、大血藤、络石藤、海风藤、忍冬藤等。《药性切用》言忍冬藤为“清经活络良药,痹症兼热者宜之”。《本草汇言》言络石藤“凡服此,能使血脉流畅,经络调达,筋骨强利”,张山雷《本草正义》也指出其“功能通经络……善走经脉,通达肢节”。《本草正义》言鸡血藤能“统治百病,能生血,和血,补血,破血,又能通七孔,走五脏,宣筋络”,《广西本草汇编》称其“活血补血,通经活络”。《草本便方》云“大血藤温人血分,疗跌”。
5.血肉有情之品修复络损
络病日久,营卫失常,气血不充,络道失养。大凡络虚,通补最宜,血肉有情之物皆通灵含秀,善于培植人身之生气,如鹿茸、龟甲、紫河车、猪脊髓、阿胶、海狗肾、羊肾之属,以阻气生发之物壮阳气,至阴聚秀之物补阴精。故叶天士说:“余以柔济阳药,通奇经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久病入络,正气虚弱,治疗之时予以血肉有情之品,有事半功倍之效。例如《临证指南医案·淋浊》述:“脉缓涩,溺后有血,或间成块。晨倾溺器,必有胶浊黏腻之物。四肢寒凛,纳食如昔,病伤奇脉。”治以生鹿茸、当归、枸杞子、柏子仁、沙苑子等。
以上便是仝小林教授总结的治络5类药。
仝小林教授为我国著名中医内分泌专家,他构建了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诊疗体系。想要了解仝小林教授的学术思想,戳这本书~
《脾瘅新论》为仝小林教授数十载临床经验的总结,从各个方面论述脾瘅(代谢综合征),内容详实。本书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对理论研究和临证治疗均有重大指导意义,堪称脾瘅研究和临证的巅峰之作。
菜菜爱榴莲
[1]吴以岭,高怀林,贾振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经验[A].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6.[2]吴以岭,魏聪,贾振华,朱昭明. 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探讨及相关实验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2)——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06:4.[3]吴以岭,魏聪,贾振华,袁国强. 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第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13:5.[4]吴以岭.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6.[5]吴以岭. “脉络—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5.[6]吴以岭.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治疗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6.[7]吴以岭,贾振华,魏聪. 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的新靶点[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5.[8]吴以岭. 络病理论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治疗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8.[9]吴以岭. 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11.[10]吴以岭,张会欣,王宏涛,贾振华. 津力达口服液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5.[11]吴以岭.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A]. .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7.[12]吴以岭. 脉络学说及其临床价值[A]. 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中医药学会.首届江西省科协学术年会江西省中医药学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0:4.
蓉儿…点滴缘
肺间质纤维化(pulmonaryfibrosis,PF)是多种肺部疾病的最后结局,其病因各异,但其表现的临床症状、影像和肺功能等却有某些相似之处,其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也具有某些共性特点.笔者根据肺纤维化属于肺络痹阻的病机特点,从中医学络病辨治,以活血化痰通络法作为肺纤维化的根本大法贯穿治疗始终,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肺络痹阻是肺间质纤维化的基本病机特点1.1络病学说与肺间质纤维化:络病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治疗方法的中医病机理论学说.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络病,指邪入十5别络、孙络、浮络及血络等而发生的病变,是以络脉瘀阻、络虚不荣、络脉绌急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由于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且络体细小,分布广泛,分支众多,功能独特,所以一旦邪客络脉或“久病入络”则容易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导致瘀血滞络或络脉不充,从而形成络病.如同络病一样,肺间质纤维化也是多种间质性肺疾病失治误治,迁延不愈而导致的最终病理结局.从肺的生理特点而言,肺朝百脉,主治节,全身络脉病变易累及于肺而导致肺络病变.从发病过程来看,肺纤维化起病隐袭,病程日久,缠绵难愈,符合络病学说“久病入络”特点.从病变部位而言,肺间质纤维化其“间质”并非仅指单纯肺的间质(如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还包括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的实质.其病变的发生不仅限于肺泡壁,也可以波及细支气管领域,颇似络病学说中的肺络病变,既侵犯了络脉(肺实质),又累及了脉络(肺间质).从病理特征而言,肺纤维化是以肺泡间质炎症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纤维母细胞增生和肺泡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沉积为特征的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络病学说肺络痹阻征象类似.从发病机制来看,由于细支气管领域和肺泡壁纤维化使肺的顺应性降低导致肺容量的减少和限制性的通气障碍.此外,细支气管的炎变以及肺小血管的闭塞引起通气/血流比例的失调和弥散功能的降低,最终发生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此与络病学说的络脉瘀阻和络虚不荣病机恰相吻合.1.2肺痹与肺痿:肺痹从发病层次上来看有外邪不已,内舍于肺(久病入络)之病机演变规律.此与现代医学有关继发性肺间质病变论述颇相一致.肺痹的病机特点为正气不足,肺络痹阻.正因于此,往往把肺间质纤维化命名为“肺痹”,一则强调其病机特点为肺络痹阻;一则提醒大家,风湿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硬皮病、皮肌炎(皮痹)等亦可继发肺间质纤维化(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形成“肺痹”.“肺痿”是指因肺气虚弱,无力主气布津所致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肺间质纤维化被冠之以“肺痿”之名,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1)从形态言,肺纤维化中晚期双肺体积缩小,肺总量、肺活量、残气量及潮气量均明显减少,与“肺痿”原义相吻合.(2)从病机言,肺热叶焦,津血不足,失于濡养是肺痿的基本病机特点.肺纤维化缠绵不愈,病机转化由气及血,由肺及肾,肺肾两虚,气血不充,络虚不荣,“络虚则痿”.(3)从临床特点而言,肺间质纤维化病程日久,迁延不愈,“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晚期呈蜂窝肺(网格状改变),甚至毁损肺,肺功能丧失殆尽.此恰似肺痿沉疴之肺叶萎弱不用,迁延反复,久治不愈之特点.综上所述,“肺痹”与“肺痿”均为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名诊断,肺痹言肺为邪痹,气血不通,络脉瘀阻,从邪实而言;肺痿言肺之萎弱不用,气血不充,络虚不荣,从本虚而言.2者反映了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阶段.但肺痹与肺痿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影响,互患为病.一般来讲,肺纤维化存在着由肺痹一肺痿的临床演变过程,此即因实致虚.但“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肺痿病变又常见到肺络痹阻之征,此即因虚致实.肺纤维化常可见到痹中有痿(因实致虚),痿中有痹(因虚致实)的复杂病理状态,即“病变轻重不一,新老病变并存”,临证当详审明辨.我也是参考网友资料,请参考!
小 编 导 读 络病是指邪入别络、孙络、浮络、血络等而发生的病变,由于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且细小广泛,功能独特,所以一旦邪客络脉则易使气血运行和津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导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大多因为肺热、湿热、脾胃虚弱、肝肾亏虚。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尝试从肺论治银屑病 ,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病因病机 笔者认为该病多与感受风热之邪,久病伤阴,营血不足以及血虚肝旺,情志不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单单是指不生病,而且还包括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任何事情的精神、肉体和社会适应状态。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论文
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患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人为什么会得病呢?哪些因素会引起疾病?发病后人体机能会出现哪些病理改变?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