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肖肖肖肖雪*
伤寒论第一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什么太阳之为病,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呢?其中什么脉才算浮脉呢?浮脉就是,脉在肉上行。手指轻贴皮肤,不用力即可把到的脉就称为浮脉。那么太阳之为病,脉为什么是浮呢?而不是沉脉呢?因为阳气在何处,脉便在何处。为什么说阳气在何处,脉便在何处呢?因为阴主静,阳主动,脉浮,故可知阳气在表。既然阳气在表,自然脉就不会是沉脉了。伤寒之后阳气又为何在表而不在里呢?因为伤寒,寒气客表,为了防止寒气入里,人体的阳气自然就走到肌表来抵御寒气入里。其次太阳之为病为什么会头项强痛呢?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项循行而过,伤寒之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寒水便流通不畅,不通则痛,所以就会头项强痛。那为什么伤寒之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寒水会流通不畅呢?因为寒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所以就会流通不畅。那为什么不通就会痛呢?因为不通并不是完全的不通,而是部分不通,部分不通就是有阻滞,气血流通的时候遇见阻滞就流通不畅,就会发生摩擦,就会痛。如果真的是完全不通了,就不会痛了。那既然说的是不通则痛,为什么又说成是部分不通呢?那为什么说完全不通了,就不会痛了呢?如果完全不通,气血就流通不过去,假如是腿流通不过去,腿就会瘫痪,没有知觉,既然没有知觉,自然就不会痛。就比如一个人完全死了,那么他是不是就不会痛了?我们经常说痛死我了,那么真的痛死我了吗?最后一点恶寒,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伤了寒,阳气不足,寒邪客于肌表,自然就恶寒了。伤寒论第二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需要知道的是这里的中风跟后世的中风之后角弓反张这个中风不是一个意思。中风之后为什么会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呢?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发热?发热是因为风邪郁遏卫表,郁而导致热量积聚,所以化热。那为什么又会汗出呢?这是因为风邪伤卫,就是伤害了卫气的功能,卫气的功能就不正常了。卫气本来是用来充皮肤、肥腠理的,现在受到了风邪的伤害,其充皮肤、肥腠理的功能自然就失灵了,加上风本身就具有轻扬开泄的特点,所以人体就会汗出。那为什么会恶风呢?因为风邪伤卫,卫气充皮肤、肥腠理的功能被风性疏泄给破坏了,导致卫气不能固护腠理,腠理很疏松,风一吹来自然就恶风了。那为什么对应的脉证是脉缓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脉是缓脉呢?明代《濒湖脉学》一书里说缓脉,即是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一息四至。但是这里的缓脉我觉得主要指的是“阳浮而阴弱”而并不是后世明代李时珍所解释的缓脉。因为张仲景明确写道: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但是也有一部分是指后世所解释的脉缓,因为风可令气缓,气缓则脉缓。伤寒论第三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太阳病,不管发没发热,要是成了伤寒证,就必然会出现身体恶寒、身体痛、呕逆,脉会阴阳俱紧。那为什么伤寒证会出现恶寒、体痛、呕逆以及脉阴阳俱紧的情况呢?寒邪具有寒凉的特性,所以人体会恶寒。体痛也是因为寒邪具有的收引加上凝滞的特性,导致阳气循行受阻导致的。呕逆是因为寒逆,寒邪导致左边肝脾之阳气不升,阳气不升则自然无气以降,所以浊阴上逆,寒邪上逆就导致人想呕逆。脉阴阳俱紧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的寸脉和迟脉紧,紧是因为寒邪收引。那为什么这里脉的阴阳指的是三部脉的尺脉和寸脉呢?因为上为阳、下为阴,所以寸为阳、迟为阴,所以这里的脉阴阳俱紧,指的是三部脉中的寸脉和迟脉都紧。那为什么上为阳、下为阴呢?这是因为人居天地之间,太阳在上之上,大地在人之下,所以上为阳、下为阴。其恶寒、体痛、呕逆、脉紧,纯是阴寒为病,故名伤寒。
就愛翻毛腔
1.序言 《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主要是方药治病,而《黄帝内经》包含了中医基础理论及针灸等众多内容。 《伤寒杂病论》是操作层面的,其内容是实实在在的临床总结,理论的东西并不多,而内经的内容有很多是哲学思辨的结果,很多并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其理论有很多只是作者提出的假说,实践上不一定靠得住。 伤寒杂病论传承1700年,至今仍然被中医奉为经典,然而,由于该书文法古奥,残简缺失,要顺利阅读理解,存在不小的困难,本人长期钻研伤寒论,自以为有些心得,意图在读懂方面下些功夫。 如何算读懂呢?我以为,需要符合以下几点: 1)理论自洽 自身理论不能互相矛盾,互相打架。 由于《伤寒杂病论》近两千年来的传抄、辗转、遗失、其本来面目已经不可考,传下来的不多的理论也产生很大歧义,以至于上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中医之所以不能被很多人认可,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中医中的五运六气等理论近乎玄学,一般人很难理解。而中医中的基础理论存在很大争议,以伤寒论为例:目前对伤寒论的解读五花八门,这些理论就互相打架,如何能取信于人呢?有人说医学就是在争论中发展的,这话是不错,可这里的争论应该是在医学前沿争论,而不是在医学基础理论上争论。现在有人对物理学的量子力学这种前沿学科还有争论,有人对牛顿力学争论的么? 中医必须在基础理论方面取得共识,而取得共识的前提是理论自身要能自洽,而目前关于伤寒论的所有理论都还做不到这一点,自己都互相打架,要说服别人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以经解论长期以来是业界的主流,直到近现代陆渊雷、胡希恕等人的出现,他们吸收了日本古方派在伤寒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近现代以来的西方医学理论,提出了伤寒六经并非内经理论的经络之经,伤寒属于神农学派传承的观点,其理论朴素实用,没有玄而又玄的五运六气、阴阳八卦,容易掌握,切合临床,发展到目前成为影响很大的一派,也是我认为目前对伤寒论解释的最合理,自洽方面最好的一派。 胡老的学说仍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比如对于厥阴病的看法,对于伤寒和杂病的关系、对于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关系的阐述等等,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也是本人不自量力写这个新解的原因,事实上,本人高度认可胡老的理论,文中自然也会多处引用,请读者理解这一点。 2)不违反现代科学理论 中医要走向科学,才能被人接受。五行学说可以作为一种看法存在,但是,对于具体的方药应用,应该尽量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来重新理解,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就存疑。 3)符合临床实践 2. 什么是伤寒、什么是杂病 《伤寒杂病论》包括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有人说本来是一本书,因为原著失传,后人给编辑成了两本,我不这样认为。 我认为《伤寒杂病论》就是两部分,即便是一本书,也是分成两部分写的,因为,这两部分的叙述方式有明显的不同,伤寒论对疾病的发展变化描述细致入微,而《金匮要略》不愧是要略,往往几笔带过就处方。写作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伤寒论的论述的是外感急性病,金匮要略论述的是杂病。 伤寒从字面看是伤于寒,这个寒字代表了所有外感病以及与外感关系密切的病, 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古文的一种习惯,古人为了节省笔墨,往往用局部代替整体,伤寒,虽然只有一个寒字,其实代表的是外感,包括了古人认为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广义伤寒,也称为热病,意指外感病就是会引起人体发热或者恶寒的病。 从现代医学看来,这种发热或者恶寒是人体对抗病毒或细菌紧急入侵人体时表现出来的特征,或者我们可以说,所有与病菌、或者病毒突然侵入人体有关的疾病都属于伤寒病,考虑到大多数的与病菌或病毒侵入有关疾病往往表现出的紧急特征,所以伤寒就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急性疾病。而伤寒论不过是借由外感这个典型的染病过程对急性发作的疾病的治疗的全过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展示,由此来说明其理法方药。 疾病发生时,身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起作用与之相抗争,展现出的正邪斗争明显,出现发热、恶寒的症状,表现出急性病的特征,不及时医治就会迅速恶化,这就是伤寒。 按照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伤寒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分为三阳病--- 阳性病三种: 太阳:发热恶寒、 阳明:发热而不恶寒、 少阳:往来寒热,恶寒。 以恶寒、以身体机能虚衰为主要特征分为三阴病--- 阴性三种: 少阴:恶寒、脉微细,或有发热(但相比恶寒脉微居于次要地位)、 太阴:不发热,吐、下利、 厥阴:心下痞、呕,兼有舌尖红,烦等上热特征 正邪斗争明显的外在表现就是发热恶寒,所以发热为主导属于阳性病,恶寒为主导属于阴性病。三阴三阳这些对疾病状态的描述都是医生的专业语言,是以医生的角度看待疾病,六经辨证是经方派医生的专业术语。 对疾病按三阴三阳划分,就是六经辨证,张仲景伤寒论从普通的感冒入手,展示了六经辨证在治疗疾病时的应用。一般疾病发作往往源于病毒细菌的侵入,人体也奋起反抗,展现出明显正邪对抗的特征,所以六经辨证可以囊括所有急性疾病。任何急性疾病都有正邪斗争,根据正邪斗争的状况判断其类别,就可以执简驭繁,应对一切急性疾病。 需要指出的是,六经辨证并不是仲景的原话,张仲景伤寒论是三阴三阳六种病,六经的经是后人以经解论的结果,用六种经络来代替六种病,或者以五运六气的六种气化理论来代替六种病,而这并非仲景本意,但是六经辨证已经约定俗成,在此只好将错就错,只是我们不要理解成六种经络或者六种气化方式,理解成六种疾病分类就可以了。 杂病字面意思是各种各样的病,杂病与伤寒一个区别在于没有传变的迹象,伤寒由于外部致病细菌、病毒的侵入,体内免疫系统层层抵抗,展现出不同特征,分为六个大类即六经辨证,杂病往往并非源于外部病菌或病毒侵入,或者病毒病菌的活动已经被人体免疫系统控制,只能在局部活动(如脚癣等癣疥之疾)不存在进一步传变的表现。杂病主要是人体自身虚实失衡的表现,比如痰多表现出咳嗽,血虚表现出的虚劳等等,而人体的虚实状况是不会短时间发生剧烈变化的,所以杂病的特征就是长时间内,病情稳定,症候变化不大。 所以:伤寒是外部致病为主,杂病是自身虚实失衡为主。 杂病的症状在很长时间保持相对的稳定表现,因为一个人的痰、水、血、食等内部环境的失衡往往不易短时间改变。所以杂病往往可以普通人的视觉,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来给疾病分类。 例如:普通病人是不知道什么太阳、太阴、少阳、少阴的,但是很多人是知道腹满寒疝、咳嗽上气、痉湿喝病、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病、疟疾这些杂病名称的,杂病的各种名称就是对疾病的的通俗分类和大众叫法。 杂病的分类更关键的是虚实,主要根据人体痰、水、血、食、津的虚证、实症进行相应的治疗。 《 伤寒论》展示了六经辨证理论的专业理论,主要是治疗具有明显寒热特征的外感病或者说细菌病毒引起的急性病 《金匮要略 》其实是治疗人体虚实失衡引起的痰水血食方面的疾病。 3. 伤寒论的理论核心—六经辨证 伤寒论的理论核心是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经方派的法宝,然而六经是什么却众说纷纭,长期以来,对六经的解释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一二十种,期间多有不能自洽之处,与临床实践往往不符,都不能让人满意,近年来胡希恕先生关于六经辨证的看法因为比较实用,很少玄而又玄的东西,应用于临床颇为方便,逐渐被更多人接受。但胡老师的解释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下面提出本人的看法,并以此作为解读整个伤寒论的理论核心。 中医神农学派很早就有对疾病的八纲辨证,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遣方用药,伤寒根据阴、阳、表、里、半表里分为六经、半表里的概念可以说是对八钢辩证的进一步发展,是伤寒论独居的特色,这个理论符合临床实践,从而成就了伤寒论的千年成就。从此以六经囊括万病,每一经根据虚、实情况又有众多的方剂,从而,八纲辨证就发展成了六经辨证。 伤寒六经:根据疾病的阴、阳特征、发病部位(表、里、半表里)来确定,其组合的结果就是六种病。 1.太阳病 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解读:阳性病表证 所谓表就是人体能够接近外界空气的部分 ,比如皮肤、肺部、器官粘膜等,主方桂枝汤、麻黄汤,主药桂枝、麻黄。 ( 古人是天人合一理论,空气属于天阳之气,与体表接触,属表,食物属于地里长的东西,与人体内部肠胃接触,属于里。这种看法虽然看似不够科学,但是却与临床相符合,这是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我认为天人合一理论应该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现代有一种理论叫全息理论,与古人的天人合一理论其实有相近的地方,可对比。) 桂枝汤的特点是汗出,麻黄汤是无汗,这是区分二者的最明显特征。或者说麻黄汤偏于实证,桂枝汤偏于虚证(关于实证、虚证后文有详解)。 2.阳明病 症状:里证胃家实、外证发热不恶寒 解读:阳性病里证 与消化系统相关,里是人体能够接近里部食物的部分。 主方白虎汤、承气汤、主药、石膏、大黄。 口干、脉数、烦躁都是阳明病特征,因为阳明病是热在人体内部,消耗人体的体液,故口干,人体发热必然脉数,发热影响到脑神经,就会烦躁,根据情况一般要用白虎汤,不大便要用承气汤 3.少阳病 症状:口苦咽干目眩 胸胁苦满 往来寒热 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食 解读:阳性病半表里证 半表里指的是与人体的循环系统(与表病相关)、消化系统(与里病相关)相关的脏腑如肝、胆、十二指肠等 主方柴胡汤、泻心汤 主药柴胡、黄芩、黄连。 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所以,小柴胡汤的应用相当广泛。 少阳病作为半表里的病,具有和太阳病相关的方面,除了柴胡作为少阳病主药,小柴胡汤中的生姜具有引邪出表的作用,显示出类似太阳病的治法,黄芩具有清除里热的作用,显示出类似阳明病的治法。 三阳病过程人体都表现出激烈的抵抗外邪特征——发热,这是人体正气尚足的特征,太阳在发热同时恶寒,少阳往来寒热,阳明确是但热无寒。 4.太阴病 症状:自利不渴 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 解读:消化系统功能不足,与阳明病相对,对付这种病,以恢复消化系统正常的机能为主,主方四逆汤、理中汤、厚姜半甘人参汤、甘草干姜汤、主药附子、干姜、 5.少阴病 症状:脉微细 但欲寐 四逆 解读:身体抗病机能不足,有表病而抗邪无力,一方面有类似于太阳病的表证,脉浮、头疼、恶寒 、甚至有的也有轻微发热,但是脉微细、但欲寐,显示机能的虚衰之象,血循环系统功能低下,主方以恢复循环系统的正常机能为主,同时作为表证还是要通过发汗来治疗,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主药附子。 6.厥阴病 症状: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 饥而不欲食 下之利不止 解读:一方面表现出类似少阳病的阳性特征:心下痞(气上撞心与少阳病胸胁苦满类似),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肌体虚衰特征、呕、厥、利等,典型表现是上热下寒。主方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乌梅丸、吴茱萸汤。主药附子、干姜芩连等。 三阴病中,厥阴病是有发热的,少阴病有时有发热,太阴不发热,事实上少阴病存在太阳病的一部分特征,有人干脆称为太少两感。厥阴病上热下寒,更是有发热特征了。只有太阴但寒无热,而对应的阳明但热无寒。 厥阴病长期以来争议最大,这种看法是否正确,有待于进一步临床检验。但是以此定义厥阴病,能够自圆其说,而且三阴三阳整齐排列,条理清晰,方证对应,容易应用于临床辩证。 7.虚实辨方证 六经确定后,根据虚实不同,任何一经都会分出更多的方剂,虚实包括了津、血的虚证、痰、水、血、食的实证。 六经是大框架,根据虚实不同可以在六经之下进一步辩症,从而用药更加精准。 例如:虚实不同,太阳病分为桂枝、麻黄两大类 桂枝类又根据虚实程度不同,虚实种类不同,分为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新加汤、炙甘草汤等等。 少阳病的大柴胡汤属于实症,相对的小柴胡汤可看成虚症 阳明病的承气汤可看成实症,相对的白虎加人参汤就是虚症 三阴病基本上都是虚症,也有痰饮严重的三阴实症 例如真武汤的水饮证 大黄附子细辛汤的痰阴证 结论: 六经辨证理论是伤寒杂病论的核心: 1. 太阳是阳性的表病,少阴是阴性的表病,多与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二者均与氧气的供应相关)相关,二者的共同特征是都有表证 2.阳明是阳性的里病,太阴病是阴性里病,与消化系统有关 中医认为消化系统属于后天之本,所谓后天之本就是能够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均与消化系统相关。 3.少阳是半表里阳性病, 厥阴是半表里阴性病,与肝胆系统、神经系统、胰腺、十二指肠相关,这些都是调节呼吸和消化的器官,所谓起到枢的作用,二者的共同特征是都有上热的特点。 4.六经辨证将所有疾病分成六大类,但是每一类根据虚实不同,又形成众多的方证,而临床必须详细辨别以形成最终的方证。单单六经辨证是粗线条的,六经辨证结合虚实辨证才是辩证的尖端。根据阴阳表里辨六经、根据虚实辨方证为经方治病的指导原则。注意胡希恕老师指出辩方证是辩证的尖端,并没有指出如何辩方证,而本人在此明确提出:根据阴阳表里辨六经、根据虚实辨方证为经方治病的指导原则。为医者指出辩方证的具体方法。 5.针对外感病,以伤寒论为指导,以六经辨证为主,先辨六经,再根据虚实辨证,辩方证。 6.针对疑难杂症,以金匮要略为指导,以虚实辨证为主,先辩虚实,在结合六经辨证。 以上四条就构成了伤寒论的全部的理论基础。伤寒论的所有理法方药都将在以上六条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实施。以下将根据上述结论来对伤寒论的条文进行解释。
岱恕整理,李翼龙口述讲解 太阳病,发热而渴。 因为太阳病为前提,所以说能量向体表聚集,因此在这有发热的可能。但是这种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题目 题目必须与内容相称、贴切,不能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更不能文不对题。好的题目可一目了然,看题目可知内容梗概。 2、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包括四部
平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六气主客第三 伤寒例第四 杂病例第五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风病
条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译注:太阳病如果要好的话,会在什么时间呢?应该在巳(9~11点)至未(13~15点)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黄帝内
我听我老师张绍祖先生说:“我家《伤寒论》一书,相传前后一共有13个版本,每修改成的一个版本就会在城里广泛传抄,如今我家藏的这本是第十二稿,其他的或者被家族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