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2

小C爱点dian评ping
首页 > 医学论文 > 伤寒杂病论文解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星愿乐活

已采纳

我听我老师张绍祖先生说:“我家《伤寒论》一书,相传前后一共有13个版本,每修改成的一个版本就会在城里广泛传抄,如今我家藏的这本是第十二稿,其他的或者被家族其他人秘密收藏或是被焚毁了,大抵就这两种情况了。叔和得到的相传是第七稿,与我收藏的比起来,错误很多,编排次序也不同,可能是叔和自己篡改的,或是被宋代人增减删除了,大家都议论纷纷,各执一词;但是考虑到晋代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刊印本,都是手抄,唐末送出才开始改为刊印,这样就方便流传了,这样看来,民间所刊印的不但不是汉代的原稿,而且恐怕都不是叔和的原稿。”我听老师这样说,也开始怀疑,但读到伤寒例病那一卷,发现此书对于能不能用发汗的方法,能不能用呕吐的方法以及能不能用下泻的方法,全部都记在在里面,和论述《六经辨证》并不重复,条理也很清晰,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民间刊印版所说的能不能用发汗的方法,能不能用呕吐的方法以及能不能用下泻的方法,以及发汗法、呕吐法、下泻法之后的各卷,都是被后人用做学问的方法,错乱的编杂在一起的,却没有顾及到编写医书的固定方式。孔子的徒弟问仁、问政事的不计其数,若都按编写医书的方式,分门别类的话,那《论语》得有多么繁杂啊。我的老师名字叫学正,他自称是张仲景的第四十六世孙,自晋代以后家族就各自迁移了。他的高祖父张复初,从岭南又迁回了原籍,定居在了光州,然后慢慢族群就都聚集到这里了。我老师虽是医学世家出身,但他不以医术闻名于世,也不曾轻易向第三个三出示这部书,我能传承这本书,大概是天意吧。我向来喜好医药方术,跟着永川邓师宪章学习了针灸学,后来又随父亲在岭南游学,父亲和老师是同僚,早晚都有接触,老师看到我拿着宋本的伤寒论,就笑着问我说:“你也喜欢这个吗?”我当时刚二十出头,我回答说:“不敢说嗜好啦,只是还未掌握其要领,正在琢磨呢”老师说:“你既然这么好学,又懂得针灸,那么可以读伤寒论了,我有家传抄本伤寒论十六卷,向来不给外人看的,今天遇到你,再不拿出来,恐怕就要失传了。”于是我详细叙述了此书的来历,以及老师家的种种事。父亲催我说:“还不赶快拜见老师”于是我当即就认张先生为老师了。如今有个叫罗哲初的是我们这里的名士,学习针灸也有些年头了,也很喜欢研究医术,我就把老师传给我的书传授给他了,我没有辜负老师,罗哲初将来也一定不会辜负我。因此我写了这篇序言说明始末,希望罗哲初你能好好记住,也希望你能继续努力。《非医学专业,翻译拙劣,望见谅》

155 评论

emilylovejay

伤寒论第一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什么太阳之为病,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呢?其中什么脉才算浮脉呢?浮脉就是,脉在肉上行。手指轻贴皮肤,不用力即可把到的脉就称为浮脉。那么太阳之为病,脉为什么是浮呢?而不是沉脉呢?因为阳气在何处,脉便在何处。为什么说阳气在何处,脉便在何处呢?因为阴主静,阳主动,脉浮,故可知阳气在表。既然阳气在表,自然脉就不会是沉脉了。伤寒之后阳气又为何在表而不在里呢?因为伤寒,寒气客表,为了防止寒气入里,人体的阳气自然就走到肌表来抵御寒气入里。其次太阳之为病为什么会头项强痛呢?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项循行而过,伤寒之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寒水便流通不畅,不通则痛,所以就会头项强痛。那为什么伤寒之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寒水会流通不畅呢?因为寒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所以就会流通不畅。那为什么不通就会痛呢?因为不通并不是完全的不通,而是部分不通,部分不通就是有阻滞,气血流通的时候遇见阻滞就流通不畅,就会发生摩擦,就会痛。如果真的是完全不通了,就不会痛了。那既然说的是不通则痛,为什么又说成是部分不通呢?那为什么说完全不通了,就不会痛了呢?如果完全不通,气血就流通不过去,假如是腿流通不过去,腿就会瘫痪,没有知觉,既然没有知觉,自然就不会痛。就比如一个人完全死了,那么他是不是就不会痛了?我们经常说痛死我了,那么真的痛死我了吗?最后一点恶寒,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伤了寒,阳气不足,寒邪客于肌表,自然就恶寒了。伤寒论第二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需要知道的是这里的中风跟后世的中风之后角弓反张这个中风不是一个意思。中风之后为什么会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呢?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发热?发热是因为风邪郁遏卫表,郁而导致热量积聚,所以化热。那为什么又会汗出呢?这是因为风邪伤卫,就是伤害了卫气的功能,卫气的功能就不正常了。卫气本来是用来充皮肤、肥腠理的,现在受到了风邪的伤害,其充皮肤、肥腠理的功能自然就失灵了,加上风本身就具有轻扬开泄的特点,所以人体就会汗出。那为什么会恶风呢?因为风邪伤卫,卫气充皮肤、肥腠理的功能被风性疏泄给破坏了,导致卫气不能固护腠理,腠理很疏松,风一吹来自然就恶风了。那为什么对应的脉证是脉缓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脉是缓脉呢?明代《濒湖脉学》一书里说缓脉,即是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一息四至。但是这里的缓脉我觉得主要指的是“阳浮而阴弱”而并不是后世明代李时珍所解释的缓脉。因为张仲景明确写道: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但是也有一部分是指后世所解释的脉缓,因为风可令气缓,气缓则脉缓。伤寒论第三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太阳病,不管发没发热,要是成了伤寒证,就必然会出现身体恶寒、身体痛、呕逆,脉会阴阳俱紧。那为什么伤寒证会出现恶寒、体痛、呕逆以及脉阴阳俱紧的情况呢?寒邪具有寒凉的特性,所以人体会恶寒。体痛也是因为寒邪具有的收引加上凝滞的特性,导致阳气循行受阻导致的。呕逆是因为寒逆,寒邪导致左边肝脾之阳气不升,阳气不升则自然无气以降,所以浊阴上逆,寒邪上逆就导致人想呕逆。脉阴阳俱紧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的寸脉和迟脉紧,紧是因为寒邪收引。那为什么这里脉的阴阳指的是三部脉的尺脉和寸脉呢?因为上为阳、下为阴,所以寸为阳、迟为阴,所以这里的脉阴阳俱紧,指的是三部脉中的寸脉和迟脉都紧。那为什么上为阳、下为阴呢?这是因为人居天地之间,太阳在上之上,大地在人之下,所以上为阳、下为阴。其恶寒、体痛、呕逆、脉紧,纯是阴寒为病,故名伤寒。

200 评论

莹火虫妹妹

《伤寒杂病论》原文: 平脉法——《伤寒杂病论》第一篇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躁而数;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弋,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师曰:一望而知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内。 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 问曰:色有生死,何谓也?师曰:假令色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余色仿此。 师曰:人秉五常,有五脏,五脏发五声,宫、商、角、徵、羽是也;五声在人,各具一体;假令人本声角变商声者,为金克木,至秋当死;变宫、徵、羽皆病,以本声不可变故也。 人本声宫变角声者,为本克土,至春当死;变商、徵、羽皆病。 人本声商变徵声者,为火克金,至夏当死;变宫、角、羽皆病。 人本声徵变羽声者,为水克火,至冬当死;变角、宫、商皆病。 人本声羽变宫声者,为土克水,至长夏当死;变角、商、徵皆病。 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声先病者,初变可治,变成难瘳;词声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晓,若病至发声则易知也。 师曰: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病人长叹声,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有痛处;声唧唧而叹者,身体疼痛;问之不欲语,语先泪下者,必有忧郁;问之不语,泪下不止者,必有隐衷;问之不语,数问之而微笑者,必有隐疾。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假令言出声卑者,为气虚;言出声高者,为气实;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满痛;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满痛;欲言声不出者,咽中肿痛。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少谷神,虽困无苦。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知之?师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鞕。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风为虚,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何谓阳脉不足?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何谓阴不足?师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寸口脉浮而大,有热,心下反鞕,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甚,脉迟者尚未可攻也。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师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紧,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师曰:脉大而浮数,故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师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数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也。若脉和,其人不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宜下之。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得此吐利?师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268 评论

永琳欧雅

伤寒论太阳病原文及其解释如下:

原文节选: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解:

1、恶风:当风则恶,无风稍缓,即恶寒之轻者。

2、脉缓:与紧脉相对举,言脉象松弛、宽缓,而非如平人脉来自至、从容和缓之缓脉。

3、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猝然昏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解释:

顾名思义,太阳中风,乃风邪侵袭太阳之病证。然风之与寒,每相兼而至,难于断然割裂。故本证病因咎之风寒,而以风邪为主。风寒犯表,营卫失调,卫气与邪气相争于表,故发热而脉浮;肌表失却卫气之温煦,故恶风寒;卫阳失于固摄,营阴走泄于外,故自汗出。脉浮缓者,乃风性疏泄、营阴失守之故也。

伤寒论的作者: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正史无传,生卒年及生平不详,经后人考证,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写作的《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

183 评论

miss无敌

1,伤寒论原文: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①,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②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③,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④,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2,译文:

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处方开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诊察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结束;诊脉时间过短不能确定脉象,九处诊脉部位的脉候竟然没有一点模糊的印象。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加诊察。这真如人们所说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全面罢了。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证或判别出可治之证,实在是很难呀!

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这样的话吧!

322 评论

相关问答

  • 伤寒杂病论文献

    记住这十五条,你才能入门 一、 《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它是汉代以前的中医学总结,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学,其辨证大法可适用于任何学科的诊断与治

    淡定的机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伤寒论太阳病论文理解

    岱恕整理,李翼龙口述讲解       太阳病,发热而渴。 因为太阳病为前提,所以说能量向体表聚集,因此在这有发热的可能。但是这种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个胖子052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伤寒杂病论论文

    1、题目 题目必须与内容相称、贴切,不能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更不能文不对题。好的题目可一目了然,看题目可知内容梗概。 2、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包括四部

    汀汀2008200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伤寒杂病论文

    平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六气主客第三 伤寒例第四 杂病例第五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风病

    飞翔2587432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伤寒论六病欲解时论文

    条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译注:太阳病如果要好的话,会在什么时间呢?应该在巳(9~11点)至未(13~15点)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黄帝内

    HY逆天的飞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