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3

lindadoncry
首页 > 医学论文 > 夏季养生冬病夏治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jgirl2008

已采纳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2021年三伏天时间具体如下:【头伏:7月11-7月20日、中伏:7月21-8月9日、末伏:8月10-8月19日一共40天】。 三伏天是最坏的,也是最好的。最坏的是因为最湿热的季节来了,伏天又湿又热。在炎热的夏天里有两种情况是非常消耗元气的。 第一种情况:身体困倦,这是湿气太重了,湿气入侵以后,人很容易变得困乏,因为湿气把阳气困住了,湿重如裹说的就是这种。最简单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身体动起来,可以选择户外运动,动能升阳。坚持运动到身体微微出汗,帮助散掉多余的湿气,并使人气血通畅,这样能帮助解决身体困倦的状态。 第二种情况:夏天拉肚子,农历六月最伤元气的事情就是拉肚子,脾胃伤了才会拉肚子,吃的东西全部拉了出来,气血没补到,还消耗了身体储备的气血。这段时间最容易受到外界风寒暑热燥火的伤害,容易落下病根。腠理疏松,经络畅通,气血循环快,如果调理得当,很容易将人体内的积寒排除,去掉病根。 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温度最高的时期,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体内气血通畅,人体腠理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在穴位上帖药、艾灸、针刺,或内服中药等更易疏通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来调整脏腑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伏不排寒,入秋必有痰;痰中带有喘,咳嗽还没完;冬病需夏治,三伏排寒湿 。三伏天是调理各种慢病的最佳时机,抓住三伏天让自身体质打个翻身仗。 三伏 养生 从小事做起: 1:夏季少吃瓜。因其性寒,日常可配红糖姜茶以平衡寒性 2:不吃冰饮雪糕。如果怕热 ,可以喝常温的凉白开,朴素而 养生 3:空调不要对着颈背。 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 损伤阳气 4:三伏这几天应该要补一下午觉 30~60分钟都可以

132 评论

秀之美adahe

6月21日,夏至将至。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夏至的到来也预示着将迎来最热的时期,在这样的酷暑季节,我们防暑之余如何做到 养生 ,保持 健康 体魄呢?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疾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时令,保养夏长之气的方法。违逆了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起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夏三月,是指立夏到立秋的这三个月。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并要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向外,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 养生 之道。

夏季属五行中的火,人体五脏的“心、肝、脾、肺、肾”对应五行,心属火。天气逐渐转热,人们极易感到闷热、困倦和烦躁不安,好发脾气。因此,我们需要思想平静,神清气和,古代著名 养生 家嵇康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这就是“心静自然凉”,不无道理。

夏至 养生 重在保护阳气

夏至一阴生,其气均微,如草木荫生,易于伤伐。所以,《易经》说:“至日闭关。”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春夏养阳,越是到夏至,越要重视养阳。养阳的本意是养内虚之阳,因此,既可饮食温补阳气,亦可用汤药,或者艾灸,都可扶助内阳。趁阳排寒,顺势祛邪,“使气得泄”,今起慎饮寒凉,多用艾灸(关元、中脘、足三里),食可温补 (夏吃姜);阳虚者亦可于夏至前后施灸,能改善体质;

中医理论认为: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阳气在这一天强盛到极点,阴气自这一天开始滋长。 养生 就要顺着自然界的性子来,一方面保护阳气,不要让它过旺而引发上火,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心脏。

夏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是阳气最旺的时节。所以, 养生 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从各个方面注意保护阳气,维持气机的畅通。

首先是调整作息。夏至之后,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应晚睡早起。另外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方面避免午时的炎热,另一方面可以恢复精力。如果是从事室外工作,应该避开烈日炽热的时间段,并做好防晒防护。

调理:“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病夏治是我国中医学很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比如哮喘、感冒性鼻炎、呼吸系统疾病,还有一些老年人腰腿痛等。在夏季,人体阳气达到四季的最高峰,此时治疗冬病,积寒容易被赶出来,此外还能增强抗病能力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电风扇直吹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 养生 之起居

1.夏季起居宜晚睡早起。

2.中午睡眠很重要。

夏至后中午气温高,可用午睡补充夜里的睡眠不足,炎夏的午睡能降低脑溢血和冠心病的发生率。

3.夜晚睡觉空调温度不能太低。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4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快问中医超能团#

355 评论

新月之垣

冬病夏治:是指某些冬天容易反复发作的毛病,但要不就是情况不急、要不就是冬天疗效不如意。唯有借助夏天外界气温升高,体内阳气最旺的时候进行处理,这就叫“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那么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

因为这类问题,基本以“虚寒体质”常见。通常伴有: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疲易倦等。中医认为是阳气不足,导致寒从内生。他们即使在盛夏,睡觉可能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冬病”的人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冬天外界气温天寒地冻,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就如同我们晾衣服,阴雨季节,衣服半个月都不干是一个道理。到了夏天,外面暑热骄阳,体内也是阳气升散,那些“积寒”会趋向于后背或关节部位。我们知道,后背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所,为一身之表,此时体内的积寒容易被驱散。所以才有“冬病夏治”的做法。

冬病夏治的目的

1.驱疾

夏季身体阳气最盛,皮肤毛孔大开,药物更容易进入穴位和经络,通过经络、气血到达病灶,起到治病效果。

2.固元

中医手法在进行“夏治”时,药物或按摩通过神经反射激发人体的调节作用,促使抗体产生,提高抵抗力。同时,调节内分泌、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起到固元健体的作用。

3.养阳

冬病夏治也符合中医里的“天人合一”思想,夏为阳,借助自然的阳气,驱除体内的阴寒之气,起到固元健体,补益阳气作用。

4.治未病

中医认为百病由寒起,冬天外界环境冰冷一片,如果身体内又有寒气,两寒夹击,不仅疾病不容易好,而还会导致寒气在体内的积累。冬病在冬季治疗只是治标,在夏季为治本。

通过“夏治”的手法,一方面驱除体内的寒气,去除引起的疾病的诱因,改变体质。另一方面冬季的寒气会在体内沉积成为病因,出现气血不畅、关节痛、手脚麻木和畏冷,夏天治疗可以除去病因。从两方面起到治疗未病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人认为冬病夏治的治疗手法只有“三伏贴”,其实不然,三伏贴只是使用最多和最广泛的方法,其实艾灸、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熏洗、药浴等都是冬病夏治的手法。

另外,还有口服的汤剂、丸剂、药片、药膳、食疗,以及 体育 运动等,这些也可以归于冬病夏治的范畴。

但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

冬病夏治的原理

在中医看来冬为阴,冬天因为身体阳气的不足和环境的寒冷,导致病邪入侵而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复发或加重,如咳嗽、哮喘、关节痛等。

而夏主阳,在夏季三伏时令时,人体和自然界的阳气最旺,此时通过中医手法可以温补阳气,驱散寒邪,起到增强抵抗力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排除寒湿的生活调理方法都比较多,并没有特指说哪一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所有的饮食、起居、生活的调养都可以对帮助机体排除寒湿,都是有效的。

例如说寒湿的人,日常生活上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而且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要长期吃生冷的、不洁的食物。

如果有寒湿困脾的,脾胃方面症状比较重的,可以经常做足三里的艾灸来强健脾胃的功能。平常可以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身体的气机旺盛,不易受邪。即使是在夏季也不要因热贪凉,尤其也要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感邪。生活上也要避免久处湿地,避免冒雨涉水。

如果症状严重的,还可以配合针灸或者是药物熏洗和外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

如何以“冬病夏治”的方法 养生 ?我认为有如下四点值得注意:

控制进食冰冻冷饮:

“冬病夏治”是因为冬天阳气不足,无力驱散阴寒。阴寒之气在夏天会趋向背部足太阳经。如果夏天进食太多冰冻冷饮,会“挫伤”阳气升散的积极性,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内敛”。尤其对本来就有少许阳气不足的朋友来说,夏天痛饮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等等,再加上长时间在空调环境里,那效果就是:陈寒未去,新寒又生。我们要知道,寒气是会积聚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气血肯定有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因此,夏天最好能控制进食冰冻冷饮。

适当出汗发散寒湿:

寒湿之邪客阻经络关节,就如同路上的障碍物,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大致来说,如果寒湿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寒湿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症瘕(小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症瘕。症瘕皆因郁怒伤肝,疏泄失职,血循不畅,气滞血瘀;脾虚不运,升降失常,痰食阻滞);寒湿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麻木出现。

而在夏天,很多朋友为了怕出汗,长期呆在空调环境里,运动的频率也更低,出汗的几率也就减少。其实, 在夏天适当出汗,是有利于体内寒湿之气散发出来的 。因此,夏天尽管气温高,最好还是在早晚相对凉爽时段适当运动,适度出汗,既有利于沉寒外越,增加气血流通,也利于新寒发散,对 健康 是很有利的。

每天喝杯热开水

或者红糖姜水之类的

夏天外界气温较高,阳气散发,体内相对有伏阴之气(伏阴之气和寒湿之邪是不同的)。如果贪图凉爽,长期喝冷饮,会有加重体内阴寒的趋势。建议即使气温高,也能喝杯热开水,尤其以喝完后感觉有点热烘烘、欲汗未汗的程度最为合适,既能减少伏阴,还能帮助沉寒发散,也是不错的一种方式。

如果伏阴较重、寒湿偏重的人,还可以用红糖姜水替代白开水。因 为“生姜”性味辛温,有发汗的可能,如果不想出汗太明显,可以“姜汤冷服”,就是稍冷后饮用,能温胃散寒,也是非常不错的。 “汗为心之液”,夏天适度出汗,能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皮腠的寒邪及时排出,是排出体内寒邪的好方法。

夏宜静养:

古人夏季 养生 ,有“泻心经之气血(火)、补膀胱经之虚弱(寒)”的做法。心属火,应时于夏;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表,相当于人体的“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适宜静养,也就是适当地做会吐纳冥想,对养心潜阳是很有好处的。

冬病夏治治疗入手:

人容易疲劳: 用药膏贴敷滋补人体的强壮穴,如足三里、关元和气海等

腰酸背痛还怕冷: 说明人体里面寒气太重,肾虚了,要用温阳药膏放在大椎、命门和肾腧穴

睡得不好: 用宁心安神的药,在心腧、膈腧、内关上用药;

胃口不好, 说明脾胃功能差,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位上用药(或者按摩也有一定的效果)。

来源于岐黄学社学友会公众号

158 评论

相关问答

  • 哮喘的冬病夏治论文

    哮喘如何冬病夏治 夏季来临,中医的“冬病夏治”又掀起了高潮,其中的“主力军”就是众多的哮喘患者。那么哮喘如何冬病夏治呢?一起来看看! 阳气充足,外邪不侵 中医认

    爆米花糖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夏病冬治论文

    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夏天得的病一般都属热性,特别是一些热性的慢性疾病,在温度比较高的时间比较不好医治,而在冬天的时候,利用其环境温度比较低的条件下医治比较容易.但

    灵魂尽头z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冬病夏治防哮喘论文

    从农历小暑至立秋的31天时间内俗称为“伏夏”季节,有初伏、二伏、三伏。人们说,“热在三伏”,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极旺的时候。按照中医”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无限幻想海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有关冬病夏治的论文

    春属木,生长生发,宜养肝,夏属火,生长发育,宜养心,秋属金,主收敛,宜养肺,冬属水,主封藏,宜养肾。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释义: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

    基斯颠奴8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冬病夏治相关论文

    冬病夏治不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治法,只是对冬天易发的慢性病有辅助巩固的治疗效果,减少这些冬天易发的慢性病,如气管炎,哮喘,关节炎等能减少发病的次数。

    安德鲁鱼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