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天使33
冬病夏治:是指某些冬天容易反复发作的毛病,但要不就是情况不急、要不就是冬天疗效不如意。唯有借助夏天外界气温升高,体内阳气最旺的时候进行处理,这就叫“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那么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
因为这类问题,基本以“虚寒体质”常见。通常伴有: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疲易倦等。中医认为是阳气不足,导致寒从内生。他们即使在盛夏,睡觉可能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冬病”的人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冬天外界气温天寒地冻,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就如同我们晾衣服,阴雨季节,衣服半个月都不干是一个道理。到了夏天,外面暑热骄阳,体内也是阳气升散,那些“积寒”会趋向于后背或关节部位。我们知道,后背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所,为一身之表,此时体内的积寒容易被驱散。所以才有“冬病夏治”的做法。
冬病夏治的目的
1.驱疾
夏季身体阳气最盛,皮肤毛孔大开,药物更容易进入穴位和经络,通过经络、气血到达病灶,起到治病效果。
2.固元
中医手法在进行“夏治”时,药物或按摩通过神经反射激发人体的调节作用,促使抗体产生,提高抵抗力。同时,调节内分泌、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起到固元健体的作用。
3.养阳
冬病夏治也符合中医里的“天人合一”思想,夏为阳,借助自然的阳气,驱除体内的阴寒之气,起到固元健体,补益阳气作用。
4.治未病
中医认为百病由寒起,冬天外界环境冰冷一片,如果身体内又有寒气,两寒夹击,不仅疾病不容易好,而还会导致寒气在体内的积累。冬病在冬季治疗只是治标,在夏季为治本。
通过“夏治”的手法,一方面驱除体内的寒气,去除引起的疾病的诱因,改变体质。另一方面冬季的寒气会在体内沉积成为病因,出现气血不畅、关节痛、手脚麻木和畏冷,夏天治疗可以除去病因。从两方面起到治疗未病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人认为冬病夏治的治疗手法只有“三伏贴”,其实不然,三伏贴只是使用最多和最广泛的方法,其实艾灸、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熏洗、药浴等都是冬病夏治的手法。
另外,还有口服的汤剂、丸剂、药片、药膳、食疗,以及 体育 运动等,这些也可以归于冬病夏治的范畴。
但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
冬病夏治的原理
在中医看来冬为阴,冬天因为身体阳气的不足和环境的寒冷,导致病邪入侵而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复发或加重,如咳嗽、哮喘、关节痛等。
而夏主阳,在夏季三伏时令时,人体和自然界的阳气最旺,此时通过中医手法可以温补阳气,驱散寒邪,起到增强抵抗力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排除寒湿的生活调理方法都比较多,并没有特指说哪一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所有的饮食、起居、生活的调养都可以对帮助机体排除寒湿,都是有效的。
例如说寒湿的人,日常生活上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而且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要长期吃生冷的、不洁的食物。
如果有寒湿困脾的,脾胃方面症状比较重的,可以经常做足三里的艾灸来强健脾胃的功能。平常可以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身体的气机旺盛,不易受邪。即使是在夏季也不要因热贪凉,尤其也要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感邪。生活上也要避免久处湿地,避免冒雨涉水。
如果症状严重的,还可以配合针灸或者是药物熏洗和外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
如何以“冬病夏治”的方法 养生 ?我认为有如下四点值得注意:
控制进食冰冻冷饮:
“冬病夏治”是因为冬天阳气不足,无力驱散阴寒。阴寒之气在夏天会趋向背部足太阳经。如果夏天进食太多冰冻冷饮,会“挫伤”阳气升散的积极性,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内敛”。尤其对本来就有少许阳气不足的朋友来说,夏天痛饮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等等,再加上长时间在空调环境里,那效果就是:陈寒未去,新寒又生。我们要知道,寒气是会积聚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气血肯定有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因此,夏天最好能控制进食冰冻冷饮。
适当出汗发散寒湿:
寒湿之邪客阻经络关节,就如同路上的障碍物,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大致来说,如果寒湿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寒湿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症瘕(小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症瘕。症瘕皆因郁怒伤肝,疏泄失职,血循不畅,气滞血瘀;脾虚不运,升降失常,痰食阻滞);寒湿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麻木出现。
而在夏天,很多朋友为了怕出汗,长期呆在空调环境里,运动的频率也更低,出汗的几率也就减少。其实, 在夏天适当出汗,是有利于体内寒湿之气散发出来的 。因此,夏天尽管气温高,最好还是在早晚相对凉爽时段适当运动,适度出汗,既有利于沉寒外越,增加气血流通,也利于新寒发散,对 健康 是很有利的。
每天喝杯热开水
或者红糖姜水之类的
夏天外界气温较高,阳气散发,体内相对有伏阴之气(伏阴之气和寒湿之邪是不同的)。如果贪图凉爽,长期喝冷饮,会有加重体内阴寒的趋势。建议即使气温高,也能喝杯热开水,尤其以喝完后感觉有点热烘烘、欲汗未汗的程度最为合适,既能减少伏阴,还能帮助沉寒发散,也是不错的一种方式。
如果伏阴较重、寒湿偏重的人,还可以用红糖姜水替代白开水。因 为“生姜”性味辛温,有发汗的可能,如果不想出汗太明显,可以“姜汤冷服”,就是稍冷后饮用,能温胃散寒,也是非常不错的。 “汗为心之液”,夏天适度出汗,能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皮腠的寒邪及时排出,是排出体内寒邪的好方法。
夏宜静养:
古人夏季 养生 ,有“泻心经之气血(火)、补膀胱经之虚弱(寒)”的做法。心属火,应时于夏;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表,相当于人体的“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适宜静养,也就是适当地做会吐纳冥想,对养心潜阳是很有好处的。
冬病夏治治疗入手:
人容易疲劳: 用药膏贴敷滋补人体的强壮穴,如足三里、关元和气海等
腰酸背痛还怕冷: 说明人体里面寒气太重,肾虚了,要用温阳药膏放在大椎、命门和肾腧穴
睡得不好: 用宁心安神的药,在心腧、膈腧、内关上用药;
胃口不好, 说明脾胃功能差,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位上用药(或者按摩也有一定的效果)。
来源于岐黄学社学友会公众号
dapangduola
这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原理是: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三伏贴什么的是开展最广泛的。
小麻烦ly
冬病夏治是以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为指导,针对一些冬季发作频繁或症状明显而夏季却发作较少或症状缓解的病症,一般从每年七月份(农历三伏天前后)对其进行适当的治疗和调补,以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作的特殊疗法。
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一样,生于春天,盛于夏天,收于秋天,藏于冬天。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在寒冷的日子里就容易受到风寒袭击,导致一些慢性病症频繁发作或加重,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夏季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非常利于扶正培本、滋养阳气。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的防病思想。此时如果积极调养,扶助阳气,则能使人体正气旺盛,“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人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会增强,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甚至不发病。
冬病夏治的方法不同于一般的中医疗法,它属于预防性的治疗措施之一,包括饮食疗法、天然药物疗法、敷贴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体育疗法等,这些方法简洁有效,操作方便。
冬病夏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适于冬天因寒冷刺激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或者一些阳虚阴寒为主的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胃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冻疮、痛经等疾病。
哮喘如何冬病夏治 夏季来临,中医的“冬病夏治”又掀起了高潮,其中的“主力军”就是众多的哮喘患者。那么哮喘如何冬病夏治呢?一起来看看! 阳气充足,外邪不侵 中医认
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夏天得的病一般都属热性,特别是一些热性的慢性疾病,在温度比较高的时间比较不好医治,而在冬天的时候,利用其环境温度比较低的条件下医治比较容易.但
从农历小暑至立秋的31天时间内俗称为“伏夏”季节,有初伏、二伏、三伏。人们说,“热在三伏”,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极旺的时候。按照中医”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春属木,生长生发,宜养肝,夏属火,生长发育,宜养心,秋属金,主收敛,宜养肺,冬属水,主封藏,宜养肾。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释义: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
冬病夏治不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治法,只是对冬天易发的慢性病有辅助巩固的治疗效果,减少这些冬天易发的慢性病,如气管炎,哮喘,关节炎等能减少发病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