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你五个指头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中医观点认为肺与皮毛相表里,外邪侵袭首当犯肺。中医讲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五脏六腑有病亦可犯肺,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或饮食不当,损伤脾胃,小儿脾胃素体虚弱,致痰湿内生,皆可导致咳嗽 。 咳嗽是冬令的常见病、多发病,一场气温的骤降,此起彼伏的“咳咳咳”声音随处可闻,家长们对孩子的咳嗽已经有了听觉过敏,孩子都是大人的心头肉,咳在孩子身上,纠心的是父母。但是许多家长对小儿咳嗽的认识仍然有很多误解,常常会影响孩子的治疗。 小儿咳嗽与鼻塞、流涕是有直接关系的。小儿咳嗽时经常有鼻塞、流涕的症状,但是家长往往更关注咳嗽的症状,殊不知鼻塞、流涕也是小儿咳嗽有表证的伴随症状,表证不解,里证不除,不解表祛邪,咳嗽也不可能治好。 小儿一咳嗽,就要用消炎药,这是一大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小儿咳嗽是呼吸道有炎症,所以要用消炎药,其实不然。小儿咳嗽很多是非细菌感染引起的,如过敏、异物刺激、气候变化等也会引起小儿咳嗽,这些咳嗽不应该使用抗生素。 小儿咳嗽很常见,咳一段时间不管它也会好,这种认为也是错误的。咳嗽是小儿常见的症状,然而很多咳嗽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尤其是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有痰液的时候没有办法有效咳出痰液,而将痰液滞留在呼吸道内,不仅加重炎症和咳嗽,还容易使病菌扩散至肺内其他部位加重病情或引发并发症。 咳嗽本身不会发展为哮喘,但是如果咳嗽比较久,需要警惕有可能是哮喘的早期症状或咳嗽变异性哮喘。 中医是几千年来先辈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中医认为小儿咳嗽多因受风寒而发,有鼻塞鼻涕,无汗(或有汗)咳嗽等症状,开始表现为太阳表证,宣肺祛风散寒为治疗第一要务。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治宜轻宣肺气,对于风寒表实证,三拗汤(麻黄 杏仁 甘草)加减为常用之方,药量宜轻,尤其麻黄,重则耗伤肺气。 如风寒兼内热,桑皮黄芩等清热药不可过量,以免影响麻黄辛温宣散。 如辩证不准确,见症是干咳,把风寒咳嗽用辛凉滋润的药物治疗,易体内留寒不散,必致久咳。 小儿咳嗽伤风而发,多鼻塞鼻涕,汗出,咳嗽咳痰,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 红枣、厚朴、杏仁)加减治疗。 咳嗽失治,邪入少阳,出现唇舌微红,口干咽红,食欲差,以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党参、生姜、大枣)加减治疗。以上为临床小儿咳嗽常见类型,其中方药不要盲目模仿,治疗需专业人士指导!
小牛芸芸*
概述 顿咳,近代称“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鸡鸣样回声为特征。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常见,年龄愈小,病情愈重。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极少两次发病。 本病在中医文献中又称顿呛、顿嗽、鹭鸶咳、疫咳等。明代,认识到本病的传染性,并始为立名,秦景明《幼科金针》指出:“夫天哮者,盖因时行传染,极难奏效,其证起咳嗽连连,呕吐涎沫,涕泪交作,眼胞浮肿,吐乳鼻血,呕血睛红。”虞抟《医学正传》指出:“咳嗽俗名呛,连咳则头倾胸曲,甚则手足痉挛。痰从口出,涕泪相随,……小儿患此,谓之时行顿咳。” 病因病机 外感时行疠气,从口鼻而入,侵袭肺卫,肺气失宣,故初起见有发热,咳嗽,喷嚏等表证。 继则郁而化热,痰热互结,阻于气道,肺失清肃,气冲上逆,则咳嗽阵作,甚则连咳数十声,痰随气升,必待痰涎吐出后,气道才得通畅,咳嗽暂时缓解。 咳嗽虽在肺,久必殃及他脏。犯胃则胃失通降,而见呕吐乳食;若引动心、肝之火,乘肺则衄血,咯血,甚则七窍血溢,白睛红赤。若痰浊内阻,痰盛生惊,则可见昏迷、抽搐之变证。后期久咳脾肺受损,气阴两亏,则可见干咳无力,精神萎软,形体消瘦等症状。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初咳期,痉咳期及恢复期。 初咳期:约一周左右。起病似感冒症状,一般均有咳嗽,喷嚏,流涕,或有发热。2~3天后咳嗽日渐增剧,痰稀白,量不多,或痰稠不易咯出。咳声不畅,但尚未出现阵发性痉咳,咳嗽以入夜为甚。 痉咳期:约2~6周。此期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痉咳。常因进食、受寒、气味刺激、情绪激动而诱发,痉咳日渐加重,其状十分痛苦,重症小婴儿可表现为呛咳憋气,口唇青紫,甚则惊厥,昏迷,窒息,心跳停搏,而不见典型痉咳症状。 恢复期:自痉咳缓解至咳嗽消失,约2~3周或更长。此时咳嗽日渐好转,发作次数减少,痉咳程度减轻,最后咳嗽消失。 并发症: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年龄小、营养及健康状况差和咳嗽剧烈的患儿,常见的有肺炎和脑病。 一般护理 从发病开始隔离6周,或从痉咳开始计算隔离4周。 饮食宜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忌食辛辣、油腻、发物,少量多餐,缓慢进食,以免诱发痉咳。痉咳时应停止进食或哺乳。 婴幼儿阵咳时,应抱起轻拍背部,促使排痰,痰液粘稠难以咯出时,可雾化吸入。 汤剂及中成药应饭前喂服,少量频饮,防止呕吐。 避免各种可能诱发痉咳的刺激,如刺激性气味,烟尘,油腥煎炒等异味刺激。 密切观察病儿呼吸、神志及痉咳发作情况。 按儿童计划免疫要求,出生后3~5个月接种“白、百、破”混合制剂3针,每针间隔1个月,1岁半时加强一次。 体弱者接触患儿后,可接种高效价免疫血清或百日咳免疫球蛋白,或用红霉素口服,连用10天。
深圳吃吃
[概述] 1.定义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肃降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 2.发病情况 ⑴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为多。 ⑵ 发病年龄:各年龄的儿童均可发病,而以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尤为多见。 ⑶ 发病特点:小儿肺常不足,元气虚弱,抵抗外邪侵袭的防御功能尚未健全,外感时邪首先犯肺,最易引起咳嗽。根据临床所见,外感咳嗽多而内伤咳嗽少。 ⑷ 预后:本病预后较好。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调护失宜,咳嗽反复迁延不愈,可出现痰多喘满,时轻时重,时犯时止。如旧邪未去,又感新邪,常转为肺炎喘嗽。 3.历史沿革 咳嗽一证,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对咳嗽一证,采取脏腑结合病因的分类方法,并指出了小儿咳嗽的致病因素多为外感寒邪。《小儿药证直诀》将咳嗽分为“肺盛”和“脾虚”二类,认识到脾与痰有密切关系,并总结了“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的治疗原则。明代《幼科金针。咳嗽》指出了小儿咳嗽的转归;而张景岳吸取前人之长,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则将小儿咳嗽分为风寒、肺寒、火热、食积等,这种分类方法,在目前儿科临床仍习用,可与景岳的外感和内伤的分类方法互参。 [病因病机] 病因 外因:感受外邪。 内因:脏腑功能失调。 病机 1.感受外邪,肺失清肃; 2.痰浊内生,贮肺作咳; 3.素体虚弱,肺脾受损。 [诊断] 1.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2.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许干啰音。 线检查,肺纹理增粗。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 病程长短:外感咳嗽,常起病急,病程较短,并伴有表证,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发病多缓,病程较长,往往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亦可虚实互见,然虚证居多。 2. 咳声轻浊:咳声频频,重浊有力,多属风寒咳嗽;咳声高亢气粗,或咳声嘶哑,多属风热咳嗽;干咳阵阵,气涌作呛,多属燥火伤肺;干咳或咳声短促而哑,午后黄昏为剧,多属肺阴耗伤;咳声高亢有力者为实;咳声低微,气短无力者为虚。 3. 痰涎色量:痰涎稀薄,色白量少或中等易咯出者为寒;痰涎稠厚,色黄量少或中等,咯出不爽或有腥臭味者属热;痰少或成粘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夹以血丝,多属燥;痰涎清稀如水,起泡沫,量多,易咯出,多属痰饮。 治疗原则 以宣通肺气,化痰止咳为主。
保护自己 远离甲型H1N1流感——专访县人民医院感染科科长吕明波记者 杨君近日,甲型H1N1流感成为了市民关注的热点,人们纷纷议论此事,讨论研究流感病毒。如何预
你是需要平常的病例书写吗?入院记录姓名:李俊, 住址:住上海市**路1220号
儿科护理论文选题参考如下: 1、浅谈儿科护理 2、浅谈儿科护理的临床带教 3、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几点体会 4、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儿科护理临床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咳吐痰涎的,即称“咳嗽”。本证相当于西医学所称气管炎、支气管炎。 诊疗思维病因病机分析 小儿
儿童慢性咳嗽作为儿科临床常见病,长期以来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今,中医药以其显著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小儿慢性咳嗽病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