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1

爱吃爱喝薅羊毛
首页 > 医学论文 > 胃痛中医辩病辨证分析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国王的咖啡

已采纳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部发生疼痛的病证。古代文献中常称“心痛”“心腹痛”“心口痛”“心下痛”等多指胃脘痛而言。正如《医学正传》指出“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古人早已有明确认识,称之为“真心痛”。另外对于邻近脏腑发生病患以及某些下腹部或心肺疾患所反射引起的疼痛,经仔细诊查,均可发现与胃脘痛有明显不合,临症时应注意详细鉴别。 现代医学中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粘膜脱垂等疾患均可参照本章内容辩证施治。 病因病机 胃脘痛发生的原因,有病邪犯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等几个方面。 1)病邪犯胃: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使胃寒而痛。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痛发;又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内生湿热,或食滞不化,可以发生热痛或食痛。 2)肝胃不和:忧郁恼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而致胃脘疼痛。肝气郁结,进而可以化火。火邪又可伤阴,均可使疼痛加重,或病程缠绵。 3)脾胃虚寒:素体虚弱,劳倦过度,饥饱失常,久病不愈,均可损伤脾胃阳气,使中气虚寒而痛。 胃脘痛的病因,虽有上述的不同,但其发病均有一共同途径,即所谓“不通则痛”。病邪阻滞,肝气郁结,均使气机不利,气滞而作痛;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或胃阴不足,脉络失于濡润,致使脉络拘急而作痛。气滞日久不愈,可致血脉凝涩,瘀血内结,则疼痛更为顽固难愈。 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辩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 2)食滞胃脘: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辩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舌苔厚腻为食积停留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 3)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 4)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辩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暧,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5)瘀血凝滞: 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辩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更深,。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 治法:化瘀通络 以上胃脘疼痛诸证,病邪阻滞者多为急性疼痛;肝气郁滞、脾胃虚弱者多为慢性疼痛。病邪阻滞、气滞火郁或脾胃虚寒,均可形成瘀血内停。因此,上述诸证,往往不是单纯不变的,牙实并见、寒热错杂的并不少见,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108 评论

乖乖小猫侠

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 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辩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 2)食滞胃脘: 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辩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舌苔厚腻为食积停留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 3)肝气犯胃: 主证:胃脘胀满,功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嗳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考试大网站整理 4)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嗳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辩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暧,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 5)瘀血凝滞: 主证:胃脘疼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辩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更深,。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征。 治法:化瘀通络 以上胃脘疼痛诸证,病邪阻滞者多为急性疼痛;肝气郁滞、脾胃虚弱者多为慢性疼痛。病邪阻滞、气滞火郁或脾胃虚寒,均可形成瘀血内停。因此,上述诸证,往往不是单纯不变的,牙实并见、寒热错杂的并不少见,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184 评论

相关问答

  • 胃肠病的辩证分析论文

    治疗需去除病因,卧床休息,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和药物.酌情短期禁食,给予易消化的清淡的少渣的流质饮食.对症止痛、抗菌、解痉、止吐、补液等.由于呕吐腹泻失水过

    佼佼猪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水肿中医辨病辩证分析论文

    鼓胀水肿病是指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严重的水肿病人也可出现胸水和腹水;鼓胀以腹水为主,但也可出现四肢,甚则全身浮肿,因此本病需与鼓

    mayhanlime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面瘫辨病辩证分析论文

    临床上面瘫风寒型、风热型,和气血不足型,这三种类型的面部表现几乎相同。风寒性的面瘫有流清鼻涕等外感风寒的表现,其舌脉特征为舌淡、苔薄白、脉浮;风热型的面瘫有流脓

    旭子如风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消渴辨病辩证分析论文

    中医超级宝典05中医内科学29消渴(糖尿病)病因、病位、病理性质、病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

    莮Renissodifficult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新冠中医辨病辨证分析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

    伊斯忐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