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非遗保护协会名誉会长夏晓惠、会长吴维、《家风家训》主编李老师一行,及市文旅局副局长张良、文化馆馆长陈志伟一行在平乐李家大院听取了陈氏清明会副会发长陈先登、秘书长陈泽恩的汇报。卧龙陈氏家族为邛崃市重点推荐。 陈氏家族的历史沿革 清道光己酉年(1849年)《陈氏族谱》载,蒲江陈氏脉分二支,一支临溪漕陈氏,始祖奇凤公(字和鸣)由湖北麻城县宦籍迁蜀,后始祖妣赵氏携子芳毓迁蒲江卜居复兴临溪河畔;一支县漕陈氏,始祖荫阳公(字纯一)为明嘉靖进士,任嘉定(今乐山)州牧,其子于廷公率家迁蒲江卜居西南乡。今陈氏族人已经传至十八代,人口数量二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蒲江、邛崃、名山、雅安、康定等地。 临溪漕、县漕陈氏本为一家,两支后人遂于乾隆三十九年共建宗祠、道光己酉年共修族谱。 原陈氏宗祠筑建于卧龙街上,建制恢宏,为一进三厅式中式建筑,分起敬厅、惇敍厅、先祖堂三个大厅,祠堂落成,邛州知州杨潮观赠匾“元龙胜概”祝贺,此匾现存邛崃尚崇伟先生处。陈氏族人后在陈氏宗祠开设私塾,后改为和鸣小学,是蒲冮、邛崃最早的私塾和新式小学。解放后卧龙中心小学一直将陈氏宗祠用作校址,七十年代扩建中学,陈氏宗祠建筑被拆毁,许多珍贵文物如牌匾、钟鼓等散失。族人收集了一些磉磴和木作构件,现存宗祠。 1999年,陈氏族人集资将陈氏宗祠迁建现址,并将原宗祠的磉磴和木作构件用于祠堂,以示不忘木本水源之意。 。 经过族人不断培修添建,陈氏宗祠现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内有一座大殿、一通厢房、一通生活用房,供陈氏族人祭祀祖先、展陈家史文物、开展家风家训教育和社区文娱活动。 陈氏宗祠的人文价值 临溪漕、县漕陈氏家族是过去川西坝子一个典型的望族耕读世家,族人主要分布在今蒲江复兴乡、蒲江县西南乡、最后以邛崃卧龙镇为中心,发展至今,已经有十八代,人口2万多人。陈氏家族极为重视道德文化传承,陈氏清明祭祖会1995年恢复后,连续举办了25届,没有一年停办,1996年族人集资培修了蒲江鸳鸯厂陈大坟园,1999年迁建了陈氏宗祠,2004年重修了《陈氏族谱》,2014年出版了家族文史资料《元龙胜概》,这些大量的实物、文字图片和传统继承,为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家风家训教育提供了启示。 (一)《陈氏族谱》是研究谱牒学和四川移民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成书于道光己酉年的《陈氏族》一套四卷本,精美木雕版,原件仅存二套,一套存于四川大学图书馆、一套存于陈氏宗祠。家谱中详细记载明末清初陈氏始祖入川史实,家谱完整,体例齐全。 (二)陈氏家族的人才是蒲江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蒲江县志》载入了许多陈氏家族的取得功名及美德善行者,清代陈氏家族出了文进士陈怀仁、武进士陈定邦为代表的一批文官武将。民国五年蒲江《乡土地理读本》载:“茂林修竹间,枫树干霄,沙明水净,香稻连阡,陈家坝也,前清八股时代,积学名儒,都毓其间。有领袖蟾宫者,陈兆飏;有会课京师,作第一人者,陈家镇”。近代有反帝英雄陈肇清、抗日族长陈肇鉴、西昌法庭清官陈思华、热心地方公益乡绅陈少甫;当今有陈懋林(西丁)及其子陈丹、陈彤在艺术设计上的成就为世人嘱目。 (三)陈氏家训是家风家训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陈氏家族对家训教育极为重视,过去家训中首先对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进行全面解读,之后制定了“重王章、力耕作、勤诵读、尚节俭、专本业、戒酗酒、戒淫乱”的具体家规,并对每条家规作了详尽阐述和规范。2017年陈氏家族根据时代发展,又制定了新的《陈氏家训歌》陈氏家训歌:“饮水思源承祖德,孝悌忠信贵以诚。知行合一循天理,慎独戒妄莫强争。有容乃大乾坤朗,拓展创新愿景明。不懈追寻中国梦,勇猛奋进振家声。”近几年,陈氏宗祠孝敬祖先、培养奖励学子、开展家风家训教育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奖励了好家长、好儿女、好儿媳二十八人;奖励和宣传当代陈氏英才7人;二十届清明会上成立了“陈氏和鸣成才奖学基金”陈泽恩首捐一万元作启动资金,截止2018年底“陈氏和鸣成才奖学基金”共计资助和鼓励陈氏学子 18 人共计发放助学基金19000元;在二十三届清明会上,追授了已故的为地方公益和家族公益作出重要贡献的8个人“陈氏先贤”称号,并授予了陈先炳、蒲安庆夫妇“文化建设重大贡献奖”。 陈氏家训是家风家训教育的亊迹被《四川日报》、《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及新各大网络平台、蒲江、邛崃本地新闻媒体广为报道,《陈氏家训》被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编入《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 ·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陈氏家族事迹被成都市纪委主办的“孝道更文化博物馆”展陈,陈氏宗祠组委会秘书长陈炜(族名陈泽恩)获得成都市百名乡贤称号,陈氏家族在新时代为弘扬正能量、传承优秀家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陈氏家族祭祖活动是研究和传承民间礼仪习俗的样本。陈氏家族的祠堂布置、祭祖仪式,在遵循传统礼仪基础根据时代变迁作了改进,祠堂祭祖、扫墓习俗得以完好保存。同时族人自创文化节目在祭祖活动中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今年丝路雅集、清明诗会在陈氏宗祠举行,邛崃市20余名诗人和朗诵家通过诗歌,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来自各地陈氏族人和来宾600多人观看了诗歌朗诵,丰富了清明会的内涵,用诗歌追思故人这一文明、环保的形式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今日邛崃》报整版选登了清明诗会诗歌,邛崃电视台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陈氏宗祠后五年计划 2019年3月23日组委会会议一致商议决定制定《陈氏宗祠五年计划》,计划从设施改造、文化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一、设施改造。龙门改造升级,达到恢弘大气、庄严肃穆,选材坚固耐久做工精细地道。围墙增设文化景墙,景墙采用镶嵌石刻浮雕等工艺,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达到教育、激励目的。在大殿后院修建文化碑林,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达到教育、激励目的。记录陈氏宗祠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二、文化建设。编辑和出版家族内刊《陈氏家族的人和事》,初稿已由先炳夫妇撰写完成,再汇集加入其他人撰写的文章,近期完成编辑,印刷发行。完成文物的陈列和布展工作,制作展柜进行展出并安排专人造册登记管理。和邛崃、蒲江、名山诗歌界联手,把《丝路雅集·清明诗会》办成品牌节目。继续办好文艺节目和才艺展示,让更多的人参与互动。三、人才培养。继续将“陈氏和鸣成才奖学基金”管理使用好,争取惠及更多家族学子。未来琮将争取培养和吸收更多对家族历史了解,热心公益事业的年轻人加入到组委会,为组织工作注入新鲜活力,后继有人。
陈氏将军饲,位于陈集乡,距县城25公里。 陈氏将军饲,为唐代平扶”啸乱”,安定东壳边陲,创建漳州,”开漳圣王”陈元光祖祠。将军祠由陈元光孙陈钸建于唐天宝年间,后经历代修缮,现存为清代建筑。
陈氏宗祠,给人印象最深的特色有三:其一牌匾联对多,这里的匾联多达一百余幅,且多为名人题咏及御赐之作。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程序等人题辞,给祠堂添色不少。其二为青漆白壁,显示出为士大夫府第,名门望族。其三,大殿中高挂灯笼的灯杆放置于“紫微銮驾”主梁下之外侧,这与其他屋宇架构有所不同,寓意着宗族子孙只有向外发展方更有前途,显露出建祠祖先的远见卓识。有清陈若霖修、道光元年刻本《螺江陈氏家谱》,及民国21年(1933)续修排印本《螺江陈氏家谱》等谱牒。
旅游文化相关的论文算是简单的,如果是专业的论文还是需要专业的合作伙伴,可以搜一下“春泥期刊库”,会给你更多的帮助
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正文部分: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苏州和天堂联络起来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苏州那数目庞大的封建古典园林的存在。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那里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园林艺术之悠久,数量之庞大,造园艺术之高超都在全国首屈一指,据考证已有1500多年的治园历史,至今保持完好的有69处之多。现在,苏州园林的含义已不仅仅是位于苏州的园林,更是作为江南私家花园的总代称。 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些园林大致分为三类,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这些园林多为一些文人雅士,官宦富商所建,精致优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大规模,多角度的集中展现。苏州的著名园林有:拙政园,留园,退思园,耦园,网师园,怡园,艺园以及环秀山庄。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是人类文化艺术水平的良好传承,它包含了人文艺术,建筑艺术,诗词画作,以及中国古典哲学思维。从平面来看,苏州园林就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从立体来看,虽非迷幻莫测的空中楼阁,却倒也有一番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在旅游者眼里,苏州园林是最好的自然博物馆。 在此,依据苏州园林的造园特点和根据我所了解的资料,重点介绍苏州园林艺术中的两朵奇葩——拙政园和留园。 拙政园和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园林。起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所,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的退隐居所,他修补残缺,植树种草,取“拙者之为政”之意命名该园。曾也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全园分为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样式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已辟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平快明朗,以平岗远山和松林、草坪、竹屋和池水为主。主要景点有:雪堂、兰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等。中部乃拙政园精华所在,以水为主,池水面积占据约三分之一,水碧树茂,景色自然,形体不一,主次分明,并非西方园林建筑中处处所体现的棱角分明,于“无形”中体现著东方艺术的哲学性,体现著“有形”。 中部的主要景观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红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型,其特点为台馆对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装饰华美而又不失情趣,主要景点有:鸳鸯馆、倒影楼、谁与同坐楼、水廊等。 留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园中可分为四个风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主,风景明净静幽;东部则厅堂明朗轩敞,重楼叠嶂,给游人带来一种大气舒畅之感觉;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自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采,让人返朴归真。全园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在建筑物布局处理方面当居苏州园林之首。 留园占地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与园林为一身,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艺术手段,来吸收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科举制度下最后一位状元俞樾在其著作《留园记》中称留园为“吴下名园之冠”。全园曲廊贯穿,依势曲折,长达六七百米,廊壁上有历代书法名家的书法石刻300余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董刻二王贴,为明嘉靖年间松陵人董汉策所刻,历时达25年之久,至万历十三年才刻成。留园有三绝,分别为:冠云峰、楠木殿、鱼化石。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旦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节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即可获得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资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释、道、儒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 文学,对古典园林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栖息于游赏之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储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审美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对研究我国古代江南人民生活习俗和礼仪方式,都是重要的一手资料。 苏州园林在美化居住环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等方面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苏州园林造园特点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苏州园林模拟自然景色, 利用水面、奇石和花木,吸收了文学、国画、书法、雕刻、工艺美术等技巧手法,通过理水、叠山、绿化、建筑、陈设、装饰等形成建筑为中心的综合艺术,创造诗情画意的城市咫尺山林意境,具有独特风格,集中表现出我国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其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在当今世界上为任何地区所少见,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由于园林空间多样而又富于变化,为定观组景、动观组景以及对景、框景、透景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均居于三大地方风格之首席。 1、置石特点 苏州盛产石料,苏州园林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石的用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假山几乎全部叠石而成。能够模拟山之脉络气势,或模拟山之一角创为平岗小埠。 以狮子林为例,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林为诸峰之首。 2、植物配置 江南气候温和溼润,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花木的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的有机结合,讲究与山石、水面、房屋的协调统一。 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都以自然式为主,又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同一种类植物的群植,如沧浪亭山边的箬竹满坡,苍翠欲滴。留园西部的漫山枫林,入秋时有万山红遍的奇景。怡园中锄月轩前的牡丹,可赏“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色彩纷呈。 第二类是计划总不同的植物丛植,与山石配合,以白色景墙为底,就像在宣纸上绘画一般,有诗情画意、寓情于景之感。 3、建筑营造 建筑的形式极其多样丰富.江南园林建筑的个体形象玲珑轻盈,具有一种柔媚的气质。室内外空间通透,露明木构件一般髹饰为赭黑色灰砖青瓦,白粉墙垣配以水石花木组成的园林景观, 能显示出恬淡雅致有若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木装修、家俱、各种砖雕、木雕、漏窗、洞门、匾联、花街铺地, 均表现及精致的工艺水平。 亭、台、楼、阁、厅、堂、轩、廊的人文景观为苏州园林建筑的特色。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曲廊环绕,另有匾额、碑文题词。 4、理水特点 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 苏州园林的意义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资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储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产生于苏州园林的鼎盛时期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水平。它们建筑型别齐全,储存完整。这四座园林占地面积不广,但巧妙地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它们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俱、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苏州园林在美化居住环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等方面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汤羽扬,女,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专家咨询组成员。 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硕士学位,曾担任湖南大学建筑系教师,1992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带头人, “国家特色专业”建筑学专业建设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规划、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设计、乡土建筑研究、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 曾出版有《三峡文物珍存》、《行走于历史与未来之间》等著作及学术论文几十篇。 主要科研成果有:三峡工程淹没区地面文物保护实施阶段规划及保护工程(如大昌古城整体搬迁、屈原祠异地复建等)、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市发改委的“十一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北京旧城胡同系统分类与保护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西沱古镇保护规划、湖南上甘棠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等几十项规划设计。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支撑计划“城市旧区土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城中村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地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新疆丝绸之路(和田地区)古遗址保护规划等。 2、陈静勇,男,1963年出生,教授,现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兼教学副院长职务,并担任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设计艺术学”学科负责人等职务;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理事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ICAD中国总部)景观设计师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艺术学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触摸设计》杂志编委、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等。 目前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中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研究方向和“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化设计”等研究方向,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多部,论文30余篇;主要主持了如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子项目、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和多项学校教育科研项目。 199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2004年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称号;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2005年负责的《全产品化实验住宅建筑与室内设计》项目,分别获得首届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联盟(IFI)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大赛三等奖;2006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奖”;2007年获得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在研项目有“居室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建筑室内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建筑学院2004版各专业(本科)课群系统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2005年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逆向工程中的数据采集与实验技术研究”、建筑环境色彩管理研究等。 3、刘临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建筑师》杂志编委,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意大利“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ICOROM)”通讯会员。曾获原冶金工业部教学改革一等奖、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进修于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 专业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遗产保护、建筑与城市文化。 出版的著作和译作主要有:《意大利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选》、《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元代前陵墓卷》、《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和住宅》、《陕西古建筑》。发表的论文有《从文化整体性上考察与研究我国传统民居》、《历史城市保护与传统文化复原的模式》、《中国古建筑与诗词的对称性》、《对中国古代城市“中经线”的文化解读》等40余篇。完成的科研成果有:陕西华山风景区规划、黄河壶口风景区规划、陕西楼观台风景区规划、西安古城南门顺城巷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设计,内蒙古包头市五当召风景区旅游规划、内蒙古固阳县秦长城遗址保护规划、陕西潼关古城保护规划、陕西神木麟州古城保护规划。 2006年,在丹麦文化部和丹麦建筑师协会的资助下,作为指导教师率队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一道,与丹麦四家建筑事务所合作,参加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并获得金狮奖。 4、张忠国,男,建筑与城规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级城市规划师,日本国东京大学城市规划学硕士,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小城镇规划与设计、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作为课题负责人共完成国外科研项目包括《日本狭山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日本宫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等10余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内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六部委科研项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建设部级科研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北京市浅山区生态村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青岛市重点项目《青岛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近20余项。获得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起草《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多项地方法律法规等文件。主讲《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评析》等大学和研究生课程,主持《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在《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城市问题》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专著《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被批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专著《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策略》于2008年4月由兵器工业出版社已经出版。2005年获得山东省规划设计二等奖,2006年指导研究生获得全国民族建筑景观设计竞赛铜奖、2007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5、欧阳文,女,1969年出生,副教授,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 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的改造与更新,居住区环境与居住建筑设计等。 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的理论框架与时间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三等奖),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居住区管理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一等奖),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项目《成都市成华区实施农村新居工程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北京规划委员会项目《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调查》等。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岔道城城池修复与村域保护规划》、《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北戴河培训中心总体规划》以及《北京菩萨山生态旅游建设示范项目总体规划》等。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的专题项目《生态村规划设计研究》(北京市2005年重大科技专项),《中央国家机关地标准住宅的改造研究》,《山东泗水县圣水山庄规划与设计》,《怀仁县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等。 主要参与撰写的论著包括:《北京古山村——川底下》和《跨世纪的住宅设计》。主要译著包括:《藏酷空间——LOFT》、《国外家居设计精选——小空间》和《简捷室内设计手册》、《室内设计标准图集》等。 曾先后赴澳大利亚、德国、丹麦及美国等参加专业培训、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6、格伦,女,蒙古族,教授,196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 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硕士学位;2000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01年回国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转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成立格伦医疗建筑研究工作室。 现社会兼职国际建筑师协会医疗卫生分会会员(UIA-PHG);卫生部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建筑协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疗建筑专家组成员。 2006年初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题目:医院建筑前期策划及设计过程的系统化控制措施研究。结合课题完成医院建筑子系统研究论文共7本。此项研究填补了国家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到目前为止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建筑核心杂志发表三篇,主要参编论著六本。曾接受以下杂志的专访:“世界医学杂志”,“房地产导刊”,“中国医院院长”。在北京、上海及深圳等地的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学术活动中作了重点学术讲座。目前在积极筹备专著“现代医院建筑策划”。 计划继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资助项目,题目:综合医院建成使用后评估系统方法研究。这项研究将会开辟医疗研究的新领域。目前工作室共培养了研究生十余名,毕业后绝大多数承担了医疗建筑设计的重要角色。 工作室从事医疗建筑设计项目到目前为止有30余项,其中包括: 黑龙江大庆第七人民医院800床,全国竞标中选方案;山东胶州人民医院800床,竞标中选方案;江苏泰州普济医院600床,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已投入使用),解放军251医院 500床,竞标中选方案。 医疗建筑前期策划咨询在我国属较新的领域,工作室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内容,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并得到了甲方极高的评价。此项工作是保证医院建筑最终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步骤和内容。目前已完成的前期策划咨询项目有:北京协和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广州南方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浙江台州医院前期策划;黑龙江省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设计;甘肃妇幼保健院前期策划及总体方案设计等。 目前,已与国内及国际等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中国电子工业设计研究院;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MARU;荷兰 EMG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德国 HWP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SOTEA。2007年推荐一研究生到英国MARU进一步深造和学习。 7、赵可昕,女,高级工程师、注册建筑师,硕士研究生学位。 1987年至1996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1997年至今主要从事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2003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主要关注交通建筑与城市设计。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系统化规划设计研究”;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研课题“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负责城市与建筑设计相关部分。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及公共建筑设计。 8、郭晋生,女,1960年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2月-1998年8月在机械部设计研究总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98年8月—2003年8月在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工作,2003年-至今,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从事建筑教学工作。 共参与了近百项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主要科研成果有: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北京中粮广场、国家经贸委虎峪园林山庄、中国驻乌兹别克、吉尔吉斯、瑞典、刚国(金)等使馆经商参处建筑方案设计,在项目中担任过建筑专业设计人,建筑专业设计负责人和项目总设计师。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对建筑设计及理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城市既有住宅更新与改造。 在研项目为低标准住宅更新与改造设计和中国驻外建筑设计研究。 9、陆翔,男,1958年出生,副教授,硕士学位,建筑史论部部长,研究方向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大型公共建筑。 现科研项目有北京原比利时使馆保护、中国音乐学院排演厅方案设计、北京市护国寺旅游规划、河南温县世界水景风情园等。获奖方面:《北京四合院》(合作)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北京什刹海地区护国寺街旅游成果调研报告》获西城区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关于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获政协西城区委优秀提案奖。 10、林川,女,1959年出生,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研究方向为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生态建筑技术。教学课程主要有:建筑设计及原理、生态建筑与城市。 曾负责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2004年出版《小城镇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现担任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负责人。多年从事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特别关注地域、气候对建筑及文化的影响以及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生态美学。11、张大玉,1966年出生,山东嘉祥县人,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兼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以及村镇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近几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专题《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私家园林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保护对策研究》等。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2006年获 “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奖,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与《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旧住宅区宜居更新技术研究》等。 12、孙明,男,1960年出生,教授。 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景观建筑学。 主要科研方向:教育建筑;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兴校区规划设计研究。发表论文有:《普通高等学校校园静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指标分析》。现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现任学校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总建筑师。 13、高丕基,男,1953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中国建筑师学会室内建筑师学会会员,中国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与工程设计项目评审专家。 198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1993年日本东京武藏工业大学建筑学科访问学者。2001年清华大学“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六角鬼丈研究室”研究员。担任多门教学工作,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等相关课程教学,并获得院级、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科研重点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住宅装修部件化系统设计研究,并获得科研与设计奖项。 发表文章及作品二十余篇,出版著作6部,并获得优秀论文奖项。目前在研课题有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建筑装修标准化部件化产品应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在研项目有北京市西城区传统四合院建筑环境设计、北京大学医学院电教楼装修工程。 14、姜中光,男,1937年出生,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任院城市研究所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建筑师学会理事。 先后从事工作有: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国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湖北省“三线”建设新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工作。建设部六局、国家建委一局从事居住区与公共建筑设计工作。中国建筑总公司海外部国外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工作,开发区、旅游区、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工作。现在北京建工学院城市研究所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 目前科研项目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吴城遗址保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交民巷原比利时使馆办公楼保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安徽凌家滩遗址展示设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马坝人(石峡)遗址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石家河遗址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宛平城)保护与展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龙兴讲寺保护》等。 15、张路峰,男,1964年出生,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2001),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Berlin)访问学者(2003~2004),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7~),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命题专家,全国建筑工程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委,《城市空间设计》编委,德国柏林建筑奖协会(VAB)会员(2007~)。 自1995年开始指导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公共建筑设计。承担课程:建筑设计与研究、建筑设计方法论、建筑评析。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并多次组织联合教学。近年来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师》、《北京城市建设》、《国外城市规划》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成果:北京旧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整合机制研究、唐山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京西斋堂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安居模式研究等。目前正承担唐山博物馆改扩建、唐山城市水系与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唐山震后小区及住宅改造等研究项目。16、房志勇,男,1957年出生,副教授。 同时招收“建筑设计及原理”、“建筑技术”方向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装修技术、村镇规划、住宅设计。教学课程主要有: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防灾技术、材料与工艺学。 科研项目有:“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绿色钢结构住宅示范建设项目研究”、 “预制组合式房屋规范化研究”等。现为“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主要参加人。现承担的科研项目有:“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家庭装修中的拆改现象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等。 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关注建筑节能、生态建筑、村镇规划、建筑改造、建筑装修等研究领域。 17、樊振和,男,副教授(聘任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级监理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建筑构造及结构选型)和绿色建筑。目前承担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从事高等建筑教育26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多年的建筑设计工程经验,有国外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经历(中国政府援外体育场工程项目副总监、结构总监)。 目前在研项目有: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北京城区既有多层住宅更新改造技术策略研究、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研究等。获奖方面有: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 18、胡雪松,1963年出生,云南思茅人。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学术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场所认同——文化建筑学、乡土建筑与乡村建设。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教学、研究和设计工作,主持、参与完成了十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和大量的建筑设计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近期主持、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聚落营造学研究”、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建筑(设施)发展研究”、北京市人事局科研基金“乡村旅游与村落建设”。代表论文包括:“建筑美学思考”(《世界建筑》,2005,12)、“村落空间资源化” (《建筑学报》2006,5)、“直白场所”(《世界建筑》,2006,6)。 19、业祖润,女,1938年出生,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民居文化研究、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风景区规划与风景建筑设计研究。 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础资助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结构研究》、国家十五计划攻关课题《住宅及其环境》、《前门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北京川底下古村保护与利用研究》、《焦庄户古村保护与地道站纪念馆设计》等。 在研项目:《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前门地区保护与更新设计》、《鲜鱼口街区设计》、《前门大街城市设计》、《北京民居研究》、《河南省社旗历史名镇商业街区设计》、《河北省临城县歧山湖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湖滨产业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博物馆设计》。 发表论文:《保护、更新、延续——北京前门地区保护更新规划探析》、《传统空间聚落结构研究》、《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建筑创作启示》等。 20、邹越,男,1967年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数字化设计研究。 主要教学课程有建筑物理(本科)、计算机辅助设计(本科)、建筑新技术(研究生)等,曾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前在研方面项目有北京市教委“室内环境污染分析与治理研究”、“建筑数字化设计基础平台研究”等。参与“北京建筑外饰面材料综合热工性能优化设计研究”、“被动采暖与主动通风相结合的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曾有“建筑结构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平屋面》项目获湖南省优秀设计三等奖
请查看他的网站
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00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3 联系人:顾老师81668686080502材料学 8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2数学二④ 810物理化学 复试科目:任选一门:(1)金属材料学(2)高分子化学(3)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研究方向 01金属材料及金属基复合材料 毛 磊 教 授孙世清 教 授刘宗茂 教 授马 静 副教授 02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精细化工 赵雄燕 教 授肖继君 教 授李绍英 教 授段玉丰 教 授赵晨阳 副教授 03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 郭俐聪 研究员 080503材料加工工程 9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2数学二④ 816金属学及热处理 复试科目:任选一门:(1)铸造工艺学(2)塑性成形原理(3)电弧焊基础研究方向 01精确成形及凝固过程控制 李 强 教 授李增民 教 授谭建波 教 授刘瑞玲 教 授李立新 副教授范金辉 副教授刘 丛 教 授 02精密塑性成形及数值模拟 李 军 教 授张双杰 教 授韩鹏彪 副教授 03先进连接技术及过程自动控制 王 军 副教授阎俊霞 教 授汪殿龙 430105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 6 ① 101政 治② 204英语二③ 302数学二④ 816金属学及热处理 复试科目:任选一门:(1)金属材料学(2)高分子化学(3)无机材料科学基础(4)铸造工艺学(5)塑性成形原理(6)电弧焊基础(7)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向 01金属材料及金属基复合材料 02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精细化工 03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 04精确成形及凝固过程控制 05精密塑性成形及数值模拟 06先进连接技术及过程自动控制 07热加工成形机理、过程仿真及工艺参数优化 002电气信息学院 30 联系人:周老师81668755080801电机与电器 9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1数学一④ 801电力电子学 复试科目 :任选两门:电机学、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工程电磁场基础 研究方向 01电机电器的智能控制 郭立炜 教 授李 斌 教 授李 争 讲 师 02大型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与故障诊断 孙晓云 教 授邓慧琼 讲 师 03电气智能传动 刘庆瑞 副教授沈达坤 教 授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7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1数学一④ 802自动控制原理 复试科目 :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研究方向 01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与控制 吴学礼 教 授刘朝英 教 授 02计算机控制与检测技术 赵 江 教 授刘建业 副教授 03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贾辉然 教 授张苏英 教 授 04运动控制及应用研究 郝立军 教 授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8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1数学一④ 802自动控制原理 复试科目:任选一组:(1)计算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系统;(2)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系统研究方向 01工业检测与自动化装置 赵 江 教 授李永伟 教 授 02复杂工业过程智能控制系统 吴学礼 教 授刘朝英 教 授 03计算机集成控制技术与装置 贾辉然 教 授孟 华 教 授李树昌 教 授 04复杂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 仇计清 教 授郭彦平 教 授 0831生物医学工程 6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1数学一④ 803数字信号处理 复试科目: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医学仪器研究方向 01超声工程与成像技术 霍彦明 副教授 02生物医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 胡士强 教 授梁国壮 副教授 03生物医学检测与机电控制技术 刘东辉 教 授 04生物电磁技术 梁国壮 副教授 003纺织服装学院 23 联系人:王老师81668818082101纺织工程 6 ①101政 治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4纺织材料学 复试科目:纺纱工艺原理织造工艺原理研究方向 01纺织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 李瑞洲 教 授秦志刚 教 授孙玉钗 教 授敖利民 教 授 02纺织品性能测试技术 孙玉钗 教 授敖利民 教 授姚桂芬 副教授 03产业用纺织品研究与开发 高翼强 副教授 04纺织结构复合材料 秦志刚 教 授 082103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6 ③ 101政 治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5染料化学 复试科目:染整工艺原理(上)染整工艺原理(下)研究方向 01纺织化学助剂研究与开发 杜建功 教 授赵雅琴 教 授崔淑玲 教 授张占柱 教 授刘金树 高 工 02染整新工艺新技术 张海燕 教 授 03纺织品的性能研究及其化学整理 张永久 教 授朱俊萍 教 授 04纺织纤维生物技术及生态纺织品研究 朱俊萍 教 授魏玉娟 教 授姚继明 副教授 05 新型纺织化学材料研究与开发 张占柱 教 授 082104服装设计与工程 6 ①101政 治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6服装材料学 复试科目:服装工艺学研究方向 01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 刘雅玲 副教授马 芳 副教授 02服装材料与服用性能研究 崔少英 教 授冯爱芬 教 授孙玉钗 教 授 430121纺织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 5 ①101政 治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04纺织材料学或805染料化学 复试科目:前两个研究方向选①纺纱工艺与设备、织造(机织)工艺与设备、针织工艺与设备、服装结构基础,四门任选其一;②纱线设计、机织物设计、针织物设计、服装结构基础上机操作,四门任选其一第三个研究方向选染整工艺原理(下)(含染色实验内容)研究方向 01纺织工程 02服装 03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004高等教育研究所 6 联系人:刘老师81668299040106 高等教育学 6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复试科目:专业论文一篇(2000字以上)研究方向 01高等教育原理 刘赞英 研究员王岚 副研究员 02高等教育管理 靳占忠 教 授赵宗更 研究员侯建国 教 授 03高校德育 胡金秀 教 授宋景华 教 授薛晓萍 教 授 005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51 联系人:孙老师88632178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 30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2数学二④ 807化工原理或810物理化学 复试科目:化学工程综合(含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方向 01传质与分离工程 郑学明 教 授于奕峰 教 授赵 平 教 授李国庭 教 授尚会建 副教授刘宝树 副教授 02催化反应过程与工艺 赵地顺 教 授胡永琪 教 授郑学明 教 授王奎涛 教 授陈焕章 教 授冯树波 教 授任培兵 正高工赵瑞红 副教授张向京 副教授刘玉敏 副教授 03绿色化学工艺 赵地顺 教 授胡永琪 教 授郝彦忠 教 授翟建华 教 授杨文玲 教 授赵风清 高 工 04精细化学品合成 刘守信 教 授刘方方 教 授张炳烛 教 授张 越 教 授李小云 教 授冯树波 教 授冯 薇 教 授唐二军 教 授陈焕章 教 授 05生物化工过程 刘守信 教 授翟建华 教 授赵 平 教 授萧泛舟 高 工 06无机粉体技术 刘润静 教 授胡永琪 教 授刘宝树 副教授赵瑞红 副教授 07功能高分子材料 王德松 教 授张炳烛 教 授郝彦忠 教 授刘方方 教 授唐二军 教 授 100701药物化学 15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701专业综合[含有机化学(60%)、分析化学(40%)] 复试科目:药物化学研究方向 01新药设计与合成 刘守信 教 授姚 军 教 授付德才 教 授戎欣玉 教 授李爱军 教 授高子彬 副教授 02药物及中间体合成 张 越 教 授于奕峰 教 授尚振华 副教授孙凤霞 副教授刘 磊 副教授 03天然药物化学 姚 军 教 授李建晨 副教授 04药物质量控制 哈 婧 教 授刘玉真 正高工李志伟 副教授 05药物与制剂新技术 戎欣玉 教 授尚 青 教 授高春平 高 工高子彬 副教授姚振林 高 工 430117化学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 6 ① 101政 治② 204英语二③ 302数学二④ 807化工原理或810物理化学 复试科目:化学工程综合(含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方向 01传质与分离工程 02催化反应工程 03绿色化学过程 006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3 联系人:李老师88632211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 27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2数学二④ 808环境工程学或827环境监测 复试科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研究方向 01水处理理论及技术 杨景亮 教 授任洪强 教 授李再兴 副教授郭建博 副教授耿艳楼 高 工任立人 高 工冯素敏 副教授罗湘南 副教授 02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任爱玲 教 授郭 斌 教授苗凤智 高 工赵文霞 副教授 03固体废物处置及资源化 郭 斌 教 授周保华 副教授 04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 魏福祥 教 授侯永江 副教授韩 菊 教 授刘宝友 副教授 05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 崔建升 教 授魏福祥 教 授王晓辉 教 授 06污染物环境行为及效应 高太忠 教 授郭玉凤 教 授李 彤 教 授沈洪艳 副教授 07生态规划与评价 王路光 高 工贾建和 高 工刘英彩 高 工 430130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 6 ① 101政 治② 204英语二③ 302数学二④ 808环境工程学或827环境监测 复试科目: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研究方向 01水处理理论及技术 02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03固体废物处置及资源化 04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 05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 007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29 联系人:杨老师81668637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6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1数学一④ 809材料力学一 复试科目:机械设计一研究方向 01 车间柔性自动化系统 岳彦芳 教 授宋海生 教 授 02 机械 CAD/CAM 刘恩福 教 授崔洪斌 教 授宋海生 教 授杨松林 教 授方忆湘 教 授杨铁男 教 授岳彦芳 教 授 03 机械制造中的强度与振动 梁建术 教 授郑惠萍 教 授 04 机械故障检测与诊断 郑惠萍 教 授张戌社 副教授傅其凤 教 授黄风山 教 授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6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1数学一④ 809材料力学一 复试科目:机械设计一研究方向 01机械优化设计及CAD 单根立 教 授任有志 教 授岳彦芳 教 授薛树琦 教 授 02机电智能仪器与设备 魏泽鼎 副教授张振文 副教授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6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1数学一④ 809材料力学一 复试科目:机械设计一研究方向 01机械优化设计及CAD 张嘉钰 教 授刘恩福 教 授杨松林 教 授杨铁男 教 授 02计算机图学及应用 张锡爱 教 授杨松林 教 授方忆湘 教 授 03机械系统动态设计 黄风山 教 授 080706化工过程机械 6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1数学一④ 809材料力学一或828工程热力学 复试科目:压力容器设计基础一研究方向 01 高效传热传质机理与应用技术 崔海亭 教 授王振辉 教 授郭彦书 教 授 02 过程装备结构优化与强度分析 于新奇 教 授赵志广 教 授 430102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 5 ① 101政 治② 204英语二③ 301数学一④ 829材料力学二 复试科目:任选一机械设计二压力容器设计基础二 研究方向 01 车间柔性自动化系统 02 机械 CAD/CAM 03 机械故障检测与诊断 04 机电控制系统 05 机电智能仪器与设备 06 传热传质应用与技术 07 过程装备结构优化与强度分析 008建筑工程学院 6 联系人:刘老师81668894081402结构工程 6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1数学一④ 811结构力学 复试科目 :任选一门① 钢筋混凝土② 地基基础研究方向 01结构损伤动力检测与修复技术 杜守军 教 授李其廉 副教授 02岩土与路桥工程技术 王锡朝 教 授赵全胜 副教授 03结构抗震与减震分析 杜守军 教 授黄 鹂 副教授 009经济管理学院 34 联系人:邵老师81668329020209数量经济学 6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3数学三④ 813经济学 复试科目:统计学研究方向 01经济系统评价与优化 李荣平 教 授王国贞 教 授 02产业经济研究 陈 薇 教 授彭建强 教 授 03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孔庆书 教 授李 岚 教 授 04投入产出理论与方法 宋 辉 教 授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8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3数学三④ 812运筹学 复试科目:企业管理概论研究方向 01复杂系统优化及应用 李法朝 教 授李冬梅 教 授 02工业工程 陈爱祖 教 授徐瑞园 教 授张艳萍 副教授宋 成 副教授 03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 郭文东 教 授袁再健 副教授 04服务管理 韩景元 教 授 05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李荣平 教 授杨鹏起 教 授宋艳涛 副教授刘 宁 副教授赵建华 教 授王 蕾 教 授 06制造过程信息化 王丛漫 教 授桑秀国 教 授李国昌 教 授 120202企业管理 8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3数学三④ 826企业管理概论 复试科目:统计学研究方向 01企业战略与公司治理 韩景元 教 授焦笑南 副教授 02人力资源管理 王丛漫 教 授杨成国 教 授 03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王 蕾 教 授徐瑞园 教 授 04企业运行与评价 陈爱祖 教 授 430137工业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 6 ① 101政 治② 204英语二③ 302数学二④ 812运筹学 复试科目:企业管理概论研究方向 01制造系统工程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02企业战略管理与流程再造 03产品开发、策划与创新工程 04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05现代质量工程 06生产与运作管理 07服务管理 430141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 6 ① 101政 治② 204英语二③ 302数学二④ 812运筹学 复试科目:现代物流学研究方向 01物流系统分析与规划 02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03物流系统自动化技术研究 04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010理学院 31 联系人:孟老师81668507070104应用数学 13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62数学分析④ 814高等代数 复试科目: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方向 01复杂系统中的优化控制 仇计清 教 授李法朝 教 授苏连青 教 授 02应用微分方程 郭彦平 教 授江卫华 教 授 03数值计算与图像处理 张冬雯 教 授 04数学物理方法及其应用 白志明 教 授 05生物信息学 张 屹 讲 师 070205凝聚态物理 8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704电磁学④ 815量子力学 复试科目:普通物理研究方向 01介观强关联电子系统与量子输运 白志明 教 授 02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 任世伟 教 授刘跃伟 副教授马银峰 教 授 03磁学与磁性材料 张丽娇 讲 师 04非线性光学 王爱坤 教 授 05凝聚态物理中的量子色动力学 汤叔楩 教 授 081704应用化学 10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2数学二④ 810物理化学 复试科目:物理化学实验研究方向 01功能材料化学 王德松 教 授郝彦忠 教 授李景印 教 授刘国权 副教授罗青枝 教 授李发堂 副教授李俊新 副教授 02应用电化学 郝彦忠 教 授李景印 教 授郭子成 教 授任聚杰 教 授 03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刘国权 副教授任聚杰 教 授李朝阳 副教授李淑芳 教 授 04有机及药物合成化学 甄小丽 教 授韩建荣 教 授王荣耕 副教授张亚通 副教授 05精细化学品合成 王荣耕 副教授张亚通 副教授任 杰 副教授 011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41 联系人:畅老师88623757071001植物学 7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705植物学④ 817细胞生物学 复试科目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 01植物细胞工程 魏景芳 教 授李冬杰 教 授艾鹏飞 副教授陈 超 教 授 02植物生理 靳占忠 教 授仇 燕 副教授陈晓波 副教授 03植物分子生物学 张春晓 副教授闫路娜 副教授张增艳 研究员 04植物病理学 宋建军 教 授宋水山 研究员 081703生物化工 6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2数学二④ 807化工原理或819生物化学 复试科目:微生物学研究方向 01生物制造过程优化 王丽丽 教 授韩春雨 副教授 02生物催化 冯惠勇 教 授 03生化分离技术 刘俊果 副教授 082203发酵工程 9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2数学二④ 818微生物学 复试科目:生物工业下游技术发酵工艺原理研究方向 01 酶工程技术及其应用 贾英民 教 授 02化学品的生物制造 仪 宏 教 授 03固态发酵与再生资源研究 朱文众 教 授 04 传统发酵工程创新技术研究 李 艳 教 授 05 生物催化技术 赵国群 副教授 06 生物分离工程 刘俊果 副教授 07 生物催化与生物过程工程 崔建东 副教授 083201食品科学 8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2数学二④ 807化工原理或819生物化学 复试科目 :食品化学研究方向 01 食品生物技术 贾英民 教 授 02 生物技术与功能性食品 陈 辉 教 授李书国 副教授杜进民 副教授 03 果蔬加工及活性物质提取 牟德华 教 授 04 食品加工与保鲜 张 桂 教 授 05 食品安全与检测 高文惠 教 授李巧玲 副教授 06 乳品加工技术 陈学武 副教授 430139生物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 6 ① 101政 治② 204英语二③ 302数学二④ 818微生物学 复试科目:生物工业下游技术发酵工艺原理研究方向 01 酶工程技术及其应用 02化学品的生物制造 03固态发酵与再生资源研究 04传统发酵工程创新技术研究 05 生物催化技术 06生物分离工程 430132食品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 5 ① 101政治② 204英语二③ 302数学二④ 807化工原理或819生物化学 复试科目 :食品工艺学研究方向 01食品酶工程 02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 03植物蛋白饮料技术 04果蔬加工工程 05食品保鲜技术 06乳品工程 012外国语学院 9 联系人: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9 ① 101政 治② 241日语或242法语或243俄语 ③ 708基础英语④ 820综合知识(含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翻译理论) 复试科目:语言学综合知识翻译理论英美文学研究方向 01 英语教育与教学 张 森 教 授 02 语言测试理论与实践 张 森 教 授 03 翻译理论与实践 刘玉芬 教 授 04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刘君栓 副教授 05 英美文学 张 静 教 授 013文法学院 13 联系人:王老师81668560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5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70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④ 82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 复试科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方向 0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徐永赞 教 授 0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现代发展研究 于金秀 教 授张会尉 副教授 0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刘秀艳 教 授 04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李锡英 教 授马永耀 副教授 05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 冯文生 教 授邓 楠 教 授刘武朝 副教授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8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70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④ 82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 复试科目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方向 0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克荣 教 授陈 勇 教 授 02思想文化建设与凝聚力研究 赵凤华 教 授 03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计卫舸 教 授 0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李晓华 教 授 05民主与法制教育研究 甘 玲 教 授 014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36 联系人:黄老师81668779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6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1数学一④ 822信号与系统 复试科目:电子测量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研究方向 01智能化仪器仪表 睢丙东 教 授洪 涛 副教授王晓君 副教授李春明 副教授 02现代传感器技术及系统 陈书旺 副教授王书海 副教授 03计算机测控技术与质量工程 庞志峰 教 授王彦朋 教 授文环明 副教授 080902电路与系统 7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1数学一④ 823模拟、数字电子综合 复试科目: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集成电路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研究方向 01电路与系统测试 焦 阳 教 授 02VLSI电路与系统设计 文环明 副教授 03智能信息处理与识别 李春明 副教授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9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1数学一④ 822信号与系统 复试科目: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研究方向 01数字交换与传输 陈国通 教 授王亚芳 副教授王 梅 副教授 02多媒体通信与处理技术 刘齐跃 副教授刁彦华 副教授 03信息网络管理 王俊社 教 授许向阳 副教授 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 8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301数学一④ 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复试科目: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理论研究方向 01多媒体智能融合技术 刘教民 教 授王建霞 副教授 02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应用技术 周万珍 教 授杨奎河 教 授王晓红 副教授阮冬茹 副教授高 凯 副教授 03计算机检测及控制技术 郭立炜 教 授李胜旺 教 授高鸿斌 副教授吴学礼 教 授贾辉然 教 授 430112计算机技术(全日制工程硕士) 6 ① 101政 治② 204英语二③ 301数学一④ 830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各占50% 复试科目:C语言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研究方向 ¬ 01多媒体智能融合技术 02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应用技术 03计算机检测及控制技术 015艺术学院 10 联系人:贡老师81668854050404设计艺术学 10 ① 101政 治② 201英语一③ 707艺术概论④ 825色 彩 复试科目 :专业设计研究方向 01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 贡小秋 教 授李连志 教 授王 芳 副教授赵红英 副教授王 梅 副教授 02室内设计及理论 高俊峰 教 授张万昆 副教授 03插图设计及理论 罗磊明 教 授贡小明 副教授秦少静 副教授 04工业设计及理论 高力群 副教授 05服装设计及理论 乔 南 副教授
这些百度应该都有的
任永平 一.基本情况介绍任永平:男,1963年生,博士,教授、中国CPA。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会计系主任、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学习经历:1981年~1985年,江苏大学( 原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动力机械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士学位;1985年~1986年,厦门大学会计系进修会计学;1989年-1992年厦门大学会计系攻读硕士学位,于1992年获经济学(会计学)硕士学位;1996年~1999年,厦门大学会计系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于1999年获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1997年-1998年在德国RIETSCHLE公司进行会计研修(1年);2006年在加拿大布鲁克大学进修半年。工作经历:1985年~2003年,在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在江苏大学财务处任副处长。2003至今,在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会计系主任、学院院长助理。任永平是我国财政部首届会计领军人物培训班学员,任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目前担任主要课程本科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际会计等硕士生课程:会计理论研究、财务分析研究等 二、主要科研成果在《会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财会月刊》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4部,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合作主持省(市)科研和教研课题7项,其中主持的上海市教委《基础会计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获得了上海市精品课程光荣称号;主持大型企业横向课题多项。——主要著作(包括教材) (1)《基础会计学》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年12月出版(2)《中德财务会计比较研究》,独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出版(3)《会计学基础》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出版(4)《财务会计》主编(2/2)兵器工业部出版社1996年出版——主要论文(1)WTO后时代,我国会计规范制订若干战略问题的思考,《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2月 (2)发达国家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经验与借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治理:国际比较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论文集](3)关于独立董事若干职责问题的思考,《财务与会计》,2003年8月(4)德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会计研究》,2003年10月 (5)关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讨,《财会通讯》,2002年10月 (6)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若干重要参数的财务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2月 (7)电子网络倾倒会计大厦吗?《财务与会计》,2001年09月 (8)中德财务会计若干理论与实务问题比较研究,《会计研究》,2001年07月 (9)德国秘密准备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会计研究》,2001年02月 (10)中德会计报表比较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7月 徐宗宇 徐宗宇 男 1963年1月生 山西定襄人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经贸学院管理工程专业,获管理学士学位;1989年12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工程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1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获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2年先后在国泰证券有限公司总部、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工作。2002年10月进入上海大学工作,现为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会计学教学和研究,现任会计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赴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商学院做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会计理论专题硕士生课程:会计学文献阅读、会计实证分析 主要科研成果: 1、主持课题(1)上海市教委项目“基于事项法的会计系统研究”(批准号:A.10-0104-06-807),2006-20082、主要著作(包括教材,以近年为主)(1)《基础会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6月(2)《财务会计》(/副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8月(3)《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可靠性实证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1月(4)《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等5部。3、主要论文(1)李远勤 徐宗宇,“The Classification of Shareholders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Toyo Gakuen University 2007年第3期,第96-112页;(2)徐宗宇,“加强证券公司内部稽核的现实思考”,《中国审计》,2002年第6期,第67-68页;(3)徐宗宇,“境外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煤炭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第35-37页;(4)徐宗宇,“对事项法会计理论的思考”,《财经论丛》,2003年第6期,第70-75页;(5)徐宗宇,“上海市证券业同业公会案例研究”,《企业家天地》,2004年第1期,第56-63页;(6)徐宗宇 李鹏举,“对经济增加值指标构建及其应用的思考”,《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54--59页; (7)徐宗宇,“对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探讨”,中国会计学会论文集(2006)等30篇。 徐文丽徐文丽,女,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会计理论、会计实务 课题 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财务会计”(2007-2008) 上海大学精品课程项目“财务会计”(2007年) 横向课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005年)等5项 著作 (1)《高级财务会计》(独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4月 (2)《财务会计》(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8月 (3)《涉外企业会计》(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7月 (4)《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7月 论文 (1)商誉会计的研究与探讨,《财会通讯》,2008年5月 (2)应对国际反倾销的若干财务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2008年2月 (3)对企业并购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3月 (4)对我国企业养老金制度及会计问题的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7月 (5)论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的歧义与协调,《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5月 (6)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探索与争鸣》,2004年12月 (7)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学思考,《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9月,等32篇 社会职务 非执业注册会计师、非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 荣誉 《财务会计》获199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三等奖 《高级财务会计》获2007年上海大学优秀教材奖 获1996年“王宽诚育才奖” 获1995年“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张佳春 一.基本情况介绍张佳春:女,1963年生,博士,教授、高级会计师。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审计处处长。学习经历:1979年~1983年,江苏科技大学( 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船舶工程专业;1985年~1987年,江苏科技大学管理工程专业;2002年~200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工程专业。工作经历:1983年~2004年,江苏科技大学管理工程系、人事处、教务处认教、任职;2004~今,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教务处、审计处认教、任职。现为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任会计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校审计处处长,女教授会执行副理事长,上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监事会副监事长,校语委副主任、普通话测试站站长。目前担任主要课程本科课程:基础会计、公司理财硕士生课程:项目财务管理 二、主要科研成果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编著或主编、副主编出版专著、教材10本(其中主持编写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主持或合作主持省(市)科研和教研课题8项,主要参与国家教育教改项目1项,省(市)科研、教研等项目10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市精品课程1门(第二主持),省级一类优秀课程1项(第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优秀教研论文二、三等奖2篇等。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这个算不算是在人肉呢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43.07+41.037+36.216=120.323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相关研究2月14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Jochen Buck说:“这在男性避孕领域是完全革命性的。临床开发中的大多数男性避孕药只在8至12周后才生效。”康奈尔大学的Melanie Balbach表示,药效大约在24小时后就消失了,意味着服用这种避孕药后能快速恢复生育能力。Buck和Balbach计划改进这种药物,使其在人体试验前能持续更长时间。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希望到2025年开始临床试验。相关新闻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生育问题广受社会关注。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人,这也意味着,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这一人口发展现实,令如何提升我国社会生育率的相关议题,更见紧迫。在此背景下,有人再次提出将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岁,以刺激生育,引发了讨论。事实上,早在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时,就有委员提出这一建议,以此调节婚姻人数下降和老龄化上升趋势。当时这一消息也曾迅速成为热搜。但是,从法律层面看,民法典规定,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婚姻权是一项基本民事权利,因此,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其意义主要在还权于民与赋权于民,保障成年人的婚姻家庭权益。在晚婚情况普遍存在、低生育率已成趋势的背景下,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这一措施,对于提高生育率是否有明显作用,尚待现实验证。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提升或稳定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表示,未来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加速趋势,而应对“少子老龄化”,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的提升或稳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亿,占总人口的14.9%。与此同时,截至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近61年来中国首次人口负增长。当“少子老龄化”成为常态,人口结构的“一减一增”之间,中国应做哪些准备?杜鹏表示,早在2006年,国家层面就已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此后又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二十大报告将“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放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部分进行部署。“从实践来看,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探索解决‘一老一小’难题,诸如不断完善生育政策,探索普惠托育,促进教育公平等,减轻年轻人在孩子择校、课外辅导等方面的焦虑或抚育成本。”此外,杜鹏认为,养老措施发挥作用与提高生育率也密切相关。“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一般老人会照看,如果第二个孩子还让老人照看,老人就要有8-10年时间全部用来为子女照看孩子,这就提出新挑战:老人是否愿意帮助子女承担抚养责任。”杜鹏表示,跟养老一样,这里会涉及很多社会保障问题,怎么促进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怎么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年轻人优待,怎么解决老年人的异地医保问题等等,这些方面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应对“少子老龄化”,国际上不少国家已有探索,中国能从其他国家获得哪些经验?“近年来,我们也在借鉴一些国家鼓励生育的相关措施。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需要做的,一是战略重视,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的提升或稳定;二是综合施策,不能单从某一方面着力;三是博采众长,不同国家的好经验,要结合自身国情进行取舍借鉴。归根到底,中国还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