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彭旭明院士最新发表论文

彭旭明院士最新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彭旭明院士最新发表论文

截至2013年12月,台湾大学共有专任教师2044人,其中教授1127人、副教授473人、助理教授394人、讲师50人;兼任教师1911人,其中教授714人、副教授337人、助理教授365人、讲师495人。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当中有外籍教师248人。截至2014年12月,教师中共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7人、2014年台湾“教育部”国家讲座主持人2人、2013年台湾“总统”科学奖获得者3人、2013年重要学会会士201人。 在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7人):于靖、伍焜玉、周昌弘、周美吟、宋文薰、廖一久、曾永义、朱国瑞、朱时宜、林仁混、林荣耀、林秋荣、林长寿、杨泮池、江博明、沈哲鲲、王瑜、管中闵、罗铜壁、胡佛、胡正明、谢道时、贺曾朴、陈培哲、陈定信、陈永发 台湾“教育部”国家讲座主持人(2014年2人):陈荣凯、庄立民 台湾“总统”科学奖获得者(2013年3人):彭旭明、卢志远、赖明诏 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学校显示,台湾大学共有109个研究所,另设有国际级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研究中心7个、校级研究中心44个。 国际级研究中心(5个):智慧机器人及自动化国际研究中心 、Intel-台大创新研究中心 、跨国顶尖癌症研究中心 、台湾欧洲联盟中心 、台大新能源中心 “国家级”研究中心(7个):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国家理论科学研究中心台北办公室、“科技部”化学研究推动中心、“卫生福利部”暨国立台湾大学传染病防治研究及教育中心、“卫生福利部”国家食品安全教育暨研究中心、“科技部”国立台湾大学贵重仪器中心 校级研究中心(44个): 已建成人口与性别研究中心凝态科学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新兴物质与前瞻元件科技研究中心资讯电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神经生物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基因体医学研究中心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血管新生研究中心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数学科学中心数位人文研究中心梁次震宇宙学与粒子天文物理学研究中心科技政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能源研究中心智慧生活科技整合与创新研究中心生医暨科技伦理法律与社会中心健康科学与生活研究中心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计量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心气候天气灾害研究中心发育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研究中心分子生医影像研究中心智慧健康科技研发中心光电创新研究中心理论科学研究中心公共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中国信托慈善基金会儿少暨家庭研究中心台积电-台湾大学联合研发中心合设奈米中心健康资料研究中心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永龄生医工程中心建设中调查研究中心海洋中心联发科技-台大创新研究中心创意创业中心医疗器材研发中心食品安全中心国家理论科学研究中心创新设计学院参考资料: 科研数据 获奖情况 历年获“国科会”奖助人数年度 获奖等级 总计 杰出特约研究员 杰出 2013 15 2 13 2012 24 1 23 2011 29 6 23 2010 26 - 26 2009 31 1 30 参考资料: 论文发表情况2014年12月,英国《自然》杂志发布了2014全球自然指数(一项基础性研究的标志性指标),台湾大学排名世界第102名。 教师发表论文篇数年度SCI科技类SSCI社科类2013 5493 535 2012 5485 508 2011 5178 487 2010 4783 410 2009 4609 408 参考资料: 科研经费 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自2006年起推动“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分二期执行,后并更名为“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希望五年内打造国内至少一所大学进入世界前一百。2005年10月,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第一期计划入选名单,台湾大学获得每年30亿元新台币补助。第二期计划于2011年4月公布,台湾大学获得每年31亿元新台币补助,为期5年。 台湾大学校徽的制订,在阎振兴校长时期即开始酝酿,虞兆中校长任内开始推动,历经校务会议集思广益之后,于1982年11月15日校庆典礼上虞兆中校长正式宣布校徽,校徽图案是以校名、校训、傅钟,和大王椰树为主要内容,深具意义亦很美观。校徽图说:台湾大学历史悠久,黉舍宏开,师资优良,设备完善。创校以来,多所育成,对国家社会贡献匪浅。为发扬光荣传统,并开示来者,爰将该校之作育目标与立校精神,融会于校徽之中,俾全体师生知所勗勉。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为立教之根本,修身之准则。傅钟:作息定时,生活有序,俾闻声惕厉,精进不已。椰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步康庄大道,养恢宏志气。至若图案中之梅花布局,蓝白设色,及雷文边缘,乃融合立国精神与文化传统之精蕴,庶台大人之三复斯义焉。此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校徽中的大王椰树是抽芽的。这是专案小组同仁的建议,象征学校的生生不息。 敦品、励学、爱国、爱人 台湾大学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系傅斯年校长在1949年该校第四次校庆纪念会演说词中,期勉师生之训示。不过,当时他所用的是“力学”,不是“励学”。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校长猝逝后,为纪念傅校长,由洪炎秋、洪耀勋、苏芗雨三位教授提议,以“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八字为校训。释义:“敦品”,即敦厚的品行。傅斯年认为,一个社会里品行好的人多,这个社会自然健全;好的人少就很危险。青年是下一个时代的领导人,他们的品行在下一个时代必然影响很大。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与其责备对方,不如责备自己,责备自己的第一件事是自己是不是守信。在政治上,立信是第一要义,在个人也是如此。说话不算话,必然不会有好结果。话到这里,他似有所指地说:“这一个时代,真是邪说横流的时代,各种宣传每每以人为目的,在宣传者不过是想用宣传达到他的目的,但是若果一个人养成说瞎话的习惯,可就不得了。人与人之间,因为说瞎话不能放心,团体与团体之间,因为说瞎话不能放心,社会上这个风气如果厉害了,社会就不上轨道。”这就是说,要想寻求真理,就不能说一句瞎话。如果大学生也养成说瞎话的习惯,科学发明与学术研究就可能造假,整个社会就会丧失诚信。所以他认为,“立信”不仅是做人、做学问的基点,也是组织社会、组织国家的根本。“励学”,就是勤奋地学习。傅斯年对自己的学生说:“在我这样年龄,一年就是一年,在诸位这样年龄,一年有十年之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觉得几年的大学生活,对于同学们的一辈子特别重要,因此万万不可松懈。他还说:“这些年来,大学里最坏的风气,是把拿到大学毕业证书当作第一件重要的事,其实在大学里得到学问乃是最重要的事,得到证书乃是很次要的事。”这些话对于如今的大学生也很重要。“爱国”。傅斯年指出:“现在世界上的民族中,没有一个文化像我们这样久远而中间不断的,埃及比我们的文明古,但现在的埃及和古代的埃及并不是一个民族。印度的文明同样发达,但印度经过很多的民族的和文化的变化。现在世界上一脉相承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了。”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辜负“我们这个文明先觉者的地位”。“爱人”。傅斯年认为仅仅爱国很容易流于空谈,因此还应该爱人。他引用“无侧隐之心非人也”的古训,要求大家克服自私自利的心理,立志“走上爱人的大路”。 台湾大学校歌为第二任文学院院长沈刚伯教授提出制作的,并将草拟之歌词致呈钱思亮校长,经多次修正,于1963年12月17日行政会议通过后,函请赵元任博士谱曲,1968 年12月5日正式颁布校歌。歌词:台湾大学校歌沈刚伯作词 赵元任作曲台大的环境郁郁葱葱,台大的气象勃勃蓬蓬。远望那玉山突出云表,正象征我们目标的高崇。近看蜿蜒的淡水,他不舍昼夜地流动,正显示我们百折不挠的作风。这百折不挠的作风,定使我们一切事业都成功。

最新院士论文发表

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在激光核物理领域获得重要进展。2022年1月31日,一项飞秒强激光核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飞秒泵浦时抖动电子与离子库伦碰撞所产生的同质异能态」(Femtosecond Pumping of Nuclear Isomeric States by the Coulomb Collision of Ions with Quivering Electrons ) 为题,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8, 052501 (2022) ;doi://10.1103/PhysRevLett.128.052501 )上发表。论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团队与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合作完成,陈黎明和符长波是论文通讯作者,冯杰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近年来随着强激光技术的发展,强激光驱动下与原子核相关的物理过程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原子核同质异能态,即处在亚稳态的核素,由于其核结构理论的研究价值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超短的飞秒脉冲强激光,由于其能量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高度集中,有望形成超高电荷密度的加速以获得传统加速器无法比拟的超高的产生率,激发产生同质异能态。这将对核结构、医学射线成像、原子核时钟、伽马激光器、天体核合成等领域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在该文中,合作团队报道了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了飞秒激光驱动产生的同质异能态。团队利用一台百太瓦级桌面型激光器为驱动源,观测到了Kr83核素的同质异能态(其能级为42keV,寿命为1.83小时)。其峰值产生效率达2.34E15 p/s,超出传统加速器所能达到的峰值产生率数个量级。理论分析表明,近固体密度的电子在强激光场和团簇等离子体共同作用下会多次往返抖动形成共振,增加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机会,进而大幅提高了同质异能素的产额。理论分析同时表明,该实验条件下的同质异能态可能主要来自于库伦激发机制,但不排除另外一种重要激发机制NEEC的存在。NEEC,即电子俘获核激发(Nuclear Excitation by Electron Capture),是原子核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的逆过程,实验上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寻找,但仍没确切被证实。

此外马余刚团队近期也受邀发表了综述文章,其题为「New Opportunities for Nuclear and Atomic Physics in Femto-to-Nanometer Scale with Ultra-Intensity Lasers」【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 7, 024201 (2022); 】。文章综述了目前存在于原子和原子核尺度之间(也就是纳米和飞米尺度之间)的一些物理困惑,包括: 质子电荷半径、中子寿命、深度狄拉克态(Deep Dirac Level)等;并 探索 了利用强激光研究此尺度范围问题的可能途径,包括NEEC、电子桥(Electron Bridge)等。文章以「编辑推荐」的方式发表,并获得了AZO Optics的报道推荐()。该文章由符长波、张国强、马余刚共同执笔完成。

原文链接:

--复旦大学官网

个人简介: Edward H. Sargent,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副校长、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是多伦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他是加拿大纳米技术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是胶体量子点光探测领域的开拓者,也是量子点PN结太阳能电池的发明者和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并通过所领导团队的努力,每年都在刷新纪录。迄今为止,已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团队已经发表超过300篇论文,论文被引用超过20000次,H因子72。

团队合照

接下来,我列举了Edward H. Sargent教授近期发表在Nature/Science系列期刊的工作!希望借此机会向大佬学习一下!

通过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为化学原料,如乙烯,可同时达到二氧化碳减排和生产可再生能源的目的,目前,Cu是CO2RR的主要电催化剂。然而,迄今为止所达到的能源效率和生产率(目前的密度)仍然低于以工业生产乙烯所需的值。

鉴于此,卡内基梅隆大学的Zachary Ulissi、多伦多大学的Edward H. Sargent等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合主动机器学习来识别,描述了Cu-Al电催化剂能有效地将二氧化碳还原为乙烯,具有迄今为止所报道的最高的法拉第效率。与纯铜相比,在电流密度为400mA/cm2下Cu-Al电催化剂的法拉第效率超过了80%,以及在150mA/cm2下,在其阴极乙烯的能量转换效率则达到了~55%。理论计算表明,铜铝合金具有多个活性位点、表面定向和最佳CO结合能,有利于高效的、高选择性地还原CO2。

此外,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表明,铜和铝能够形成良好的铜配位环境,从而增强C-C二聚作用。这些发现说明了计算和机器学习在指导多金属系统的实验 探索 方面的价值,这些系统超越了传统的单金属电催化剂的局限性。

Accelerated discovery of CO2 electrocatalysts using active machine learning,

电解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CO2RR)可用于绿色生产乙醇,然而,该反应的法拉第效率目前仍然不高,特别是在总电流密度超过10mA cm−2下。

鉴于此,多伦多大学的Edward H. Sargent团队报道了一类催化剂,其产乙醇的法拉第效率高达52.1%,阴极能量转化效率为31%。作者发现通过抑制中间体HOCCH*的脱氧作用,可以降低乙烯的选择性,促进乙醇生产。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由于封闭的N-C层具有很强的供电子能力,在Cu表面涂覆一层氮掺杂碳(N-C)可以促进C-C耦合,抑制HOCCH*中碳氧键的断裂,从而提高CO2RR中乙醇的选择性。

Efficient electrically powered CO2-to-ethanol via suppression of deoxygenation,

堆叠具有较小带隙的太阳能电池形成双结膜,为克服单结光伏电池的Shockley-Queisser极限提供了可能。随着溶液处理钙钛矿的快速发展,有望将钙钛矿的单结效率提高>20%。然而,这一工艺仍未实现与行业相关的纹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进行整体集成。

来自多伦多大学的Edward H. Sargent 和阿卜杜拉国王 科技 大学的Stefaan De Wolf团队,报道了将溶液处理的微米级钙钛矿顶部电池与完全纹理化的硅异质结底部电池相结合,进行集成双叠层电池的方法。为解决微米级钙钛矿中电荷收集的难点,作者将硅锥体底部的耗尽宽度提高了三倍。此外,通过在钙钛矿表面固定一种自限型钝化剂(1-丁硫醇),增加了扩散长度且进一步抑制了相偏析。这些多方位的结构改善,使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整体效率达到了25.7%。在85°C下进行400小时的热稳定性测试,以及在40°C、在最大功率点下工作400小时后,发现其性能衰减可忽略不计。

Efficient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solution-processed perovskite on textured crystalline silicon,

由可再生电力驱动的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为燃料和化学原料的生产与循环利用提供了一条可观的能源储存途径,然而,目前在改进用于高选择性碳氢化合物生产的电合成途径方面仍存在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催化作用,非均相方法和均相方法之间的协同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与异质活性位点相邻的有机分子或金属配合物的相互作用,可用于调节反应中间体的稳定性,从而增加法拉第效率(产品选择性),提高催化性能,并降低反应过电位。

在这里,作者首先讨论了四类分子强化策略:①分子加成修饰的多相催化剂、②有机金属络合物催化剂、③网状催化剂和④无金属聚合物催化剂。作者介绍了目前在分子策略方面的挑战,并描述了电催化CO2RR产多碳产品的前景。这些策略为电催化CO2RR提供了潜在的途径,以解决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挑战,进一步发展CO2RR。

Molecular enhancement of heterogeneous CO2 reduction,

目前通过优化钙钛矿的组成经过组合优化,在最先进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通常含有六种成分(AxByC1−x−yPbXzY3−z)。关于每个组成部分的精确作用仍然存在许多不清晰,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钙钛矿材料中不同组分对晶体结构、性能的影响关系,对于制备新型的高性能钙钛矿材料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鉴于此,多伦多大学的Edward H. Sargent与麻省理工学院的William A. Tisdale等人利用瞬态光致发光显微镜(TPLM),并结合理论计算,探究了钙钛矿材料中组分—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单晶钙钛矿材料内部载流子的扩散率与结构组成无关;而对于多晶钙钛矿,不同的成分对载体扩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CsMAFA型钙钛矿相比,不含MA的CsFA型钙钛矿载流子扩散率要低一个数量级。

元素组成研究表明,CsFA颗粒呈级配组成。在垂直载流子输运和表面电位研究中可以看到,CsFA型钙钛矿由于其非均匀结晶,从而引起晶粒的元素分布不一致,形成了不利于载流子扩散的“壳核结构”。而掺入MA可以有效改善颗粒成分的均匀性,在CsMAFA薄膜中产生了高的扩散系数。

Multi-cation perovskites prevent carrier reflection from grain surfaces, /10.1038/s41563-019-0602-2

电解二氧化碳还原(CO2RR)转化为有价值的燃料和原料,为这类温室气体的利用提供了一条有吸引力的途径。然而,在这类电解装置内,往往是由有限的气体通过液体电解质扩散到催化剂的表面,电解效率仍然不高。

鉴于此,多伦多大学的David Sinton和Edward H. Sargent等人提出了一种催化剂:离聚物本体异质结结构(CIBH),可用于分离气体、以及离子和电子的传输。CIBH由金属和具有疏水和亲水功能的超细离子层组成,可将气体和离子的输运范围从数十纳米扩展到微米级。采用这种设计策略,作者实现了在7 M KOH电解液中,以铜为催化剂进行电还原CO2,在阴极法拉第效率为45%下,产乙烯的偏电流密度高达1.3A cm-2。

CO2 electrolysis to multicarbon products at activities greater than 1 A cm−2,

手性材料在推动生物标记、手性分析和检测、对映异构体选择性分离、偏振相关光子学和光电子学应用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维半导体的区域选择性磁化可以实现室温下的各向异性磁性,以及自旋极化——这是自旋电子学和量子计算技术所必需的特性。

鉴于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研究员课题组、多伦多大学Edward Sargent教授团队等人利用局域磁场调控电偶极矩与磁偶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类新型手性无机纳米材料。

利用这一策略,作者将具有不同晶格、化学成分和磁性能的材料,即一个磁性成分(Fe3O4)和一系列半导体纳米棒结合在一起,在特定的位置吸收紫外线和可见光谱。由此产生的异质纳米棒表现出由特定位置磁场诱导的光学活性。本文提出的区域选择性磁化策略为设计手性和自旋电子学的光学活性纳米材料提供了一条途径。

Regioselective magnetization in semiconducting nanorods,

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为温室气体的利用、化学燃料的生产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碳中性的方法。然而,从CO2RR高选择性地生产C2产品(例如乙烯)仍然是一个挑战。

鉴于此,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教授、加州理工学院Theodor Agapie教授、Jonas C. Peters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分子调控策略,用有机分子使电催化剂表面功能化,用于稳定反应中间产物,使CO2RR高选择性地产乙烯。

通过电化学、操作/原位光谱和计算研究,研究了通过芳基吡啶的电二聚作用衍生的分子库对Cu的影响。结果发现,粘附分子提高了CO中间体的稳定性,有利于进一步还原成乙烯。在中性介质的液流电池中,在偏电流密度为230 mA cm-2下,电催化CO2RR产乙烯的法拉第效率高达72%。

Molecular tuning of CO2-to-ethylene conversion,

郭旭升院士发表的论文

元坝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的群山之中。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到本世纪初,该地区曾经过多轮勘探,未获得工业油气,被认为没有勘探潜力。2001年,中国石化[微博]勘探分公司登记了该地区的探矿权,这是四川盆地内最后一个被登记的区块。2007年,中国石化在元坝1井取得重大突破,拉开了元坝气田大规模勘探的序幕。至2014年底,元坝地区共实施了4轮30口探井,已测试的28口井中26口获得工业气流,其中10口井获得日产超百万立方米。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元坝气田勘探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认为该项目起到了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通过超深层大型生物礁沉积、储层及成藏富集理论创新,发展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创新复杂山地超深层生物礁储层地震勘探技术,整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元坝所形成的超深层钻井、测试工艺技术国际领先,使我国站在了同类气田勘探技术领先行列;元坝大气田的高效勘探,证实超深层天然气领域的巨大勘探潜力,带动我国超深层领域的勘探发展。元坝气田集埋藏超深、目标识别难度大、成藏机理复杂、压力系统复杂,以及施工难度大于一体。在勘探发现过程,中国石化组建了一支600余人的科研团队,依托16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攻克四大难题,实现四大创新。一是攻克超深层是否发育优质储层的难题,发现元坝大型生物礁带,创新形成超深层优质储层发育机理新认识。前人认为埋深超过5500米的超深层储层致密,物性差。科技人员通过深入研究元坝地区的石油地质条件,发现该区具备形成优质储层的沉积背景;通过开展超深层动态沉积演化过程和区域沉积格架恢复,建立“早滩晚礁、多期叠置、成排成带”的发育模式,突破前人认为元坝地区处于深水沉积的观点;通过高精度地震勘探,发现三排大型生物礁带;通过成岩演化和烃类相态转化过程分析,提出“孔缝耦合”的超深层生物礁优质储层发育机理新认识。二是攻克超深层能否形成大气田的难题,提出超深层油气成藏富集机理新认识。一般认为,超深层时代老、地质过程复杂,油气富集难度大。科技人员通过烃源对比研究,提出元坝台缘生物礁带紧邻生烃中心,解决了元坝超深层气田的气源问题;通过深入分析第一手勘探资料,提出微断层、微裂缝及层间缝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的新认识,创新建立“三微疏导、近源富集、持续保存”的超深层油气成藏模式。三是攻克复杂山地超深层地震信号弱、信噪比与分辨率低,目标识别难度大的难题,创新形成复杂山地超深层地震勘探技术系列。针对超深层地震信号弱、信噪比低和分辨率低的难题,勘探分公司开展面向生物礁储层的地震采集、处理一体化攻关。地震资料采集方面,建立超深层生物礁储层地质模型,设计大排列、高覆盖、宽方位三维地震地震观测系统,确立“单深井、大药量”激发方案,改进检波器串并联接收方式,超深目的层地震反射能量提高了70%;地震资料处理方面,建立复杂山地高保真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流程,成功解决了信噪比低、分辨率低、信号弱的超深层地震勘探难题;储层预测方面,突破传统的一元孔隙-速度模型,创新形成“基于非均质孔缝双元结构模型”的孔构参数反演技术,超深层储层预测厚度与实钻误差小于7%,孔隙度误差小于10%,探井钻遇储层成功率100%,探井成功率达92%。四是攻克超深复杂井钻探工程事故多、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创新形成复杂超深井完井和测试技术。元坝气田的探井具有超深层、超高产、超高温、超高压和高含硫的特点,中国石化创新形成特种井身结构、非常规井身结构及气体钻、复合钻等钻井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四高一超”气田压力控制测试及储层酸压改造技术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元坝气田第四轮探井比第一轮井钻井周期缩短了160多天,杜绝了井喷失控和硫化氢泄漏等重特大安全环保事故,测井成功率100%,储层酸压改造成功率100%,并创造了多项测试作业世界纪录。

哈哈,我是北林的研究生,生物学院的。北林生物学院还是挺好的,所以我就介绍一下我们生物学院的这些教授吧。

首先,看一下我大生物院的导师吧,(官网截图,绝对真实~):

这些导师里,最出名的当然是男神尹伟伦院士啦,他是我们学校的前任校长,最帅男神。他是生物学、森林培育学家。

尹伟伦院士在森林培育和生物学学科交叉领域工作,针对中国林地生产力和生态效益低下的难题开展研究。

院士的工作和要处理的事情应该有很多吧,但是尹伟伦院士还是会给研究生上课的。虽然我不是他的研究生,但是是同一个学科的,所以有幸能上他的实验课。尹老师讲的特别认真,板书写的特别工整,然后还有现场实验指导,真的是特别棒的上课体验。虽然是实验课,但大家都是很兴奋的呀,因为平时见到尹伟伦院士的机会不多,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并且还能交流、讨论,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呀,哈哈哈。

别看尹伟伦院长这么强大,但是平时在学校,他也是特别平易近人,对学生都是特别好,而且别看他年级大,在校园里还是经常骑自行车上班,身体特别好,脸上始终带着亲切的笑容。

除了尹伟伦院士之外,还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林金星院长。

林院长是我们学院的现任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科研能力也是特别强的,唯一的缺点就是普通话并不是很标准。

林院长除了科研能力强,对学生也特别关心。林金星院长是细胞学科的,有一年,其他学科的两位研究生因为一些原因提出换导师的想法,林院长权衡利弊最后同意了。但是有一位同学,同学科的导师没有接收,林院长出于对学生无私的关心,自己接收了这位同学。之后这位同学在林院长实验室工作和学习也是很顺利,并且现在也在林院长那读博士生,前途也是很好的呀,哈哈。

简单的介绍两位我们生物院的教授,有机会的话再给大家介绍介绍,哈哈哈。

北林研究生来简单介绍一下景庆虹教授好啦。

最一开始了解到景老师是在学校的辩论会上,当时景老师作为点评嘉宾,他的点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通过学习公共关系实务这门课程,被老师上课的风格和节奏深深吸引。课堂上基本讲的都是干货,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把较难理解和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分清楚,使得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听起来也不费劲。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会有一些互动,多是考察学生对关于案例和当下热点事实的一些思考和见解。可以看出来老师很希望我们学以致用。

景老师是现任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公共关系文化传播与应用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儿女》、《公关世界》杂志特邀记者,栏目撰稿人;北京市写作协会会员。2006年被评为“中国公关教育20年十大杰出人物”。

主要科研方向:文化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礼仪学、口才学、传播与沟通技巧、危机管理等。

出版著作或论文:自1993年至今,主撰、主编、参编并出版《中国古文化博览》、《走进21世纪的中国两性关系》、《生态危机管理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大学生社交礼仪》、《公关员》、《口才学教程》、《公关经理教程》、《市民文明礼仪读本》、《农民文明礼仪读本》、《舌战京城》等专著、教材、指导书、论文集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近400万字。

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有机会去听老师上课

北林的知名教授很多,关键还是看你自己的专业和方向。这里的老师大多数都很不错,北林是林学和风景园林学双一流学科的高校,这些老师的专业技能也是过硬。我是园林学院的学生,简单举几个身边老师的例子,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此外,贾桂霞老师,罗乐老师,赵惠恩老师都很不错,他们的专业造诣和为人都很值得我学习。

在这样的环境中,只恨自己没有上心努力学习了。希望能抓住一切时间来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辜负这美好的青春吧。我爱北林,爱这里的老师!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最新院士论文发表时间

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在激光核物理领域获得重要进展。2022年1月31日,一项飞秒强激光核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飞秒泵浦时抖动电子与离子库伦碰撞所产生的同质异能态」(Femtosecond Pumping of Nuclear Isomeric States by the Coulomb Collision of Ions with Quivering Electrons ) 为题,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8, 052501 (2022) ;doi://10.1103/PhysRevLett.128.052501 )上发表。论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团队与复旦大学马余刚院士团队合作完成,陈黎明和符长波是论文通讯作者,冯杰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近年来随着强激光技术的发展,强激光驱动下与原子核相关的物理过程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原子核同质异能态,即处在亚稳态的核素,由于其核结构理论的研究价值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超短的飞秒脉冲强激光,由于其能量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高度集中,有望形成超高电荷密度的加速以获得传统加速器无法比拟的超高的产生率,激发产生同质异能态。这将对核结构、医学射线成像、原子核时钟、伽马激光器、天体核合成等领域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在该文中,合作团队报道了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了飞秒激光驱动产生的同质异能态。团队利用一台百太瓦级桌面型激光器为驱动源,观测到了Kr83核素的同质异能态(其能级为42keV,寿命为1.83小时)。其峰值产生效率达2.34E15 p/s,超出传统加速器所能达到的峰值产生率数个量级。理论分析表明,近固体密度的电子在强激光场和团簇等离子体共同作用下会多次往返抖动形成共振,增加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机会,进而大幅提高了同质异能素的产额。理论分析同时表明,该实验条件下的同质异能态可能主要来自于库伦激发机制,但不排除另外一种重要激发机制NEEC的存在。NEEC,即电子俘获核激发(Nuclear Excitation by Electron Capture),是原子核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的逆过程,实验上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寻找,但仍没确切被证实。

此外马余刚团队近期也受邀发表了综述文章,其题为「New Opportunities for Nuclear and Atomic Physics in Femto-to-Nanometer Scale with Ultra-Intensity Lasers」【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 7, 024201 (2022); 】。文章综述了目前存在于原子和原子核尺度之间(也就是纳米和飞米尺度之间)的一些物理困惑,包括: 质子电荷半径、中子寿命、深度狄拉克态(Deep Dirac Level)等;并 探索 了利用强激光研究此尺度范围问题的可能途径,包括NEEC、电子桥(Electron Bridge)等。文章以「编辑推荐」的方式发表,并获得了AZO Optics的报道推荐()。该文章由符长波、张国强、马余刚共同执笔完成。

原文链接:

--复旦大学官网

2022年12月13日。根据百度资料显示,聚焦两院新院2022年两院院士大会2022年12月13日,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50位杰出的工程科技工榜上有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于1994年6月设立。

最新院士论文发表要求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9.38,2009年影响因子为9.432, 2010年影响因子为9.771。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是与Nature、Science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周刊。自1914年创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ISSN:0027-8424。它作为一种权威综合性科技期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 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生物、物理和社会科学,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9.38,2009年影响因子为9.432。在SCI综合科学类排名第三位,因而已成为全球科研人员不可缺少的科研资料。 二:PNAS的投稿 PNAS的稿源有三类(TrackI,II,III)。细心的读者会发现PNAS文章在作者通讯地址的下方都会有一行以“Communicatedby...”、“Editedby...”或“Contributedby...”字样开头的文字。这是区分三类稿件的最直接方式。 其中“CommunicatedbyXXX”属于第一类稿件(TrackI),这类文章通常是由作者交与一个美国科学院院士(含外籍院士)交流,然后该院士再向PNAS推荐发表,这个XXX就是院士的大名。在推荐之前,该院士需要请两位论文相关研究领域内的专家进行审稿,并像所有的编辑部编辑一样处理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包括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和将作者的回复、辩驳以及修改稿再返回给审稿人。按PNAS规定是不能将审稿人的身份透漏给作者的,但我们知道这通常是很难做到的。审稿结束之后院士必须将通过的稿件以及所有审稿人与作者之间联系的记录一起作为推荐材料交到编辑部,最终接收与否由编辑部决定。相比较与Nature、Science,国内还是又不少好的研究结果会发在PNAS上的,其中大都是生物类的文章,谈家桢老先生作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就曾经推荐过不少国内的文章。此类文章每位院士每年最多只能推荐2篇。 第二种途径是大家所熟知的自由投稿方式,但与其它杂志还是略有不同的。投稿时作者需要推荐3个编委,3个NAS院士和5个审稿人。杂志社收到稿件后,先由编委阅读并定性稿件是否属于前10%文章,这一关大约会有2/3的文章直接不送审而被拒掉。然后编辑部会给挑剩下的1/3文章指定一个NAS院士作为member-editor,这个院士也有决定文章是否值得送审的权利,通过之后就会找审稿人评审。接下来程序跟其它大多数杂志雷同,这一关会再拒掉一半,剩下的1/2,也就是整个TrackII途径稿件的1/6会被幸运录用。这个院士editor是何许人只有等到文章被接收并发表才会为作者所知晓。据PNAS网站说该类投稿占所有稿件的80%左右,但录用却只占40%。 第三类稿源属院士自己署名的文章(Contributedby)。此类稿件与TrackI的不同之处在于院士直接作为作者之一邀请2位审稿人给与评审意见并作修改,最后所有记录一并交于编委,并由编辑部决定录用与否。每位院士此类文章不得超过4篇/年。 三:投稿策略: 从上面的介绍看来PNAS沿用了早期学术论文发表的一些策略,即一些大牛尤其是诺奖获得者享有发表文章的优先权,不仅如此,其拥有的学术权威和声望也可以让其推荐的文章分量加重,从而获得发表的机会。以这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学识和眼力,他们投稿或推荐的文章应该算是上乘之作。但也不尽然。 一些学术界前辈的学术成就确实让人高山仰止,我们不盲目反对权威,但历史告诉我们绝对权威的存在不是什么好事。依我阅读文献的经历,PNAS文章看的多了,反而对PNAS越来越不感冒了,因为我发现我的研究领域内发表在该刊上的很多院士的文章往往并不特别突出,至少在我看来并没有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些甚至是滥竽充数。说到这一点,我想跟PNAS这种特殊的稿件处理策略或许不无联系。院士可以通过TrackI和II投稿和处理审稿,这之间难免会出现猫腻。虽然PNAS对此两种途径审稿人的选择有要求,但不难想象院士们自己找审稿人还会给自己惹麻烦吗?熟人是必须的,熟人不添麻烦也是必须的,除了来点’a’改成’an’式的小意见,自然是溢美之词,尽数奉上,嗯嗯哈哈,一团和气。这样一来文章自然达不到水平,与TrakcII文章相去甚远了。情况大体就是这么个情况。 大多数院士会选择用满自己的4次投稿机会和2次推荐机会,这些文章是不是都被接收了呢?用上面提到的几个数据做个简单的计算吧:PNAS每期文章数大约在80-100篇,以100篇记,TrackII接收文章数应该是40篇左右,接受率为1/6,那么投稿数是240,这个数占总投稿数的80%,那么总投稿数为300,TrackI和II投稿数和为60篇(20%),这正好是文章总数与TrackII接收数的差值,也就是说院士们的文章100%悉数被接收,即使被拒也是六十分之一二。100%有时候就是绝对的代名词,美国人眼里院士的地位和绝对权威可见一斑。有人开玩笑说PNAS是PassedoverbyNatureAndScience或PapersNotAcceptedinScience,不知道是赞还是骂。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

1,需要在国家重点扶植的重点攻关项目上有突出业绩.要迎合国家的大形式. 2,在国际上的知名学术期刊上有著作收录并引起一定反响.国内著作和在一类期刊发表文章也不能少. 3,成果对生产生活具有指导意义,而不是仅仅的项目攻关,技术突破.估计能达到这个境界,从事本职工作起码30年吧,不可以急功近利. 然而现在总所周知,搞应用型的很有钱,真正默默无闻钻研某一尖端领域的人很少. 相关资料: 我国的院士评选是从1955年开始的,在正常情况下每两年评选一次。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评选出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合称两院院士。 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必需具有以下资格,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澳门地区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从1994年开始出现外籍院士,也是每两年评选一次。记得采纳啊

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包括提交申请书、参加考核、参加选拔会议等。此外,申请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成就,如发表重要论文、获得重要奖项等。

  • 索引序列
  • 彭旭明院士最新发表论文
  • 最新院士论文发表
  • 郭旭升院士发表的论文
  • 最新院士论文发表时间
  • 最新院士论文发表要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