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上升2位,这一排名具有什么意义?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下称中信研究所)在北京公布了《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结果报告显示,中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整体产出率稳步增长,国际性顶级期刊论文总数排名世界第二,升高2位;高被引论文和网络热点论文再次排名世界第二。
特别注意的是,统计分析汇报中的国际性论文有关指标值显着。例如,依据国际性论文被引入的频次统计分析,中国在管理科学、有机化学、电子信息科学、工程设计等四个行业排名世界第一。与往年对比,它提高了计算机行业;国际性顶级期刊论文总数排名世界第二。
2011-2021年,中国10个课程造成的论文占比超出全球该课程论文的20%。原材料、有机化学、电子信息科学和工程设计论文当今世界排名第一,农业科学、细胞生物学、自然环境与生物学等10个行业的论文当今世界排名第二。
不仅如此,中国国际性顶级期刊的论文总数还升高到全球第二位。2020年,有15种国际期刊被引入超出10千次,影响因素超出30次,共发布论文2.55万篇。在其中,中国发布了1833篇学术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排名世界第二,比2019年升高了2位。
备受关注的高被引论文。网络热点论文总数,持续保持全球排名第二。截止到2021年9月,在我国高被引论文4.29万篇,占全球市场份额24.8%,比2020年提高15.5%,全球排名第二,占世界市场份额近2个点。在我国网络热点论文1515篇,占全球总产量的36.3%,比2020年提高10.2%,全球排名第二。
据了解,为正确引导科技管理机构和科技人员从关心论文总数向关心论文品质和知名度变化,激励原创设计自主创新,中信研究所积极推进进行出色论文点评科学研究,关心高品质研究成果的奉献和危害。2020年,在我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46.38万篇,比2019年提高19.8%,在其中出色国际性高新科技论文21.60万篇,中国出色高新科技论文24.78万篇。临床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光电、通讯、自动控制系统、分子生物学是出色论文总数最大的课程。
中国国际交流论文总数稳步增长,变成2021年汇报的又一闪光点。2020年中国发布的国际性论文中,国际交流论文14.45万篇,比2019年提升1.44万篇,提高11.1%。国际交流论文占中国发布论文数量的26.2%。中国创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交流论文占中国全部国际交流论文的69.3%,合作方涉及到169个国家和地区。
体现出我们国家的实力,说明我们国家论文还是很优秀的,人们发表的东西非常多,有很多的人才,科研水平有了进步。
我觉得这一排名的意义就是我国的期刊研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代表着也非常的优秀的成果,中国的学者是很厉害的,教育成果也是非常的显著的,学生们都是很出众的。
意味着我国科研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其科研成果为世界所认可,并且在世界范围各自领域发挥了实用价值。也反映了我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显著成绩。
如果我们对中国的创新能够有清醒的认识,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到底应该做什么?首先,中国的科学研究需要进一步补短板。麦肯锡曾经对中美科技创新实力做了分析对比,我们在有些领域,例如高铁、太阳能、家电等,确实是全世界领先的。在一些传统产业领域,像建筑材料、建筑机械等,也是领先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有一些短板。在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里,不管是制药、半导体设计,还是特殊的医药化工材料等领域,我们的差距仍是巨大的。很多用户导向的行业里,我们仍然也有很多差距。从这点来讲,中国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在众多基础研究领域中进一步补短板,为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发挥更大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技术创新架桥梁。中国的研究和应用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小的鸿沟。例如,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论文发表已经在全球排第一了。但如果我们看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最活跃的公司,会看到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像IBM、三星、佳能、NEC、谷歌等等,中国的BAT等却无缘上榜。仅有一家中国公司——国家电网榜上有名。国电由于希望架设全球智能电网,在人工智能领域做了布局。但总体来说,我们学术研究的优势还没有转化成为创新的优势,需要积极思考学术研究跟企业应用之间怎么样加强联系。最后一条,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制度建设谋远略。首先是要建立新技术应用的社会预见机制。我们原来很多科技发展方向和技术路径选择基本是由科学家来决定,由市场决定。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很多技术,背后的选择涉及伦理问题、涉及价值观念的问题。有些技术甚至可能涉及巨大的社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些技术的选择过程中,社会各个方面不能袖手旁观。在科技政策研究领域有一种社会预见的机制,也是目前很多国家都采用的,就是来探讨这些技术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可能的选择,这些选择背后的社会影响是什么,然后通过各种机制来邀请社会各界,包括公众、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等,共同参与这些选择,所以社会预见机制可能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构建一种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第二个关键叫作同步设计。我们应该吸取前几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其他国家的教训,把很多对于伦理道德的思考,对于社会风险的分析,和对社会影响的分析,在技术系统设计过程中就提前考虑进去。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这类问题尤其突出。正因为如此,美国的电气工程协会(IEEE)已经出台了几版关于人工智能的工程设计中应遵循的伦理法则。中国电子技术化标准研究院也在国家标准委员会的指导下出台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参与其中,高校的老师们应该在工程设计、在各种课程当中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还有一点,就是适应性治理。当我们的很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风险怎么办?如果简单行事,一下子从政策和规制上把企业卡住,风险是没有了,但技术创新也无从谈起。最近这些年,中国出现各种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兴产业,如网约车、共享单车等等。对于这些新兴产业,一方面需要鼓励创新,鼓励其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对其产生的各种风险、对社会不利的影响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制。这种适应性治理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调整角色,共同来推进治理体系的完备。第四,全球参与。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很多新的领域,都给全世界的科学界、政府提出了挑战,各种各样的国际会议都在讨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建立全球治理的机制,来消除这些创新带来的各种风险。今天的中国,已经跟其他的国家一起在头班车上,中国有能力也必须参与到这些规则制定当中。落实到具体,希望学科学、学工程的学者和专家,也能参与到相关的政策讨论当中。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于中国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该做好准备。
第四次工业革命,也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革命,最有可能在中国发生,因为中国已经在全力布局,发展迅猛,并有政策引导。人工智能时代,其本质是将人类从单一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发展至今三十年,前二十年都处于在地上爬的状态,当上世纪人类进入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构想也被大书特书,然而技术难以突破的现实,让当年一大批憧憬人工智能的年轻人,心灰意冷,纷纷改行。但是在十年前,一项重要的革命出现了,它让人工智能从科幻小说,走入现实。这项重要革命,叫做“深度学习”。前不久阿尔法狗打败世界围棋冠军,通过大量棋谱的积累,以及数百万次的对弈,阿尔法狗借助深度学习,战胜人类,就是一个例子,人工智能革命有望提前到来。美国是世界科技的霸主,但中国对于人工智能的投入,同样是霸主。中国借助着美国的软件和硬件技术,诞生了一大批同样引领未来的人工智能企业。比如我们熟知的,科大讯飞,旷视科技,商汤科技,还有大疆,华大基因,思必驰等,当然还有中国最重要的三家科技公司,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中国这些人工智能公司,将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带入百姓生活,每个中国人都受惠于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必将是一场大变革,其影响超乎我们想象。而中国,已经准备就绪!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并不惊讶,因为如果换是我写的话,自然也然,在世界上可能找不到我。所以,我说的并不惊讶,是我们中国的各方面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在论文方面也显示表现出来了,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恰好,我们中国就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金子,只是没人去注意他而已,所以作为中国人,不需要大惊小怪。
在日本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他们都参考了科睿唯安公司的具体数据,分析了主要国家的论文数量,由于每年的实际变化较大,研究所根据3年平均值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到2018年至的平均值里,中国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为305927篇,居全世界首位,高于美国的281487篇。
德国67041篇,排名在第三,日本排名第四,大概有64874篇文章,此外,从报纸的世界份额来看,我们中国跟美国分别占19.9%和18.3%左右,而排在第三位的是德国仅占4.4%左右,在可靠的NHK的报告中显示,我们中国的论文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中国论文数量大概是20年前的18倍。
在1998年至2008年的时候,平均值大概是10年前的3.6倍 ,其次,值得我们一提的是,我们中国研究论文的质量也非常接近美国了,从被引用的前10% 篇论文的份额来看,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美国有37800篇论文 24.7%,全世界排名第一,中国有33800篇文章22%,排名全世界第二。
关于你怎么看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研究论文数跃居地界第一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我觉得这是作为中国人值得自豪的,这说明我们的科技科学领域在进步,在向前看,至少不再落后,也说明经过努力,我们的科学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
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自适应自主学习、直觉感知、综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初步具备跨越发展的能力,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逐步进入实际应用,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益活跃,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
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与此同时,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
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人工智能领域技术能力全面提升为人机协同奠定基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科学与应用的鸿沟正在被突破。
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知识问答、人机对弈、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快速提升,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得以开启,人工智能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新高潮。机器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下,在“视觉”“听觉”“触觉”等人体感官的感知能力不断增强。
例如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深受关注的Image Net图像识别挑战赛获奖结果表明,2015年,计算机对于图像的识别能力已经超过人类水平,这意味着计算机能够在多种场景下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视觉的工作,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同时得益于深度学习算法能力的提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革新助推计算机视觉产业持续向前。
人工智能技术能力的不断成熟使得机器能够实现越来越人性化的操作。人工智能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为人机系统的能力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31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至2017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35万次,较2016年统计时增加29.9%,排名比去年上升两位,超越英国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把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列为首要发展目标。其中,要求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第二。现在,这一目标已提前实现。过去10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9.40次,虽然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比上年度统计时的8.55次提高9.9%。
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各学科论文在2007—2017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近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据介绍,我国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1/4,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三位。其中,截至2017年10月,中国高被引论文为20131篇,占世界份额为14.7%,数量比2016年增加了18.7%,世界排名保持在第三位。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69976篇,仍居第一位。英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25880篇,居第二位。
人工智能现在备受大家关注,各个国家的科技团队都开始并致力于钻研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产品层出不出,让我们大呼惊奇。在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处于顶尖状态,而我国的人工智能也已经位于第一梯队,不管是从融资规模和新增企业数量上,中国排名仅位于美国之后位居第二。那么我们当前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问题。可以说中国的人工智能领域在世界排名第二,这是由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二,依托于庞大的网络和用户,国内拥有先进的语音、视觉、传感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技术优势。中国人工智能的产业十分的发达,并且有极大的优势可以发展人工智能。但是中国的人工智能还是存在着很多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工智能原创性理论基础不强,重大原创成果不足;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与以美国的人工智能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当然,人工智能产业结构布局还不完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特别是尖端人才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等。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中国的人工智能,那就是大而不强。而中国的人工智能开始被很多国家限制,这是因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十分好,好的让这些国家眼红,而美国政府正在考虑采取类似的措施,原因也是出于对中国可能获得珍贵的人工智能知识的担忧。中国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兴趣尤其令人担忧,并扬言要对中国投资技术企业进行立法上的限制。 在这里需要给大家说明的是,人工智能中的10%在于算法,20%在于技术,70%在于应用场景和落地。这一推断没错,但是如果在前面30%失去技术优势,后面的70%就没有了什么意义。因此,增强人工智能基础,必须在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自主协同等方面进行学科理论梳理和研究,开展类脑智能计算、生物仿真等基础技术的研究,以实验室和研究院等形式专注研究成果的产品转化。当然我们需要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基础理论是根本,基础技术是主干,应用是枝叶。只有根底深厚庞大,主干强劲,人工智能产业才能日益兴荣昌盛。目前人工智能共享技术包括知识计算引擎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自主无人系统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以及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等。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这些乐观还是多少有一点悲观的,不过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解决这些问题。
科技竞争的胜负不仅决定国家命运,也决定未来全球经济竞争格局的走向。未来,人工智能,将在推动各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道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日,China Daily在文章"Artificia Intelligence Accelerating Nation's Industrial Upgrade Efforts"(《人工智能加速中国产业升级》)中提及,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势头日益增强,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文章认为,在过去五年里,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上超过了美国,而作为在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中排名第一的百度,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我国产业智能化升级的中坚力量。2017年,由李彦宏带领的百度被国家选中牵头成立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以解决中国人工智能基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全方面提升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整体竞争力。
文章中提到,人工智能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城市规划、智能交通、社会管理、医疗保健、国家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大众来说,自动驾驶的普及程度,成为最直观衡量城市是否向智能化转型的标准之一。在今年9月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预测,未来5年内,自动驾驶将全面商用,中国的很多城市拥堵将大大缓解,不再需要限购限行。最近,百度在北京等数个城市开放的Apollo Go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也成为China Daily关注的话题。
同样在今年,全球知名调研机构Navigant Research将百度Apollo列为全球自动驾驶领域四大“领导者”之一。今年2月加州车辆管理局(DMV)公布的自动驾驶脱离报告中,百度Apollo超越谷歌Waymo和通用Cruise,位列全球提交报告的60家公司中的第一名,中国速度可见一斑。
人工智能也将在推动全球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将从2018年的2万亿美元跃升至15.7万亿美元。李彦宏认为 :AI驱动的智能经济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AI将从人机交互、基础设施和行业应用三个方面对社会、经济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百度表示,将继续开展人工智能核心领域的研究,为中国科技创新贡献力量,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更多垂直领域的应用。报道也提及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巨头,矿视科技、云从科技等初创企业也将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在全球竞争格局进入新赛道之下,这些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力,将为中国经济在全球格局中持续领跑提供强劲动力。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31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至2017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35万次,较2016年统计时增加29.9%,排名比去年上升两位,超越英国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把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列为首要发展目标。其中,要求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第二。现在,这一目标已提前实现。过去10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9.40次,虽然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比上年度统计时的8.55次提高9.9%。
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各学科论文在2007—2017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近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据介绍,我国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1/4,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三位。其中,截至2017年10月,中国高被引论文为20131篇,占世界份额为14.7%,数量比2016年增加了18.7%,世界排名保持在第三位。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69976篇,仍居第一位。英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25880篇,居第二位。
体现出我们国家的实力,说明我们国家论文还是很优秀的,人们发表的东西非常多,有很多的人才,科研水平有了进步。
空境差都任务制基本要按要求刷应怪道具行交换同换礼装优先助战选加者+礼装
第一,我国的顶尖科学家非常多,第二,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多发现,第三,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第四,中国人最善于写论文,第五,论文水平很高。
我国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第二,意味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科研人员储备丰富,而且在学术界更有话语权。
意味着我们国家的论文是非常优秀的,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国家的文化水平很高。
百姓观察网可以查看。
投稿,是作者将自己享有著作权的某一未发表作品投寄给报刊杂志社、广播电视台或出版社并希望被采用的行为。从作者与媒体出版部门之间就因投稿形成了合同法律关系,投稿无疑是形成这一关系的前置环节;从合同法角度看,投稿这一民事行为应属于“要约邀请”而非“要约”。
投稿,是作者将自己享有著作权的某一未发表作品投寄给报刊杂志社、广播电视台或出版社并希望被采用的行为。从作者与媒体出版部门之间就因投稿形成了合同法律关系,投稿无疑是形成这一关系的前置环节;从合同法角度看,投稿这一民事行为应属于“要约邀请”而非“要约”。
期刊论文可以分为五级:
第一级别(T类):特种刊物论文
是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这是殿堂级别的刊物。发表的成果都是对各个专业有突出贡献的研究成果。每年全球的发行量也是特别少,含金量极高。
第二级别(A类):权威核心刊物论文
是指被SSCI、A&HCI、CSSCI以及全国权威性专业期刊收录的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这是目前高校师生以及研究院所普遍认可的具有代表性的顶尖期刊。
第三级别(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
是指其他被CSSCI收录的期刊,以及ISSHP收录的论文。它的论文水平含金量比A类低,但是也是代表着各个专业内重要的研究性论文。
第四级别(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
是指没有被CSSCI收录但是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论文。同样,在学科内有重要的影响,被高校师生普遍认可和投稿的期刊。无论你是专科、本科还是硕博,都是可以考虑的。
第五级别(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
是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这一级别的论文,就有点水了,但是非常适合刚刚跨入研究领域的学生投稿。同样,这类文章在毕业、深造、评职称,都是得到认可的。
第六级别(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
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