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14

帅哥小蜜
首页 > 学术期刊 > 论文范文与陈其美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萌萌panda我最爱

已采纳

宋教仁 当时轰轰烈烈 其主凶是当时民国总统 袁世凯 他指当时国务院总理 赵秉均 袁和赵策划 指示杀手 最后亲手杀宋的是叫 武士英的人 袁世凯深深感到了宋教仁和国民党对他的威胁,先是试图拉拢宋教仁,还在陆征祥辞去内阁总理时,就曾请宋担任内阁总理,条件是放弃政党内阁的主张,被坚决拒绝;继而用金钱贿赂,也未成功。民国元年10月18日,宋教仁南下省亲。沿途,他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表明与专制独裁势不两立的态度。此时,各地选举越来越有利于国民党,最终获胜似成定局,对宋教仁当选内阁总理的呼声也很高。袁世凯一伙更加紧张,不仅在报刊上恶意攻击,而且阴谋以暗杀手段除去政敌。民国2年3月上旬,宋刚抵上海,便接到袁世凯发出的“即日赴京,商决要政”的急电。3月20日晚10时,宋拟由沪乘火车去北京。宋与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人一一握别,正要上火车,被袁世凯所派刺客开枪射中,22日凌晨,宋与世长辞,年仅31岁。在死前,他还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对身边的人说要提醒袁世凯“以共和为重”。孙中山挽联称宋教仁:“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333 评论

18821090937

宋教仁革命家宋教仁 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882年生,1904年与黄兴、陈天华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策动起义未遂一,流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任《民报》摆述。宋教仁遇刺 袁世凯深深感到了宋教仁和国民党对他的威胁,先是试图拉拢宋教仁,还在陆征祥辞去内阁总理时,就曾请宋担任内阁总理,条件是放弃政党内阁的主张,被坚决拒绝;继而用金钱贿赂,也未成功。民国元年10月18日,宋教仁南下省亲。沿途,他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表明与专制独裁势不两立的态度。此时,各地选举越来越有利于国民党,最终获胜似成定局,对宋教仁当选内阁总理的呼声也很高。袁世凯一伙更加紧张,不仅在报刊上恶意攻击,而且阴谋以暗杀手段除去政敌。民国2年3月上旬,宋刚抵上海,便接到袁世凯发出的“即日赴京,商决要政”的急电。3月20日晚10时,宋拟由沪乘火车去北京。宋与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人一一握别,正要上火车,被袁世凯所派刺客开枪射中,22日凌晨,宋与世长辞,年仅31岁。在死前,他还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对身边的人说要提醒袁世凯“以共和为重”。孙中山挽联称宋教仁:“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1910年至1911年在上海任《民主报》主笔,7月与谭人凤等组织中部同盟会,策动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后,参与筹建临时政府。1912年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参与南北议和,5月在北京出任农林总长。8月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主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反对袁世凯专权。1913年2月4日,参、众两院复选结果,国民党获392席,占绝对多数。宋教仁希望以多数党的地位,成立责任内阁,约束袁世凯专权。在正式国会开会之前,他亲到长江流域各省宣传演说,为建立责任内阁,实现民主政治大造舆论。 1913年3月20日,国会召开前夕,袁世凯使赵秉钧派人跟踪到上海火车站,伺机暗杀了宋教仁,两天后身亡,时年仅32岁。“宋教仁案”揭露后,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主张立即“武力讨袁”,进行二次革命。 宋教仁著有《宋教仁集》。宋教仁早年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今八字路乡渔父村)人。6岁人私塾,17岁人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萌生反清思想。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普通中学堂。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田桐、吴昆等人议论时政,畅谈革命,决心走反清革命的道路。是年8月,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此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 11月4日,宋教仁以赴黄兴30岁寿宴为名,与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土钊等在长沙黄宅筹创华兴会。光绪三十年二月,华兴会在长沙正式成立,选黄兴为会长,宋为副会长。该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华兴会成立后,立即着手扩大组织,准备武装起义。宋教仁在华兴会的活动初步显露出卓越的组织才能。是年7月,宋教仁在武昌发起创建“科学补习所”,以此为掩护,在新军和学校中开展革命活动。是年,华兴会策划在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在长沙、岳州、衡阳、宝庆、常德分五路同时起义。宋教仁负责常德一路的组织发动工作。9月,宋教仁回常德,在城内五省客栈设“湘西联络总站”。10月初,在常德笔架城举行的会党集会上被推为龙头,大家议定:起义时,会众扮作朝五雷山的香客,到笔架城边的文庙集合,听候指挥。11月5日,为筹备经费,宋教仁到长沙,发现起义事泄,湖南巡抚陆元鼎下令搜捕。是年底,宋教仁经武汉、上海登轮潜赴日本。同盟会元老 光绪三十年12月13日,宋教仁到达日本。刚安顿下来,他就重新开始革命活动。首先,他筹创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三十一年6月出版。8月,在孙中山倡导下,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宋以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身份兼该报撰述。是年6月,宋教仁进入日本政法大学学习,次年2月进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本打算升人本科,因生病而辍学。 光绪三十三年春,宋教仁潜返辽宁安东,筹建同盟会辽东支部,联络东北“马侠”李逢春等人,策划在沈阳发动武装起义,事泄,潜回东京。在东北活动期间,获悉日本企图吞并“间岛”的阴谋,他暂时放下革命联络工作,在日本友人片山潜的帮助下,打人日本从事阴谋组织活动的组织长白山会,冒着生命危险,侦获该会大量假证据。回东京后,他又查阅大量典籍,很快写出《间岛问题》一书,论证间岛及延吉地区自周秦即属中国领土。日本政府侦知此事,以五千巨金索购书稿,未遂。转递清政府,如获拱璧,清政府对日谈判,凭此书的有力论据而获胜。 宣统二年(1910)春,长江中下游流域革命力量骤增,宋教仁提出相应转移革命重心。年底,从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他为《民主报》主笔,他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次年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他亲自或派人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积极发展中部总会分会,筹款,购买武器弹药,推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程。两湖革命形势空前高涨,终于导致武昌起义的爆发。 武昌起义成功,宋教仁非常高兴,他在上海大造革命舆论。通过发表文章和拍电报,积极敦促各国政府对中国革命严守中立,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对内则大力宣传革命的宗旨,说明“革命党之主义即声言在推翻恶政,出人民于水火之中”,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他积极策应长江中下游举义响应。他在《民主报》上发表《湖北形势地理说》,论述武昌的重要性,反复申言:“今天下之形势,重在武昌也。”激动之余,宋教仁对军政首脑大权旁落深为忧虑。10月24日,黄兴由香港抵上海,宋教仁与他“久别重逢,倾谈竞夕”,劝黄兴率第九镇新军夺取南京,并攻取江浙,以免受制于黎元洪,黄兴不听。28日,宋教仁与黄兴到达武汉。此时,都督政府的组织大体建立,宋教仁仅被胡瑛所拉协助办理外交。此时列强已表示中立,外交无大事可做。宋教仁试图策动黄兴为湖南湖北大都督,未成功,他又转而从地方政权建设人手,起草《鄂州约法》,经审定,随即由军政府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共和制宪法性质文件,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精神。但当时并未付诸实施,黎元洪都督地位和权力并无减损。黄兴主持的军事,也景况不佳。宋教仁于11月13日离开武昌,决定赴南京开辟新的局面。为共和奔走 宋教仁往来于镇江、上海,督促速攻南京。12月2日,古城南京终于宣告光复。7日,组成新的江苏都督府,宋教仁担任政务厅长。此时,已有十余省宣布独立,站到革命阵营,组织临时中央政府已属急务。宋教仁也急欲以此抵制黎元洪,但其正确主张不被理解,屡受挫折。在实行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问题上与孙中山也发生分歧,孙中山主张总统制,宋教仁主张内阁制。民国元年(1912)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宋教仁仅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许多人为宋教仁未担任内务总长而抱屈,他却说:“总长不总长,无关宏旨,我素主张内阁制,且主张政党内阁,如今七拼八凑,一个总长不做也罢。共和肇造,非我党负起责任,大刀阔斧,鼎故革新,不足以言政治。旧官僚模棱两可,畏首畏尾,哪里可与言革命、讲共和?”宋教仁很重视立法工作,很快就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仍然主张内阁制,并被孙中山所接受。以后出台的《临时约法》,就是以宋教仁的《鄂州约法》和该宪法草案为蓝本的。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后,宋教仁于4月27日就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他的兴趣在政治,立即开始实施他的政党政治理想。他让仇鳌等人创办《亚东新报》,“监督政府,指导国民,巩固共和政体,注重民国主义”并以“桃源渔父”的笔名,在报上发表长篇论文。7月上旬,宋教仁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行为,辞去农林总长职务。7月21日,同盟会本部召开夏季大会,宋教仁当选为总务部主任干事,成为同盟会实际上的主持人。他加快了组织大党的步伐。8月25日,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派等党派,组成中国国民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选为理事长,宋教仁以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的票数当选为理事,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此时,孙、黄的兴趣和主要精力放在实务建设上,主持北京国民党本部的是宋教仁。是年底,国会议员选举拉开序幕。至次年3月,国民党获压倒多数席位。

340 评论

飛天彩绘

宁波名人 【严光】生卒年待考。东汉初隐士。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少有文名,与刘秀同游学,曾拒为王莽官。建武元年(25),刘秀即位,严光隐名换姓,避居他乡。后三聘而始至洛阳,授以谏议大夫之职,不就,归隐富春山(今浙江桐庐县境内)。80岁卒,安葬在客星山。现余姚与慈溪等地有严子陵祠、客星山"高风千古"坊、故里碑亭等史迹。 【阚泽】(170~243)三国时吴国官吏。字德润。宁波市慈城镇人。世代为农,好学,后举孝廉。曾任钱塘长,三国吴尚书令、中书令,拜太子太傅,精通经学、历书。极力向孙权推荐贾谊的《过秦论》,主张废除酷刑,以礼义治国。晚年笃信佛教,舍宅为普济寺。今慈湖(又名德润湖)边有其故址,宅后山为"阚峰"。� 【虞喜】(281~356)东晋天文学家。字仲宁。余姚人。出身豪族,屡征博士、举贤良,皆不就。东晋咸和五年(330),计算出冬至太阳位置每50年向西移动一度(现代测定为71年8个月),即为"岁差"。这一发现对以后的天文学有很大的影响。他主张天高无穷,日月星辰按各自的规律运行,以驳浑天说、盖天说。著有《安天论》、《志林》等。� 【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字伯施。慈溪市人。南北朝时仕陈,入隋任秘书郎、起居舍人。隋亡,曾为窦建德黄门侍郎,唐武德四年(621)为秦王府参军,授弘文馆学士,改太子中舍人。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即位,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太子右庶子、秘书监等,封爵永兴县公。辞官,授银青光禄大夫。卒后陪葬昭陵,画像凌烟阁,赠礼部尚书,谥文懿。书法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笔致,外柔内刚,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有石刻《孔子唐堂碑》等传世,著有《帝王略论》、《书旨述》、《笔髓论》、《观学篇》等,编有《北堂书钞》160卷,为国内现存第一部类书。� 【陈藏器】(681~757)唐代药物学家和方剂学家。四明人。开元年间(713~741),任京兆府三原县县尉。认为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虽经补辑,但遗逸尚多,而为之搜遗补缺,编撰《本草拾遗》10卷。明李明珍认为此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惜原书已佚。另作《本草序例》1卷,《本草解纷》3卷。为中医方剂学"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等"十剂"方剂分类法的创始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宁波奉化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人,见上卷252页杭州"林逋"条。� 【史浩】(1106~1194)南宋右丞相。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历任余姚县尉、温州教授、国子博士、秘书省校书郎等职。隆兴元年(1163)任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上书言赵鼎、李光无罪,昭雪岳飞冤狱,后因反对张浚等贸然用兵北伐,遭王十朋等所劾。淳熙五年(1178)复为右丞相,淳熙十年(1183)致仕,封太保、魏国公。卒后封会稽郡王、越王,谥忠定。有《尚书讲义》、《周官讲义》、《仙源类谱》、《?峰真隐漫录》等著述。� 【张孝祥】(1132~1170)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鄞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第一,人称甬上第一状元。历任秘书省正字、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平江知府、建康留守、敷文阁待制、荆南荆北路安抚使、显谟阁直学士等职。卒后葬建康(南京)钟山。为官时支持张浚北伐,反对秦桧专权。文章过人,为南宋豪放派词人。著有《于湖居士乐府》、《于湖词》、《于湖集》、《古风律诗绝句》等。� 【叶梦鼎】(1200~1270)南宋官员。字镇之,号西涧。宁海东仓上宅人。本姓陈,6岁时过继于母族,改姓叶。南宋嘉熙元年(1237),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曾在信州、袁州、吉州、隆兴等地为官,景定三年(1262)任兵部尚书,次年迁吏部尚书,咸淳三年(1267)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因反对贾似道专权,阻止《公田法》、《经界推排法》实施而遭贾忌恨,遂托病辞官。著有《西涧集》。� 【黄震】(1213~1281)南宋官员。字东发,人称於越先生。慈溪人。南宋宝四年(1256)进士。曾任史馆检阅、抚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等职,为官清廉,敢于直言。宋亡后隐居定海灵渚乡泽山(今慈溪市田央乡)、鄞县等地,卒后门人私谥文洁先生。参与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的修纂。批判理学"人心道心"、"即心即道"观点,创东发学派,著有《黄氏日钞》、《古今纪要》、《戊辰修史传》、《礼记集解》、《春秋集解》等。�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人称厚斋先生。鄞县人。南宋淳元年(1241)进士,曾任太常寺主簿、台州通判、礼部郎官、徽州知州、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敢于直谏,为权相贾似道所恶,屡遭贬斥。宋亡后闭门著述,著有《困学纪闻》、《玉海》、《通鉴答问》、《诗地理考》、《深宁集》、《通鉴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三字经》等。其中《三字经》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胡三省】(1230~1302)南宋学者。原名满孙,字身之,又字景参,其家居涧旁有古梅,因号"梅涧"。宁海县中胡村人。南宋宝�NB039�四年(1256)进士。曾任吉州泰和尉、慈溪尉、扬州江都丞、怀宁知县、朝奉郎等职。德�NB039�元年(1275)入贾似道幕府,后因与贾不合还乡。一生致力于《通鉴》校勘。历时30年,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著有《通鉴释文辨误》、《竹素园稿》、《通鉴小学》等。� 【戴表元】(1244~1310)元初文学家。字帅初,一字曾伯,自号剡源先生。奉化榆林人。从师王应麟。南宋咸淳七年(1271)进士。授迪功郎、建康府教授等职。元兵南下,避难天台、鄞县、杭州等地,以授徒卖文为生。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受聘任奉化养正堂师,大德八年(1304)任信州教授。后归里,读书吟诗以终。学识渊博,善书法,以散文名重一时,被誉为"东南文章大家之一"。著有《剡源集》、《剡源佚诗》、《剡源佚文》等。� 【方孝孺】(1357~1402)明初学者。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人称缑城先生、正学先生。宁海县人。少好学,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授汉中府学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建文元年(1399),迁侍讲学士,值文渊阁,任《太祖实录》、《类要》总裁,文学博士等。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兵陷南京,他被捕下狱,后朱棣命他草拟登极诏书,他披麻戴孝,坚拒草诏而疾书"燕贼篡位"。朱棣大怒而灭其十族(加学生),罹难者873人。有《逊志斋集》、《秋崖集》行世。� 【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人称阳明先生。余姚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因触犯刘瑾,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驿丞。后任南京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督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回故乡余姚,在龙泉山中天阁讲"致良知"说,开创了姚江学派(又称阳明学派)。卒于江西南安,谥文成。归葬绍兴兰亭。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著有《阳明全书》。� 【吕纪】(1477~?)明代花鸟画家。字廷振,号乐愚。鄞县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应征入宫,任锦衣卫指挥使。画近学边景昭,远承南宋画院体风格,尤擅画凤凰、仙鹤、孔雀、鸳鸯等,生动明丽,工笔与写意俱佳。间作山水人物。为当时画院花鸟画代表作家之一。作品传世较多,主要有《桂菊山禽图》、《鹰雀图》、《雪景翎花图》、《竹禽双雉图》、《雪岸双鸿图》等。� 【范钦】(1505~1585)明代藏书家。字尧卿,号东明。鄞县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随州知州、工部员外郎、袁州知州、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副都御史等职。后晋兵部右侍郎,未赴任而去职还乡。一生喜爱藏书。归里后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间在月湖西岸的居宅东侧建造了藏书楼,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名"天一阁"。其藏书以明版地方志及登科录为世人所重,在明时已有浙东藏书第一家之誉。历经400余年后的今天,已成为国内最古老的藏书楼。范钦的著述有《四明范氏书目》、《烟霞小说》、《抚掌录》、《奏议》、《草朝遗忠录》、《明文臣爵谥》、《古今谚》。� 【屠隆】(1543~1605)明代文学家。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由拳山人、蓬莱仙客、鸿苞居士。鄞县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任颍上知县、青浦知县、吏部主事、郎中等职。因不拘小节、纵情诗词而罢职。回乡后以卖文为生,贫困潦倒。屠隆博学多才,尤精戏曲,书画造诣颇深,与胡应麟等并称"明末五子"。著有《彩毫记》、《昙花记》、《修文记》、《白榆集》、《由拳集》、《鸿苞集》、《观音考》等。� 【朱之瑜】(1600~1682)明末学者,抗清义士。字鲁屿,号舜水。余姚人。早年精研六经,绝意为官。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浙,他奔走各地,联络义军支援四明山寨王翊,顺治四年至十五年(1647~1658),4次东渡日本,欲借兵复明,途中历经艰险,终未成功。后随郑成功、张苍水抗清,败后定居日本。康熙三年(1664),水户藩主德川光国聘其为宾师。前后侨居日本20余年,向日本介绍了中国服制、礼制、官制等礼乐典章,讲授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卒后私谥文恭先生,葬日本常陆入慈郡大田乡瑞龙山麓。有《舜水先生文集》、《朱舜水集》、《朱氏舜水谈绮》等行世。1982年5月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日本朱舜水先生纪念会在余姚龙泉山上建造了朱舜水纪念碑。� 【黄宗羲】(1610~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人称梨洲先生。余姚黄竹浦人。父黄尊素,东林党人,因反对魏忠贤等死于诏狱。明崇祯元年(1628),赴京为父申冤,锥刺逆党。而后在南京加入复社。明亡后,率家乡子弟组成"世忠营",拥鲁王抗清,先后10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左副都御史等职。失败后归隐故里,授徒讲学,著书立说。黄宗羲学识渊博,著述弘富,对天文、地理、历算、乐律等造诣颇深,尤长史学,并开创了浙东学派。有《黄宗羲全集》行世,其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四明山志》、《南雷文定》等。� 【张苍水】(1620~1664)明末抗清义士。名煌言,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入浙,同钱肃乐等人在宁波府城隍庙聚众起义抗清,后又迎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官至兵部尚书。顺治十六年(1659)率义军与郑成功兵入长江,破京口(今镇江),沿江4府3州24县闻风归附。后郑成功兵败师溃,历尽艰险,返乡招集旧部,继续抗清。康熙三年(1664)闽战一役遭重创,见复明无望,遂散兵隐居于象山县石浦南田的悬岙岛(一说舟山悬岙)。因叛徒出卖被执,清人劝降不从,在杭州慷慨就义。谥忠烈。著述有《张苍水集》。� 【万斯同】(1638~1702)清初历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鄞县人。黄宗羲弟子,清初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博通诸史,尤精明史,以明遗民自居,绝不仕清。清康熙十八年(1679),《明史》总裁官大学士徐元文荐他入史馆,在父师嘱托之下,携书10万卷入京,不受俸,不署衙,以"布衣"身份参修明史。《明史稿》500卷,由他手定。卒于明史馆,归葬奉化市莼湖镇邬阳观山南麓,墓上有"班马三椽笔,乾坤一布衣"对联。著作有《儒林宗派》、《历代史表》、《石园诗文集》、《两浙忠贤录》、《读礼迎考》等30余种。� 【全祖望】(1705~1755)清代史学家。字绍衣,号谢山、鲒?亭长,人称谢山先生。鄞县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因与权贵不合,辞官还乡,读书著述。乾隆十三年(1748)主讲绍兴蕺山书院,十六年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全祖望学识渊博,著作颇丰,著有《鲒�NB043�亭集》、《鲒�NB043�亭集外编》、《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句余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 【叶恭绰】(1880~1968)文史专家。字誉虎,又名裕甫、遐翁等。余姚人。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财政部长、段祺瑞临时执政府交通总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国学馆馆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二届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国画院院长等职。尤擅书法,工真、行、草书。著有《交通救国论》、《历代藏经考略》、《遐庵汇稿》等。� 【周淡游】(1882~1919)早期同盟会员。原名声德,学名日宣,字淡游。奉化人。为奉化城里最早剪去发辫的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渡日本,入东京警监学校,与陈其美同学,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廖仲恺等人,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任沪军都督府军需官、浙江都督府顾问。1915年,又参加发动肇和舰起义。1918年冬,奉孙中山之命入蜀佐助四川省长杨沧白。次年病逝任上,孙中山致电吊唁。墓在奉化市中心锦屏山东麓,蒋介石题写墓碑,并建有纪念塔和山庄。 【周信芳】(1895~1975)京剧艺术大师。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慈溪人。生于江苏清江浦,幼年随父学艺,7岁始以七龄童艺名登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始用"麒麟童"艺名。曾与梅兰芳、谭鑫培等同台演出。他是中国当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艺术革新家,继承和发展了民族戏曲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典型人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麒派"宗师。1949年应邀出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宁波京剧院院长等职。代表剧目有《四进士》、《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清风亭》等。著有《周信芳戏剧散论》。� 【潘天寿】(1897~1971)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乳名权,原名天谨、学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阿寿、雷婆头峰寿者、颐者等。宁海县回浦乡冠庄村人。现故居已修复并对外开放。幼年即喜习书画,后得李叔同、经亨颐、吴昌硕、刘海粟等名人指点,技艺日精。1926年任宁波新华艺术学院艺术教育系主任,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主任。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等职。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熔诗、书、画、印于一炉,风格独特。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国书法史》、《治印谈丛》等。� 【沙孟海】(1900~1992)书法家。原名文若,字孟海,号沙林、石荒、兰沙、决明。鄞县塘溪乡人。自幼爱好书法、篆刻。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5年赴宁波,任职商务印书馆,与冯君木、吴昌硕、马一浮、章太炎等交往,书艺大进。1929年后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1931年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部秘书等职。1949年后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调查组组长、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顾问等职。书法刚健有力、雄厚遒劲,善擘窠榜书,被誉为"书坛泰斗"。著述有《近三百年的书学》、《兰沙馆印式》、《印学史》、《印学概述》、《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中国书法史图集》、《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写书谱》等,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鄞县东钱湖畔建有沙孟海书学院。� 【童第周】(1902~1979)生物学家。鄞县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1930年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1949年后,历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研究所所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国实验胚胎学创始人,在研究细胞核、细胞质在鱼类个别发育、细胞分化和性状遗传中的相互作用方面多有创见,有论文、专著70余种。

167 评论

隔壁老袁无敌

宁波名人【严光】生卒年待考。东汉初隐士。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少有文名,与刘秀同游学,曾拒为王莽官。建武元年(25),刘秀即位,严光隐名换姓,避居他乡。后三聘而始至洛阳,授以谏议大夫之职,不就,归隐富春山(今浙江桐庐县境内)。80岁卒,安葬在客星山。现余姚与慈溪等地有严子陵祠、客星山"高风千古"坊、故里碑亭等史迹。【阚泽】(170~243)三国时吴国官吏。字德润。宁波市慈城镇人。世代为农,好学,后举孝廉。曾任钱塘长,三国吴尚书令、中书令,拜太子太傅,精通经学、历书。极力向孙权推荐贾谊的《过秦论》,主张废除酷刑,以礼义治国。晚年笃信佛教,舍宅为普济寺。今慈湖(又名德润湖)边有其故址,宅后山为"阚峰"。�【虞喜】(281~356)东晋天文学家。字仲宁。余姚人。出身豪族,屡征博士、举贤良,皆不就。东晋咸和五年(330),计算出冬至太阳位置每50年向西移动一度(现代测定为71年8个月),即为"岁差"。这一发现对以后的天文学有很大的影响。他主张天高无穷,日月星辰按各自的规律运行,以驳浑天说、盖天说。著有《安天论》、《志林》等。�【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字伯施。慈溪市人。南北朝时仕陈,入隋任秘书郎、起居舍人。隋亡,曾为窦建德黄门侍郎,唐武德四年(621)为秦王府参军,授弘文馆学士,改太子中舍人。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即位,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太子右庶子、秘书监等,封爵永兴县公。辞官,授银青光禄大夫。卒后陪葬昭陵,画像凌烟阁,赠礼部尚书,谥文懿。书法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笔致,外柔内刚,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有石刻《孔子唐堂碑》等传世,著有《帝王略论》、《书旨述》、《笔髓论》、《观学篇》等,编有《北堂书钞》160卷,为国内现存第一部类书。�【陈藏器】(681~757)唐代药物学家和方剂学家。四明人。开元年间(713~741),任京兆府三原县县尉。认为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虽经补辑,但遗逸尚多,而为之搜遗补缺,编撰《本草拾遗》10卷。明李明珍认为此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惜原书已佚。另作《本草序例》1卷,《本草解纷》3卷。为中医方剂学"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等"十剂"方剂分类法的创始人。�【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宁波奉化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人,见上卷252页杭州"林逋"条。�【史浩】(1106~1194)南宋右丞相。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历任余姚县尉、温州教授、国子博士、秘书省校书郎等职。隆兴元年(1163)任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上书言赵鼎、李光无罪,昭雪岳飞冤狱,后因反对张浚等贸然用兵北伐,遭王十朋等所劾。淳熙五年(1178)复为右丞相,淳熙十年(1183)致仕,封太保、魏国公。卒后封会稽郡王、越王,谥忠定。有《尚书讲义》、《周官讲义》、《仙源类谱》、《?峰真隐漫录》等著述。�【张孝祥】(1132~1170)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鄞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第一,人称甬上第一状元。历任秘书省正字、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平江知府、建康留守、敷文阁待制、荆南荆北路安抚使、显谟阁直学士等职。卒后葬建康(南京)钟山。为官时支持张浚北伐,反对秦桧专权。文章过人,为南宋豪放派词人。著有《于湖居士乐府》、《于湖词》、《于湖集》、《古风律诗绝句》等。�【叶梦鼎】(1200~1270)南宋官员。字镇之,号西涧。宁海东仓上宅人。本姓陈,6岁时过继于母族,改姓叶。南宋嘉熙元年(1237),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曾在信州、袁州、吉州、隆兴等地为官,景定三年(1262)任兵部尚书,次年迁吏部尚书,咸淳三年(1267)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因反对贾似道专权,阻止《公田法》、《经界推排法》实施而遭贾忌恨,遂托病辞官。著有《西涧集》。�【黄震】(1213~1281)南宋官员。字东发,人称於越先生。慈溪人。南宋宝四年(1256)进士。曾任史馆检阅、抚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等职,为官清廉,敢于直言。宋亡后隐居定海灵渚乡泽山(今慈溪市田央乡)、鄞县等地,卒后门人私谥文洁先生。参与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的修纂。批判理学"人心道心"、"即心即道"观点,创东发学派,著有《黄氏日钞》、《古今纪要》、《戊辰修史传》、《礼记集解》、《春秋集解》等。�【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人称厚斋先生。鄞县人。南宋淳元年(1241)进士,曾任太常寺主簿、台州通判、礼部郎官、徽州知州、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敢于直谏,为权相贾似道所恶,屡遭贬斥。宋亡后闭门著述,著有《困学纪闻》、《玉海》、《通鉴答问》、《诗地理考》、《深宁集》、《通鉴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三字经》等。其中《三字经》影响极大,流传甚广。�【胡三省】(1230~1302)南宋学者。原名满孙,字身之,又字景参,其家居涧旁有古梅,因号"梅涧"。宁海县中胡村人。南宋宝�NB039�四年(1256)进士。曾任吉州泰和尉、慈溪尉、扬州江都丞、怀宁知县、朝奉郎等职。德�NB039�元年(1275)入贾似道幕府,后因与贾不合还乡。一生致力于《通鉴》校勘。历时30年,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著有《通鉴释文辨误》、《竹素园稿》、《通鉴小学》等。�【戴表元】(1244~1310)元初文学家。字帅初,一字曾伯,自号剡源先生。奉化榆林人。从师王应麟。南宋咸淳七年(1271)进士。授迪功郎、建康府教授等职。元兵南下,避难天台、鄞县、杭州等地,以授徒卖文为生。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受聘任奉化养正堂师,大德八年(1304)任信州教授。后归里,读书吟诗以终。学识渊博,善书法,以散文名重一时,被誉为"东南文章大家之一"。著有《剡源集》、《剡源佚诗》、《剡源佚文》等。�【方孝孺】(1357~1402)明初学者。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人称缑城先生、正学先生。宁海县人。少好学,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授汉中府学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建文元年(1399),迁侍讲学士,值文渊阁,任《太祖实录》、《类要》总裁,文学博士等。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兵陷南京,他被捕下狱,后朱棣命他草拟登极诏书,他披麻戴孝,坚拒草诏而疾书"燕贼篡位"。朱棣大怒而灭其十族(加学生),罹难者873人。有《逊志斋集》、《秋崖集》行世。�【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人称阳明先生。余姚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因触犯刘瑾,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驿丞。后任南京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督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回故乡余姚,在龙泉山中天阁讲"致良知"说,开创了姚江学派(又称阳明学派)。卒于江西南安,谥文成。归葬绍兴兰亭。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著有《阳明全书》。�【吕纪】(1477~?)明代花鸟画家。字廷振,号乐愚。鄞县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应征入宫,任锦衣卫指挥使。画近学边景昭,远承南宋画院体风格,尤擅画凤凰、仙鹤、孔雀、鸳鸯等,生动明丽,工笔与写意俱佳。间作山水人物。为当时画院花鸟画代表作家之一。作品传世较多,主要有《桂菊山禽图》、《鹰雀图》、《雪景翎花图》、《竹禽双雉图》、《雪岸双鸿图》等。�【范钦】(1505~1585)明代藏书家。字尧卿,号东明。鄞县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随州知州、工部员外郎、袁州知州、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副都御史等职。后晋兵部右侍郎,未赴任而去职还乡。一生喜爱藏书。归里后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间在月湖西岸的居宅东侧建造了藏书楼,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名"天一阁"。其藏书以明版地方志及登科录为世人所重,在明时已有浙东藏书第一家之誉。历经400余年后的今天,已成为国内最古老的藏书楼。范钦的著述有《四明范氏书目》、《烟霞小说》、《抚掌录》、《奏议》、《草朝遗忠录》、《明文臣爵谥》、《古今谚》。�【屠隆】(1543~1605)明代文学家。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由拳山人、蓬莱仙客、鸿苞居士。鄞县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任颍上知县、青浦知县、吏部主事、郎中等职。因不拘小节、纵情诗词而罢职。回乡后以卖文为生,贫困潦倒。屠隆博学多才,尤精戏曲,书画造诣颇深,与胡应麟等并称"明末五子"。著有《彩毫记》、《昙花记》、《修文记》、《白榆集》、《由拳集》、《鸿苞集》、《观音考》等。�【朱之瑜】(1600~1682)明末学者,抗清义士。字鲁屿,号舜水。余姚人。早年精研六经,绝意为官。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浙,他奔走各地,联络义军支援四明山寨王翊,顺治四年至十五年(1647~1658),4次东渡日本,欲借兵复明,途中历经艰险,终未成功。后随郑成功、张苍水抗清,败后定居日本。康熙三年(1664),水户藩主德川光国聘其为宾师。前后侨居日本20余年,向日本介绍了中国服制、礼制、官制等礼乐典章,讲授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卒后私谥文恭先生,葬日本常陆入慈郡大田乡瑞龙山麓。有《舜水先生文集》、《朱舜水集》、《朱氏舜水谈绮》等行世。1982年5月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日本朱舜水先生纪念会在余姚龙泉山上建造了朱舜水纪念碑。�【黄宗羲】(1610~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人称梨洲先生。余姚黄竹浦人。父黄尊素,东林党人,因反对魏忠贤等死于诏狱。明崇祯元年(1628),赴京为父申冤,锥刺逆党。而后在南京加入复社。明亡后,率家乡子弟组成"世忠营",拥鲁王抗清,先后10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左副都御史等职。失败后归隐故里,授徒讲学,著书立说。黄宗羲学识渊博,著述弘富,对天文、地理、历算、乐律等造诣颇深,尤长史学,并开创了浙东学派。有《黄宗羲全集》行世,其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四明山志》、《南雷文定》等。�【张苍水】(1620~1664)明末抗清义士。名煌言,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入浙,同钱肃乐等人在宁波府城隍庙聚众起义抗清,后又迎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官至兵部尚书。顺治十六年(1659)率义军与郑成功兵入长江,破京口(今镇江),沿江4府3州24县闻风归附。后郑成功兵败师溃,历尽艰险,返乡招集旧部,继续抗清。康熙三年(1664)闽战一役遭重创,见复明无望,遂散兵隐居于象山县石浦南田的悬岙岛(一说舟山悬岙)。因叛徒出卖被执,清人劝降不从,在杭州慷慨就义。谥忠烈。著述有《张苍水集》。�【万斯同】(1638~1702)清初历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鄞县人。黄宗羲弟子,清初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博通诸史,尤精明史,以明遗民自居,绝不仕清。清康熙十八年(1679),《明史》总裁官大学士徐元文荐他入史馆,在父师嘱托之下,携书10万卷入京,不受俸,不署衙,以"布衣"身份参修明史。《明史稿》500卷,由他手定。卒于明史馆,归葬奉化市莼湖镇邬阳观山南麓,墓上有"班马三椽笔,乾坤一布衣"对联。著作有《儒林宗派》、《历代史表》、《石园诗文集》、《两浙忠贤录》、《读礼迎考》等30余种。�【全祖望】(1705~1755)清代史学家。字绍衣,号谢山、鲒?亭长,人称谢山先生。鄞县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因与权贵不合,辞官还乡,读书著述。乾隆十三年(1748)主讲绍兴蕺山书院,十六年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全祖望学识渊博,著作颇丰,著有《鲒�NB043�亭集》、《鲒�NB043�亭集外编》、《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句余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叶恭绰】(1880~1968)文史专家。字誉虎,又名裕甫、遐翁等。余姚人。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财政部长、段祺瑞临时执政府交通总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国学馆馆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二届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国画院院长等职。尤擅书法,工真、行、草书。著有《交通救国论》、《历代藏经考略》、《遐庵汇稿》等。�【周淡游】(1882~1919)早期同盟会员。原名声德,学名日宣,字淡游。奉化人。为奉化城里最早剪去发辫的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渡日本,入东京警监学校,与陈其美同学,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廖仲恺等人,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任沪军都督府军需官、浙江都督府顾问。1915年,又参加发动肇和舰起义。1918年冬,奉孙中山之命入蜀佐助四川省长杨沧白。次年病逝任上,孙中山致电吊唁。墓在奉化市中心锦屏山东麓,蒋介石题写墓碑,并建有纪念塔和山庄。【周信芳】(1895~1975)京剧艺术大师。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慈溪人。生于江苏清江浦,幼年随父学艺,7岁始以七龄童艺名登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始用"麒麟童"艺名。曾与梅兰芳、谭鑫培等同台演出。他是中国当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艺术革新家,继承和发展了民族戏曲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典型人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麒派"宗师。1949年应邀出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宁波京剧院院长等职。代表剧目有《四进士》、《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清风亭》等。著有《周信芳戏剧散论》。�【潘天寿】(1897~1971)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乳名权,原名天谨、学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阿寿、雷婆头峰寿者、颐者等。宁海县回浦乡冠庄村人。现故居已修复并对外开放。幼年即喜习书画,后得李叔同、经亨颐、吴昌硕、刘海粟等名人指点,技艺日精。1926年任宁波新华艺术学院艺术教育系主任,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主任。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等职。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熔诗、书、画、印于一炉,风格独特。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国书法史》、《治印谈丛》等。�【沙孟海】(1900~1992)书法家。原名文若,字孟海,号沙林、石荒、兰沙、决明。鄞县塘溪乡人。自幼爱好书法、篆刻。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5年赴宁波,任职商务印书馆,与冯君木、吴昌硕、马一浮、章太炎等交往,书艺大进。1929年后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1931年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部秘书等职。1949年后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调查组组长、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顾问等职。书法刚健有力、雄厚遒劲,善擘窠榜书,被誉为"书坛泰斗"。著述有《近三百年的书学》、《兰沙馆印式》、《印学史》、《印学概述》、《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中国书法史图集》、《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写书谱》等,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鄞县东钱湖畔建有沙孟海书学院。�【童第周】(1902~1979)生物学家。鄞县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1930年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1949年后,历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研究所所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国实验胚胎学创始人,在研究细胞核、细胞质在鱼类个别发育、细胞分化和性状遗传中的相互作用方面多有创见,有论文、专著70余种。

123 评论

我许你一世安好

(1887~1958),名弃庆,江苏吴江人。他和陈去病同县,思想经历也相近。最初也受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后来转向革命。1903年,加入中国教育会,到上海进入爱国学社,认识章炳麟、邹容等革命家,革命思想就此确定。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和光复会。1907年游上海,便与陈去病、高旭等酝酿南社。1909年南社成立后,他做了很多实际工作,表现了更多的热情。作为年轻的诗人,柳亚子对当时的名色腐朽诗派,是有冲击的力量和勇气的。他在《论诗六绝句》中写道:少闻曲笔湘军志,老负虚名太史公。古色斓斑真意少,吾先无取是王翁。郑陈枯寂无生趣,樊易淫哇乱正声。一笑嗣宗广武语,而今竖子尽成名。这时当时的气焰高张的主要拟古诗派,无异下了总攻击令。他又有《论诗三截句》,推尊夏完淳、顾炎武和龚自珍,特别颂扬了龚自珍:300年来第一流,飞仙剑客古无俦。只愁孤负灵箫意,北驾南舣到白头。他和南社的许多诗人一样,对龚自珍诗是有着一种特殊的嗜好的。柳亚子在这个时期的诗,追怀民族英雄,悼念革命烈士,揭露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抒发革命的怀抱和理想,表现了旺盛的革命热情和意志,略和陈、高的诗相近。但在风格上却显然和他们不同。翩翩亚子第一流,七律直与三唐俦 (《天梅遗集.诗中八贤歌》),他写了许多七言的律诗和绝句,既不像陈去病 的那样拘谨板滞,也不像高旭的那样恣肆放纵,而是清新朴实,流转自如,这是 龚自珍的影响。中国的文学语言,无论雅言或常语,在他的笔下就像是雕塑家手里的软泥,真是得心应手(郭沫若《柳亚子诗词选序》)。这在他的诗,特 别是七言律绝,表现得尤为明显。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也不像南社的许多诗人那 样容易消沉颓丧,他批判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妥协,铙歌慷慨奏平胡,大局终 怜一着输。对诗袁声中,他的革命意志依然是昂扬的,作《孤愤》: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岂 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诗人愤怒地斥责了袁世凯的盗国,也狠狠地鞭挞了刘师培等封建余孽的卑劣。 他是南社诗人中一个少有的随着时代前进的爱国诗人。 在南社作家中,苏曼殊(1884~1918)别具一格,倾倒一时。他原 名玄瑛,字子谷,广东香山县人。母日本人,生于日本,1889年随父回广东原籍。由于复杂的家庭关系,他幼年即孤苦零仃。在革命潮流的激荡下,1903年,他在日本成城学校学习时,参加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回国, 任苏州吴中公学教授和上海《国民日日报》翻译,后去香港,旋至惠州古寺中削 发为僧。从此流浪各地,一面留心现实,与革命党人交游,一面又追逐庸俗腐朽 的享乐生活。辛亥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更甚,竟以颓废终。苏曼珠在短短的流浪的一生中,学习了中文、日文、英文和梵文,兼工诗画, 能写散文、小说,翻译过拜伦诗和法国雨果小说《悲惨世界》、确实表现了多方 面的努力和特出的才能。1903年他开始在《国民日日报》上发表诗文和翻译 小说。这时正是轰轰烈烈的苏报案发生之后,爱国运动和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的时候,苏曼殊在他的作品里,也表现了爱国青年的锐气和雄心。他的诗风格别 致,自有一种动人力量。如最初发表的《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七绝二首: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海天龙战血玄黄,披?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既雄壮又悲凉,既隐约又鲜明,和当时一般慷慨激昂的爱国诗歌是有区别的。 后来他所作的诗的绝大多数仍是七言绝句,如1908年的《过蒲田》: 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 1909年的《淀江道中口占》: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赢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歌吟生活的和谐喜悦,诗中有画,饶有意趣。但更多的却是流露着个人感伤 的微吟轻叹。辛亥革命后,益发颓唐自伤,孤吟欲绝。伤心怕向妆台照,瘦尽朱颜?自嗟(《何处》);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泪流(《东居杂诗》):他的身世感慨,终至泛滥无端,不可收拾。他的诗突出地反映了辛亥革 命失败后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对革命前途的失望和苦闷情绪。雪ア上 人工短吟,二十八字含馀音(《天梅遗集.诗中八贤歌》),实际他的诗的 馀音不是别的,正是这种消极情绪。苏曼殊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仅二章,未完)、《绛 纱记》、《碎簪记》等六篇,都以爱情为题材。《断鸿霍雁记》分二十七章,写 作者的飘零身世和爱情故事,《绛纱记》写昙鸾与五姑、梦珠与秋云两对青年男 女的爱情悲剧。他的小说带有比较浓厚的悲观厌世色彩,而文词清丽自然,情节 曲折生动。对辛亥革命后盛行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有一定的影响。南社的著名作家还有马君武、周实、宁调元等。马君武(1882~194 0)名和,字贵公,广西桂林人。他写了一些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 的诗,如《自由》、《从军行》等,但作品不多,影响较小。周实(1885~ 1911),字实丹,号无尽,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武昌起义后,他和同邑 阮式集中城中学生和各界人民数千人开会,宣布光复。由于缺乏革命经验和警惕, 他们旋被反动派阴谋杀害。周实是辛亥革命的烈士,也是南社的杰出诗人。他认 为诗歌贵因时立言;严厉指斥守宗派,谋格律,重声调,日役役于揣摩盗窃之 中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他的诗奔放雄劲,感慨无端,有一种冲破封建 网罗和革命救国的激情。他的《拟决绝词》,充分表现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准备 为革命而牺牲的决心。又如《民产报出版日少屏索祝爱赋四章》之一:昆仑顶上大声呼,并挽狂澜力不孤。起陆鱼龙鳞爪健,处堂燕雀梦魂苏。重 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千万亿年重九日,自由花发好提壶!更表现了对革命的乐观态度。他的诗语言自然明丽,形式题材亦变化多样。 惟反映现实政治、社会,仍不够深广。宁调元(1885~1913),字仙霞, 号太一,湖南醴陵人。他很早便参加革命活动,曾被系长沙狱三年;辛亥革命后, 因反对袁世凯纂夺革命政权,在武汉又被捕入狱,不久遇害。他的诗大部分在狱 中作,尤多慷慨悲愤之辞。芘录其《武昌狱中书感》一首:拒狼进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场!岂独桑田能变海,似怜蓬鬃已添霜。死 如嫉恶当为历,生不逢时甘作殇。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剧凄凉。可见其长期为革命奔走,始终不向黑暗封建势力低头,甘心献身革命的顽强 战斗精神。 中国革命先驱、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的孙中山先生,在其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他始终站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列指导并实践先进的革命文化。他敢于继承中国几千年文化中之精华,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提倡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经济、科技、管理在国际共同发展中加快中国发展步伐。同时,他深知和善于采用文化和利用文化为他领导和进行的革命制造舆论。广泛与当时具有民主思想的文化人交往,团结先进的文化人为革命事业奋斗。其中他与南社人物的交往,具有非常的典型性。“南社”是由中国同盟会活跃人物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于1907年开始筹划发起于1909年在江苏苏州周庄创立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鼓吹反清的革命文学团体。从1907年发起到1949年最后一次雅集,历时四十余年。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南社汇集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中许多知名诗人、作家和学者以笔为枪;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大声疾呼,鸣锣开道,在辛亥革命前后产生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和巨大社会影响。涌现出许多为辛亥革命浴血奋斗的仁人志士和站在辛亥革命斗争前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并有相当一部分南社人物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志同道合者和助手。也正是由于南社在当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自觉地举起反清大旗。借诗词酬唱会友,提倡民族气节,发扬爱国民主思想,大造革命舆论,揭露帝国主义野心,抨击清朝统治的腐败无能。因而吸引了一批批爱国文人加入南社。从初创时的17人(多属同盟会员),后来发展到一千余人,成为辛亥革命中一支卓有成效的文化大军。因此,当时在革命党内有南社是同盟会宣传部之誉。但是,从孙中山的文集、书信、旨令中很难找到孙中山以同盟会政党名义与南社组织之间的交往。孙先生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和南京临时政府的人事安排中,大量启用南社社员。据查南社社员中有百余人是同盟会员,在南京临时政府任要职的南社社员也有10余人之多。这一方面说明南社社员在身体力行办社宗旨,竭力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革命事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孙中山对南社同志的高度信任。本文以孙中山先生与南社一些知名人物的交往做一些述叙和讨论。 (1874~1933),字巢南,江苏吴江人。他出身于商人家庭,有江湖任侠之风。最初受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后来转向革命。在南社成立前,他就是一个活跃的革命分子。曾参加中国教育会(在上海)、拒俄义勇队(在日、中国同盟会(在燕湖)等革命团体,组织过神交社(在上海)和秋社(在杭州)。又曾远到岭南,进行革命活动,图南此去舒长翮,逐北何年奏凯歌;此去壮图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表现了昂扬豪迈奋发有为的革命精神。尤嗜文章,于诗歌叙记迄碑铭论著咸有述作,诗作的最多。他的诗大抵歌颂宋明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和游侠剑客,借以抒发革命怀抱,感慨生平。写革命壮游,如《将游东瀛赋以自策》、《图南一首赋别》、《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等,尤足表现其高歌慷慨、雄心勃勃的革命气派。芘录后一首: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鉴空。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云磨雨洗天如碧(烈日中忽遇阵雨),日炙风翻水泛红。唯有胥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他的诗一般去华反朴,屏绝雕钅才,拘守旧风格较严,苍健有力,而鲜明生动不足。陈去病是南社的主要发起人与组织者。1874年生于江苏吴江同里镇。原名庆林,字佩忍,巢南,柏儒,别字病倩,圣虹亭长。15岁起随名儒诸杏庐学古文诗词,22岁成秀才。曾与金松岑等在乡办雪耻学会,拥护维新变法。1902年加入进步教育团体上海中国教育会。1903年赴日加入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1904年在沪任《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与高旭、柳亚子在苏州发起成立反清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武昌起义后,在苏州创办《大汉报》,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广州“护法”任非常国会秘书长、参议院秘书长。1922年,孙中山督师北伐时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孙中山逝世后陈去病专心从事教育与文史研究工作,曾任东南大学、上海持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陈去病工诗善文,在辛亥前后多借历史题材作反清宣传工作。多见于清末民初报章杂志上。1932年10月4日染急性痢疾逝于同里宅第,墓葬于苏州虎丘冷音阁下。陈去病在去世前的十余年间十分注意国家的建设。从1906年起,他先后陪同孙中山考察了杭州湾、乍浦港,对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形成,起了很好的助手作用。孙中山曾有“从我游者二三子外,唯吴江陈去病与焉……以十年袍泽,患难同尝,知去病者,宜莫余若”之感慨。1925年孙中山北上,陈去病始终追随左右。孙中山留下遗言“欲葬紫金山”陈去病为此亲自奔走操劳,为中山陵的建设费了许多心血。以上史实可看出,孙中山与陈去病不仅是革命同志关系,也是同志加兄弟的情谊。 范鸿仙名光启,别署孤鸿,哀鸿,浅黄,解人等,安徽合肥人氏,清末明初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名报人,铁血军司令、烈士,后赠陆军上将,被誉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舆论旗手。鸿仙先生于1910年8月16日南社在上海张园第三次雅集时入社。在《南社丛刻中》有其遗作《记宋先生遗事》等有关宋教仁革命史料。范鸿仙始终将南社作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一方阵地。范鸿仙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起与李锋等在沪创办《安徽白话报》。1909年5月至1913年10月帮助于右任相继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报并任主笔政。他参与创办三报中,在《民立报》时间最长。他发表署名哀鸿、孤鸿的论文、短评,以犀利的笔锋、博雅的文采、宏论崇议、抨击清庭,鼓吹革命,宣传民主,深得人民大众爱戴,而中外反动派则为之侧目惊心。孙中山先生常说:“范君一枝笔胜十万师。”可见孙中山当时深知革命舆论之重要,对范鸿仙何等器重。但是范君又深知革命不仅仅是舆论宣传就可以成功的。他在口诛笔伐的同时,积极参加革命党人政治、军事、组织的筹划工作,奔走呼号,竭尽全力。1908年安庆新军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战役,武昌起义,光复上海、南京他都曾参与筹划,并付之行动中。在《范鸿仙先生行状》中有“盖广州之役、武昌之师,先生参谋筹划之功多焉”的描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但清庭起用袁世凯以作垂死挣扎。孙中山先生宣布北伐,范鸿仙向孙中山请命组建铁血军参加北伐获准。范返回安徽,亲赴江淮,召募5000健儿,组成铁血军,自任总司令。是年2月2日他在《民立报》上发表《铁血军总司令范光启宣言书》表示与满清和袁贼不共戴天,对孙中山北伐主张予以积极支持和帮助。2月3日便出师卢州,分兵南京,进攻颖上、毫州。5日又发布《铁血军檄满将校曲文》,号召清军投奔革命。由于帝国主义干涉和革命党人内部动摇,南北议和,范竭力反对。又因党内分裂,孙中山辞去大总统,政权为袁世凯窃取,范鸿仙重返上海,主持《民立报》笔政。袁世凯为笼络范鸿仙,曾以高官和金钱美女为诱饵均被范严词拒绝。但此时,范对孙中山委任他为中国同盟会政事部干事却欣然接受,其爱憎分明显昭。1913年宋教仁被刺,袁世凯卖国的“善后大借款”暴露,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孙中山及多数革命党人都主张武力讨伐。范鸿仙利用《民立报》革命党人的重要喉舌首先伐难,口诛笔伐袁贼滔天罪行。当二次革命发动后,7月21日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时,孙中山急令各地响应。范鸿仙立即赴芜湖,号召铁血军旧部李振鹏宣布独立,官兵踊跃从命,立即以李振鹏名义宣布讨袁。他并亲去正阳关与柏文蔚,凌毅(蕉庵),凌昭(铁庵)等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正阳关军事会议。筹划白朗起义,敦促安庆胡万泰反正并招募三旅新军,攻打大通,袭取颖州等以北定准上诸郡,形成了一支军事力量攻打张勋之部。但由于各省步调不一,革命党内部涣散及准备不足,缺乏群众积极参与支持,二次革命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及一大批拥护孙中山的革命党人被袁世凯通缉而逃亡日本,范鸿仙也在被捕名单之中。他化装、改名逃往日本与孙中山会面。孙中山决意另组中华革命党,范与陈其美积极赞助,率先加入并积极发展党员,他对孙中山先生真是患难与共,忠实追随。1914年2月初范鸿仙、陈其美受命孙中山回沪,设中华革命党机关于上海嵩山路,筹划组建中华革命军发动军事讨袁,策反上海镇守使郑汝成部。由于叛徒告密,袁世凯以6万大洋悬赏范的人头。1914年9月20日深夜,范鸿仙正在机关起草军书,被郑汝成所派刺客将他刺倒又补开二枪,击中要害当即牺牲。孙中山得知范鸿仙遇刺悲痛不已,继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接连失去两位亲密战友。曾在给邓泽如的信中写到:“前月范鸿仙君在沪被刺,范君系安徽旧同志,办事甚久,此次担任上海事,已运动北军过半。袁贼一方知其势不可遏,乃悬红暗杀之,花红六万元,其死与宋教仁相类。”国府明令:“先烈范鸿仙,性行忠纯,才略优迈。辛亥光复时,纠合义师,力克金陵,厥功甚伟。讨袁之役,转战皖沪间,屡濒危歹,百折不回,乃大志未偿,被狙殒命,追怀遗烈,轸悼弥深,亟应特予表彰,以阐潜德。范鸿仙着追赠陆军上将,用示国家崇报忠烈之至意,此令。”此后,孙中山在日本还亲自接待了范鸿仙夫人并劝慰其好好抚养子女,将来革命成功一定会照顾其家属生活。1936年2月由林森、于佑任勘探视察选定墓地,为范鸿仙举行国葬于中山陵园东侧马群附近山上。

214 评论

怀念旧莳光

湖州市是浙江省下辖地级市,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 、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建制始于战国,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如莫干山、南浔古镇等。湖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有双渎雪藕、太湖百合等土特产品,同时也是近代湖商的发源地。孟郊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洛阳人 ,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县),出生地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唐代著名诗人。 祖先世居洛阳 (今河南洛阳),少时隐居嵩山。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赵孟頫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沈约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刘宋建威将军沈林子之孙、刘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著有《晋书》《宋书》《齐纪》《梁武帝本纪》等史书,其中《宋书》入二十四史。钱三强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 ,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301 评论

lingling8826

一、古代名人

二、近现代名人

参考资料

知识课堂.买购网[引用时间2017-12-24]

339 评论

相关问答

  • 女性与美论文范文

    随着国内服装设计 教育 的发展,学院专业教育已经成为连接服装产业和设计人才之间的重要纽带,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下面是

    杂草公主/yl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物理与美术论文范文大全

    学校通过美术鉴赏程的设置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这门课程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术鉴赏论文 范文

    翻页作废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美术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陈祥云

    普通高等院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教材 美术教育资源 定 价:38.00元 书 号:ISBN 978-7-5356-3711-6 出版时间:2010.08

    coloredglaze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美术学论文答辩陈述书

    论文答辩发言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20XX学前的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的指导老师是曾老师,在

    陈家小鱼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美学论文优美与崇高

    优美和崇高的区别:意思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一、意思不同1、优美:(1)美好。(2)美学名词。婉约柔和的美。壮美或崇高的对称。例句:优美的歌声在草原上随风飘

    小虫超人HC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