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2

云中子的小白
首页 > 医学论文 > 血积病的中医辨证分析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quanyanhei

已采纳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

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108 评论

我是五叶神

浅谈病证结合中医教育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本文是关于病证结合中医教育论文。

1辨证论治概述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辨证就是依据四诊所获资料,运用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中医理论,辨明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即证候。证候能综合反映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机、部位和范围、邪正的态势、病变的性质、病变的类型和机能异常的特点,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刘平等认为这种证候病机理论建立在中国传统整体综合的意象思维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象(自身感受与机体的外在表观信息“象”)的直接观察,取类比象,分析归纳出意象病理、病机模型;偏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反应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是对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综合反应状态整体性病态特征“(意”)的概括性描述,以“证候病机”为主要表述形式,具有整体病理概念的优势特点;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或消除患者的整体异常反应状态。辨证论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有所不足;更倾向于主观,缺少相对客观的标准;对病情的观察过于依赖患者的感受和外在表现,缺乏内在病理变化的判断;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缺乏系统的评价与判断。笔者在为西医院校学生讲述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医内科等内容时,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较为粗糙,逻辑不甚严密,概念较为模糊,内容难以理解,主要靠死记硬背。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较少,基础薄弱。辨证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的相关知识,一般中医院校的学生在此之前都经过了超过100学时的系统学习,而笔者所在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总课时为57学时,有关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课时只有10学时,如此短的时间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就显而易见。

2)中西医学理论和诊疗方式的差异。学员在接触中医之前,已基本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现代医学关于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概念已在学生头脑中基本形成并已巩固,其以物质为基础,采用明确定性、精确定量的方式,因相对客观、因果明确而易于学习和接受;中医理论较为朴素,多采用取类比象、分析归纳的方法,诊疗所关注的是疾病过程中机体综合反应的“象”,具有相对抽象、主观性强、缺乏定量的特点,不易学习和掌握。

3)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在讲述中医内科时,经常会有学员就辨证论治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胃脘痛”既可以出现于胃炎、胃溃疡,又可以出现于胃癌,明显两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疾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无证可辨,如脂肪肝、高脂血症、某些肿瘤早期阶段,但存在远期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些辨证的不足之处使得学员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基于此,有必要改进目前单一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临床,符合医疗实践。

2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基本思路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的,是传统中医病证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并在理论、诊断、治疗等多个层次加以体现。病证结合这种新的诊疗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病证结合有利于疾病诊断规范化。中医在历史发展中存在重视证、轻视病的问题,许多病是根据主要症状确立,有些则包含了证的属性,相当一部分概念界定不明确,可以说中医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命名缺乏统一的标准;西医对疾病的界定往往较为明确,其内涵综合了病因、症状、理化检查、病理变化等内容,能深入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规律,具有客观、明确的优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中医诊疗的主要模式,并发展出以病统证、据病分期而辨证、专病专药综合辨证等形式。

2)病证结合有利于治疗疾病和评价疗效。历史上许多医家在模糊病名、把握病机的基础上直接遣方用药,其疗效体现在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机体对疾病反映的改变上,这一现象大量存在于中医古籍文献中,由此产生同证不同病的治疗没有辨析、疗效评价留于主观表浅不成体系的弊病;而结合辨病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合理弥补辨证治疗的局限,其客观的理化指标和病理改变也可建立起较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

3)病证结合有利于中医的现代化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如沈自尹等进行的肾本质研究、陈可冀等进行的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疗法的研究、刘平等进行的肝纤维化和扶正化瘀治法的研究等,深入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阐明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和机制。路甬祥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对中西医学各自优势的互补和集成,是汲取了中医学宏观整体和西医学微观局部的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和相辅相成,是整体医学时代所追求的目标,可能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交叉融合的切入点。

3病证结合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

笔者所在大学的中医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此时已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课程,正在学习诊断学并进行临床的见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着在部分内容采用病证结合的教学模式,学员普遍反映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容易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单一的辨证论治相比,病证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使中医的诊断更加规范,与西医的衔接更加顺畅,极大程度的避免了因概念模糊混淆造成的理解困难或错误,也使西医院校学生能够与所学的西医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加深了对中西医临床诊疗思路和方法差异的认识,更能体悟中医的特色。

2)更加贴合临床实际,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3)使学员了解中医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能够以现代科学的角度解读中医,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对中医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对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由于课时等客观条件和学员专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调整其教学目的,将重点放在对中医学的认识上。而在当前的文化、知识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中医理论和诊疗的科学内涵,或许需要中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164 评论

加菲慢半拍oO

您讲的是放血疗法,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十岁左右我们家很穷没有钱看病,我母亲是高血压患者,当血压偏高特别难受时,就让我用缝衣服用的针,在腊竹上烧一下,(那个年代家中没有酒精消毒)然后用脱脂棉擦下缝衣服用的针扎下静脉放点血但不是十指。而是后腿大腿和小腿关节处的静脉血管上放点血。随说这种方法很不规范的,也很不安全但我常用这种方法却没有一次感染过。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没有办法的方式,不建议生活在21世纪的人采用。总之放出点血后症状减轻确实是有疗效的,因为放出点血后血压肯定是会相应的降低一点点,可以预防脑出血或者偏瘫防止半身不遂的发生。这种方法是那个年代听工厂医务室的大夫讲的。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医疗水平也是提高了,没钱看病和看不起病的现象慢慢的退出厉史,现在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医保,有什么病都有保障到医院去就珍。国家承担大部分费用当然也就不会有上个世纪60年代自己放血疗法的事情存在了,这种放血治疗的方式只能是做为故事讲给后人听了。

这个我最近刚经历过。家人半夜突发脑出血,在等待救护车到来之前我一直在想我该做什么??突然想到了说扎手指放血,于是拿了针喷了酒精,扎了他的右手中指,往外挤了几滴血。

后来抢救及时,恢复还不错,去针灸的时候,一个针灸师说,如果我再多扎几针效果更好,主要是扎两个中指,人中,两个大母脚趾。就够了。

有点后悔当时我没有多扎几下,当时也确实心慌乱了方寸,其实我也接受过紧急救护的培训。

知道一些基本救护常识

语言是笨拙的,客观世界是复杂的。

语言和文字基本不能表述客观事实!

中风,究竟什么是中风?几乎没人说/写明白、清楚。中医教科书里关于中风的章节,第一句话就错了,是这样写的:中风一名卒中。纯粹是胡写的,是 shái 说呢!

中医教科书是西医医生写的,一塌糊涂,要不然中医院校教不出优秀的中医医生呢!

而且目前关于“卒中”二字,几乎没有人读正确,包括中医的院士级别的人物。应该念 cùzhòng, 是:卒/猝然中风的简称,是中风的儿子辈。所以中风一名卒中,就等于说爹就是儿子一样荒谬!

中风,不是一种病,是一大类病。看下面的示意简图。

即使算一种病,也有轻有重。假如把脑梗死算中风,那么脑梗死的范围不同,症状不同,严重程度不同,同样的治疗方法,预后不同。脑出血也属于中风。

到目前为止,不论西医怎么号称科学,也没有任何一个医学或一种治疗方法是万能的。就是说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治愈任何一种病症。如果能的话,患这种病症后就不存在死亡之说了。如果有人不服,说种痘消灭了天花,那也不是得了天花后治好的啊!

故,针刺治病也不能治愈任何一类病症的,就比如针刺治疗中风!

我总结的一句话,可能是真理性的,永远正确:治病只能治疗可治之病!

“用针扎十个手指放血”,就是中医的“针刺十宣放血法”。

针刺十宣放血法,在古中医应该是非常盛行的,在当今边远地区也仍然有实行的。我也亲自实行过。结论是:的确能急救,不但用于中风,也用于高热惊厥,各种抽搐,用于癫痫发作,效果神速!但是对于癫痫的持续状态也无效。

用于治疗中风,症状轻的,不用刺十宣,极其危重的,刺也无效!对那些中等危重的,比如轻度昏迷的,针刺后很快刺激其苏醒!对于梗塞的初期就用此法,可能终止发展成脑梗死,但是没有办法证明:到底是针刺的功劳还是自身的功劳!

多年前去柳赞行医(比较边远,医疗条件比较差),中午突然来一个男人抱着一个正在“抽风”的7岁的男孩来急诊,孩子牙关紧闭,哼哼不停,四肢不断地抽动,呼之不应。家属说发高烧抽风了。我知道用西医的打退烧针的方法很慢,所以采用了中医的针刺十宣放血法。在诊床上,用输液针刺完8个手指,两个大拇指还没刺,血喷溅到墙上,孩子还没有醒,额头已经冒汗,当两个大拇指刺出血的瞬间,孩子“哇”的一声哭出来,停止抽搐,全身冒汗,立刻睁眼清醒了!也就半分钟时间。可谓神效了。如果用西医注射安痛定,或地塞米松,用安定等镇静药,至少可能需要十几分钟,或许半小时以上吧!医学最大的难处是:不可能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一个人身上重演治疗相同的病症。即:不可能让此小孩重新高热抽搐,然后再用西医的办法治疗进行对比!

所以针刺十宣放血用于急救中风,不是因为用此法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而是尽早促使病人苏醒。因为病人是大面积脑梗死或大量脑出血的话,不要说刺十宣,连脚也刺了,共二十宣也无用!

人们,尤其是医生们,都习惯于把功劳归于自己(的治疗)。很多时候,治疗可能 根本是无效的,而是生命体自身的功能!

我说:如果把鸡蛋打碎,再把蛋清和蛋黄搅匀,然后重新组合起来,再孵化出小鸡来,那才真的是治疗的本事呢!才可以称之为“科学”。

医生把病人的刀口缝合好,然后刀口长好,那是生命体的功劳,医生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

同样道理,针刺十宣放血,只能在一定条件下起到让病人尽快恢复的作用!

还有一种情况下效果非常好:病人罹患中风到了后遗症期,出现患侧手指/脚趾肿胀时,放血法效果非常好!

当然还有很多情况下可以用的,有时候感觉效果就是好,就是比西医的治疗方法来得快。既方便又快捷,既经济又有效!

我当年轮转急诊科的时候,有一次接到群众的电话求救电话,电话的那头说他父亲可能是中风了,跌倒在了床边,说话也含糊不清了......我们接到电话之后第一时间赶到了群众的家里,当我看到患者的时候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因为我一眼就看到了患者衣服上的血迹,结合家属的之前的交代,我当时高度怀疑患者跌倒的时候是不是磕碰到哪里了,如果是磕碰到大脑造成二次损伤那就麻烦了。我一边询问家属一边给患者查体,结果我全身检查完一遍也没有明显的伤口,后来我追问家属才知道,原来家属学过一点中医,在我们来的路上家属就已经采取了一些急救治疗,其中也包括给患者使用“十宣放血疗法”,所谓的“十宣放血疗法”就是用针将患者的10个指尖刺破,然后让血淌几滴,据说能用于实证中风的急救,患者身上的血迹就是放血疗法流淌出来的血迹。我当时也是第一次听说抢救中风还有这么一个疗法,后面我还特意查找了这方面的资料。

中风是中医的一种说法,西医称为脑卒中,按照发病的机理不同,分为脑梗死和脑出血。脑梗死是因为脑血管发生堵塞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而脑出血指的是脑血管破裂出血造成的脑组织损伤,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但造成的影响都是相同的,都是造成了脑组织的损伤,所以脑梗死和脑出血表现出来的症状往往很相似,都可以出现口齿不清、偏瘫等症状,以前医疗条件有限,所以把这些现象都笼统地称为中风。

临床上的中风十有八九都是脑梗死,只有一少部分中风为脑出血。“十宣放血疗法”其实是属于针灸疗法中的一种,通过刺激手指的穴位来刺激大脑神经,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文献中所记载的案例也确实提示该疗法对于脑梗死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呢,“放血疗法”毕竟属于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患者倘若同时合并有糖尿病、血液方面疾病,操作不当有可能会造成出血不止或者伤口感染,如果不是专业的中医医师,大家千万不要轻易尝试。

另外,大家想啊,中风一方面可能是脑血管堵塞了,另一方面可能是血管破裂出血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扎手指放血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啊,就算能够刺激患者暂时清醒,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

所以啊,一旦发生中风千万不要拖,我们神经内科有有一句话:时间就是大脑!你拖得越久,脑组织损坏得就越多,脑中风预后就越差。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觉得我讲的有用,请转发给更多的同胞,让更多的同胞受益,感谢大家。

出急诊也能有五六年的时间了,病房也有十几年了,见过各种中风的病人,不管是出血性的中风还是缺血性的中风,没有一个人敢在这种患者的手指上扎针,还是10个手指上都扎针,而且让其流血。有可能中医确实有这方面的治疗方法,但是西医从正规的书上,期刊,杂志,论文,从来没有这种说法。

首先而言,对于出血性的中风,它有一定道理,比如说放血了之后有可能会使原本有高血压的患者,因为失血性休克的原因,而使血压降低,这样反而可以做到有效的代偿,减少持续性高血压对于大脑的损伤。但是这种的往往是要丧失很多的血液,比如说100毫升,甚至是200毫升左右。所以现实当中从来没看见一个人会在手指上扎针,流200多毫升的血液。

那么对于缺血性的脑中风,比如脑梗死等等,那么这个又是灾难性的后果,反而减少了大脑周围的血供,从而造成脑梗死的进一步加大。所以这个一定要分情况进行评判,但是现实生活当中确实没有见过一例。

其次就是人有凝血机制。也就是说可以放血,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放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际上只有一个人的凝血机制是正常的,那么5分钟左右,甚至有的两三分钟左右,完全可以将血自行止住,尤其是在手指头末端的血,它并不是特别的丰富,也没有大血管,所以它也不可能持续性的流血,而且究竟流多少血,持续多长时间,这个谁都没有去做明确的说明。如果放了30秒就不流了,那是不是需要再另外戳几个眼儿,让他流血呢?所以从凝血机制这方面来讲就行不通。

再次就是伤口容不容易形成感染性热的因素,如果万一没有消毒好,没有真正的做好伤口的护理,那么很容易引起伤口不愈合,伤口感染,甚至有可能还会有异物残留,那这样对于患者的损伤是不是更大的?

最后敢这样做的人,你是否有真正的行医资格证,从现在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当中,没有行医资格证的人做这些操作是否违法?是否牵涉到后续的相关处理?真正的医生有的时候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被告被打的风险,那那些没有行医资格证的人,没有法律保护的人,难道他敢这样做吗?

所以总的来讲,我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而且也并没有在全国普及,或许在某个特殊的民间高手当中,这种会有效,但是如果真正的有效,希望你能够发表文章,写出相应的治疗理念,正确的操作规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后期不良的反应发生。目前以我的学识来看,从来没有见过一例。希望有高手,真正能把它研究的非常透彻,形成一套固有的规范,这样可以有效的去救治天下苍生。

中风了扎破手指放血,还有扎破耳朵放血的,这是属于放血疗法,其根源就是通过放血让血液流岀让迟滞的血液快速疏通血管。

但是这种方法不可取,一旦中风,应快速送到医院,在四至六小时之内就完全没有事的。

这就是中医针灸学里面的理论与实践,

能不能我不知道,但是我每当夜里心脏跳得很快的时候,我自己用力捏手指头很快就好了,不到一分钟,非常灵。

不是真的,不是扎手指,是扎耳垂那里。

这是中医的法子,目前不知道有没有成功案例,应该没有,这样做的都不治而亡了,所以没人可以回答[捂脸]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肯定是没有效果的。[捂脸][流泪]

作为医生,虽然我自己没有进行过这项操作,但是见过有类似的病人,因为卒中来医院急诊就诊,然后双手上沾满了鲜血。[捂脸][流泪],一问是家人听说,甚至是包括小诊所的人用针给他扎针放血。[发怒][发怒][发怒][发怒]

首先来说,中风的患者无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原则在现代医学当中都是非常规范完善,发病机理也是非常清楚的,紧急做CT等相关检查,由医生结合病史进行判断,很快就可以得到规范的处理方法,包括急诊溶栓,急诊脑血管造影,支架植入,支架取栓,以及出血患者的穿刺引流手术,开颅手术,保守治疗等等一系列都有,非常详细的规范和原则,严格按照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治疗就好,何必要去做这些没有效果又出现容易出现问题的事情呢?

给双手扎针放血,第一是否局部会导致感染,第二患者凝血功能是否有问题也很难确定,一旦凝血功能出现问题,出血不止将无法收拾,第3部分患者可能说针刺以后脑部中风症状有所改善,神志不清有所缓解,但实际上这是强烈的疼痛刺激,这个时候你用针扎放血,掐一下或者是大声喊,都可以做到同样的事情,只是说用于判断一下神志,你而且这种方法仅仅用于判断,也对治疗不会有任何帮助,对病情恢复更没有任何影响,为什么有现代的成功的医学治疗技术不用,而去做这些虚无缥缈的事呢?

说难听点的话,这就是智商税的问题啊。

顺便说句题外话,中风患者现场最重要的处理是尽快呼叫120,或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自己开车尽快赶往医院。在现场注意保护好患者的呼吸,避免出现窒息,如果出现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维持争取医务人员到达现场进一步抢救。

到达医院以后不要犹豫,立即配合医务人员指令进行相关检查及用药。这样才是真正解决中风患者问题的办法。

159 评论

相关问答

  • 银屑病的中药辨证分析论文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皮损特征是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数患者病情秋冬季加重,夏季自然缓解。根据其皮损的不同

    兜兜里有糖布布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医痫病的辨证分析论文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俗称“羊癫风”.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是发作性意识丧失的

    车厘子妈妈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新冠中医辨病辨证分析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

    伊斯忐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儿科积食辨证分析论文

    孩子的脾胃相对来说,比较虚弱,一次吃太多就容易积食,俗话说:“想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家长在喂养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宝宝就很容易出现积食,还会严重危害宝宝的 健康

    不懂爱为何物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风的辨病辩证分析论文

    辩证论治中风属于本虚标实证。在标为气血郁阻,风火相煽,痰涎壅盛;在本属气血衰少,肝肾不足。但病情有深浅轻重之分,标本虚实也有先后缓急之异。临床上可分为中经络与中

    小柚子好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