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把学科影响力,成果原创性,转化效益作为重要评价指标,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仅作为参考。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题:用好“指挥棒”破除“唯论文”和“SCI至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谈《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看点新华社记者陈芳、胡喆首次将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五大价值明确化,坚决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
今天我们不吐槽,我们来一起认真学习这个指导意见。.1、坚决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全面纠正科技成果评价中单纯重数量指标、轻质量贡献等不良倾向,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现有的体制...
不能唯牛人的论文,不能唯赶时髦的论文。要认真对待年轻人的论文,认真对待一些有创新但“偏门”的研究论文。中国现在能绝对掌握话语权的高端期刊数还非常少,如何才能提升顶尖期刊论文的话语权,也需要科学界的共同努力。
破除“唯论文”和“SCI至上”,指导意见有哪些看点?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对新形势下推动产出高质量成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有何深意?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就热点问题回答了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教育部下发通知,研究生们“喜上眉梢”,唯论文现象即将被打破前段时间,教育部下发了一个通知,研究生得知后“喜上眉梢”,“唯论文”现象即将被打破,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表示:“论文不再是研究生毕业的唯一标准”,研究生毕业难度降低。
破“SCI至上”目的是破除“唯SCI”、“唯论文”,而不是不看论文,不讲SCI。教育部、科技部近期发布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破除“SCI至上”,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评聘、学生...
国内“唯论文”泛滥的根源不是“论文不重要”,也不是科学家“为文而文”,而是评价时“唯论文”、唯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
一些好的研究成果和好的论文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做出来的。鼓励和容忍“坐冷板凳”做一些有风险的研究,失败了也可以接受。评价人才更不能“唯论文”,不能仅看已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的影响因…
“破五唯”无疑是今年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高等教育不科学的评价指标,教育部早在18年就曾提出了“破五唯”方针,要求坚决克服高校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中所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唯论文、唯帽子”的倾向。
最后,“唯论文”产生的后果是“垂死”或者“已死”的学科,僵尸般地在中国“永垂不朽”;另一方面,它鼓励的是“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大爆发,这就是“中国式科研泡沫...
注重科研人员的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要坚决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不良倾向。他表示,论文本身是好东西,我们搞科研活动,在研究阶段,...
今天很多诺贝尔奖的成果也是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且那些学术论文很多都不是发在顶尖学术期刊上的,也就是说,其价值在当时并未被认为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要理直气壮地...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教育,不是去做一个应用性质的成果。做好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就是最大的重任,去...
“所以我们这里强调的是‘不唯’,但是我们还是提倡,年轻人刚开始搞科研的时候,能够写论文就是好事,高水平的科学家应该提供高水平的论文,但论文一定是自己科研活...
《山东省人民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项目评审不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和荣誉性头衔等作为限制性条件;科技...
同时也应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仍存在着唯论文、唯结果、行政色彩浓等问题,导致了人才评价有失偏颇...
国家和科技部既然这样决策,应该是经过一定论证的,还会配套一系列的科研人员考核和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的整改措施,但无论如何,这次关于“破除唯论文”的通知,对于广大基层科研人员来说,都是一次措手不...
在不少高校继续走“唯论文”的情势下,南京大学人才评价不唯论文,入职三年无重要成果仍能通过考核,令人欣喜。南京大学的做法,給高校公平地评价教师的教育业绩和教学工作的贡献度提供了...
作为期刊主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自己主编的期刊选最优秀的论文。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不唯论文”?继续讨论,“不唯论文”的核心是什么?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