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解读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要:自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识”这一命题至今,近两千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他开创了西方理性学的先河,同时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疑问。
德性即知识这是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的观点。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哲学的追求,把哲学拉回人间。他提倡“认识你自己”,认为人的心灵中已经含有符合世界的原则,我们可以求助心灵发现真理,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苏格拉底对此进行探讨,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自知无知乃一切真知之始.苏格拉底(公元前468—前399),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到人间,以人的自我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由此开启了理性学之路。.苏格拉底关于人生的哲学主要体现在他“认识你自己”的理性...
西方哲学“美德即知识”的理解(1)对“美德”的理解一般人们所认为的美德一词,含义广泛,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是各种事物的优点和好的本性。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中的美德主要是指人的灵魂的品质,和理性相关,他将人表现出来的优秀善良的品质,如正义、自制、智慧、勇敢...
自盖蒂尔(E.Gettier)在他的著名论文《经过证明的信念就是知识吗?》中提出对传统知识概念的挑战之后,西方哲学家们纷纷提出了各种反驳或辩护,试图从知识论和本体论等不同角度对知识概念给出一个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解释。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只有拥有了美德才能拥有知识,没有美德是无法获得知识的。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
他认为教育就是劝人“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成就的人,如果通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该如何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2.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
长知识:浅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古希腊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首先阐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概念的内涵,即幸福就是至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遵循中道原则...
谢维和先生指出:教育最大的不幸就是德育和智育的分离。.作者简介:.谢维和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陶行知留给教育者的“作业”.陶行知留给教育者的“作业”.陶行知先生1926年11月在“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上的讲话中,对学校...
亚里士多德与孟子德性思想之比较.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孟子被称为中国的"亚圣",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两者德性思想是中西方德性思想的起源,对当今时代建立合理的道德价值观有重要意义.两者在德性思想上都有自己的见解,本文主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