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解读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要:自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识”这一命题至今,近两千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他开创了西方理性学的先河,同时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疑问。
德性即知识这是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的观点。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哲学的追求,把哲学拉回人间。他提倡“认识你自己”,认为人的心灵中已经含有符合世界的原则,我们可以求助心灵发现真理,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苏格拉底对此进行探讨,
自盖蒂尔(E.Gettier)在他的著名论文《经过证明的信念就是知识吗?》中提出对传统知识概念的挑战之后,西方哲学家们纷纷提出了各种反驳或辩护,试图从知识论和本体论等不同角度对知识概念给出一个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解释。
探析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学一、德性是人的一种以追求和实现善与幸福为目的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每种存在物都有其特定的活动,植物在于营养的活动,动物在于感觉的活动,而人的活动之所以在根本上与动植物的活动判然相别,那是因为“人的活动是灵魂的一种合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与...
西方哲学“美德即知识”的理解(1)对“美德”的理解一般人们所认为的美德一词,含义广泛,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是各种事物的优点和好的本性。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中的美德主要是指人的灵魂的品质,和理性相关,他将人表现出来的优秀善良的品质,如正义、自制、智慧、勇敢...
试论西方学中规范与德性的关系演变及其意义来源:《学研究》(长沙)2014年2期作者:聂文军【英文标题】TheRelationbetweenNormativeEthicsandVirtueEthicsintheWestern【作者简介】聂…
当代教育科学基本理论2021年第6期“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及其教育意蕴摘樊华强要:“尊德性”与“道问学”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尊德性”与“道问学”疏离,其整体功能被严重肢解。
长知识:浅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古希腊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首先阐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概念的内涵,即幸福就是至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遵循中道原则...
四、德性即知识事实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所以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这也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
谢维和先生指出:教育最大的不幸就是德育和智育的分离。.作者简介:.谢维和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陶行知留给教育者的“作业”.陶行知留给教育者的“作业”.陶行知先生1926年11月在“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上的讲话中,对学校...